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最新著作《捍卫居权——以新思维破解香港住房难题》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发行,并在香港书展热卖。近日,王春新接受采访表示,受政策取向、价值观和利益分配的房屋发展模式是引导“安居负担指数”指数变动和长期走势的核心力量,房地产政策不能只停留于修补层面,更要转换房屋发展模式。为实现香港房屋发展的五大目标,需要引入三大新思维,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促进经济增长。
王春新最新著作《捍卫居权——以新思维破解香港住房难题》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发行,并在香港书展热卖“安居负担指数”概念有助衡量香港房屋模式
王春新介绍,由他首创的“安居负担指数”(RBI,Residential Burden Index)是指楼价涨幅与收入涨幅之比。该指数根据联合国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SNA),计算个体收入和楼价的关系,此处个体不仅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或整个社会。“安居负担指数”把全世界房地产发展模式放在一起比较,指数大于1时,楼价上涨速度快于收入增幅,居住条件必然下降;指数小于1时,居住水平不断改善。
王春新分析,目前全球房屋发展模式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世界主流房屋发展模式,“安居负担指数”约为0.7,即楼价增长远低于收入增长;第二类模式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公共房屋为主的模式,该指数约为0.9,即楼价增长稍低于收入增长。以美国为例,过去百年,其楼价随通胀变化,居民收入超过通胀,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通过通胀抵消,另一部分即实际收入。据统计,1890年后的一百年间,美国百姓的实际收入约增加4倍,居住条件也有4倍左右的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2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100平方米,即一栋住宅差不多3、400平方米。
王春新谈到,第三类模式即香港模式,和美国完全相反。过去30多年,香港的“安居负担指数”高达3.3,意味香港楼价增长速度是平均收入增长速度的3.3倍,居民收入永远赶不上楼价增长趋势。“安居负担指数”远高与1的香港的房屋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投资/投机主导的虚拟经济模式,重投资价值而轻居住需求,呈现出病态特征。反之,“安居负担指数”小于1意味著注重实体经济的模式,在房屋领域实行的是保护社会政策,而非市场规则,例如欧美就有不少保护租客的政策。
沿用修补思路无助与解决住房难题
王春新认为,过去港府在解决房屋问题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不彰,原因在于沿用修补思路。特区政府过去推出八轮楼市调控措施,提出新房屋发展策略,以供应为核心、以置业为主导,致力建立置业阶梯,社会各界也尝试了以建筑成本价向租户出售公屋、延长按揭还款时限等解决办法。然而,以上大多停留在修修补补的政策层面,甚至主张强化本是问题一部分的纯市场手段,未能改变香港房屋发展模式固有的内在缺陷,终究难以突破困局。
王春新以公屋为例进一步阐释房屋困局。香港公屋占住房比重之大属于世界前列,很多人认为这是好事,其实不然。房地产政策和模式出大问题后,用公屋来弥补市场不足,这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带来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大、家庭和谐受影响等次生问题。王春新提到,公屋越盖越多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屋没有产权,楼价高速增长时,市民更难“上车”。对比美国,其长期楼价增长低于收入增长,租金增长也低于收入增长,不管买房或者租房都很方便,因此不需要公屋。
王春新由此提出香港房屋发展的五大目标。第一个目标,从无到有,不仅满足市民居住权,也要满足市民的产权;第二个目标,从小到好,从“蜗居”状态到居住面积翻倍,目标是追上新加坡,尽可能改善生活条件;第三个目标,从旧到新,当下香港有超过1.2万栋破烂房,王春新曾为解决旧区重建问题跑了数十处旧楼,发现情况十分恶劣,亟待解决;第四个目标,通过解决住房问题缩小分配差距,这比扶贫更为关键,因为房地产是产生香港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源所在;第五个目标,通过房地产政策推动香港经济发展。高楼价曾带来一些正面资产效应,但“经济奇迹”背后的虚假繁荣一旦破灭,会给香港带来更大伤害,本世纪以来房地产部门每年拉低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明证。因此,房地产政策不能只停留于修修补补的层面,更要通过转换房屋发展模式,把过度投机炒卖、扼杀居住空间和妨碍经济增长的超级滞胀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核心、并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分享新书新思维解决房屋难题 重在分配而非生产
王春新提到,解决香港房屋难题,需要引入三大新思维。第一个新思维,要解决房屋供求不对称、本港大部分民众无力购买天价物业的问题。香港房屋市场供应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其中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本地居民的居住需求是刚需;其次,本地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一向非常旺盛;另外,境外投资需求也无限大。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把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别开来,采取不同的供应方式,实行“房屋双轨制”,以公营房屋来保证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需求,以私人住宅来满足本地和海外的居住需求,让两个不同性质的房屋市场合理分工、高效运转。
第二个新思维,特区政府应发挥更大政策功能,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照顾大多数民众(而不仅仅是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中产和年轻一代的住房需要。地产政策不仅是市场政策,更是社会政策。特区政府要学习全球先进经济体的经验,修正供应商模式,不能简单把责任交给供求严重不对称、时常炒作抬价、永远不能解决居住问题、早已完全失灵的所谓“自由市场”。
第三个新思维,香港不仅要解决居住问题,更要解决房屋问题,既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更要实现“居者拥其屋”。特区政府不仅要捍卫市民的居住权,还要尽可能满足市民的财产权,避免出现次生社会矛盾。例如,目前香港从未结婚的单身人数高达190万,占香港总人口近三成,一定程度上和房屋问题有关。因此,房屋问题关系到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
王春新总结,解决房屋难题,重在分配而非生产。特区政府需要有调整房屋政策的大气魄和执行力,还要在利益高度分化情况下尽可能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来源:中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