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医学院于上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感染新冠病毒会出现20%至50%不等的骨质流失,且会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在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仍持续流失。此项研究为新冠肺炎在人体骨骼系统上的长期并发症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是次研究由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杨伟国教授和陈福和医生共同领导,为「全球首次」利用接近人类感染新冠病毒状况的叙利亚仓鼠进行实验,旨在研究新冠病毒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研究团队在叙利亚仓鼠模型鼻内注入新冠病毒,并收集牠们受感染后的骨组织样本。通过三维微米级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团队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会引起长骨及椎骨等部位内的小梁骨结构,出现20%至50%不等的严重骨质流失,当中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骨质流失,更会持续较长时间。
三维微米级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重建显示,感染新冠病毒的仓鼠(图右)在股骨的小梁骨(白色箭头)密度明显低于未感染病毒的对照组(图左)(港大医学院图片)研究进一步证实骨质流失与因感染新冠病毒诱导的细胞因子失调有密切关系,这种病理上的骨质缺乏与破骨细胞(一种负责骨组织吸收的细胞)的炎性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感染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胞因子失调不仅影响破骨细胞分化,而且还在骨骼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增强其促进破骨细胞生长的影响,将大大提升骨质流失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主导是此次研究的杨伟国教授表示,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对手脚的长骨的影响较大,对腰骨等椎骨的影响则较小,因此新冠康复者手与脚骨质流失的可能性较高。曾有中年康复者在覆诊时表示,其大腿位置的骨骼有持续疼痛感,杨教授推断或与严重骨质流失有关,呼吁有相关症状的康复者要持续留意。其研究团队后续将研究可否透过药物,阻止染疫后骨质流失的问题。

一般新冠康复者往往只着重留意味觉或嗅觉异常等较容易自我察觉的「长新冠」后遗症,因而或会忽略骨质流失等一系列「看不见」的后遗症。只不过,病理性骨质流失所带来的后果,例如骨质疏松、容易出现骨折等症状可大可小,绝对需要及早正视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