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和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协办的“香港生物科技界学习国家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网上视像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由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主持,香港立法会议员(进出口界)黄英豪、香港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邱达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会长黄达东、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出席并作重要发言。参加者包括国内外的生物科技协会代表、科研人员、生物科技企业代表等。
于常海在活动开幕时表示,习主席在抵达香港不久后就前往香港科学园,足以证明习主席非常重视香港科技发展。同时,他因习主席为香港的未来指明方向,明确香港要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定位而感到振奋。适逢其会,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大家从生物科技的角度深入理解习主席重要讲话的精神。
黄英豪作为第一位发言嘉宾,带领听众回顾了“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与香港政制的发展。他表明香港自回归以来一直都坚持实行行政主导的体制,习主席的“四个必须”明示香港的行政与立法机关间要相互制衡和配合。他指出行政主导是香港过去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在实践中,反对派多次利用民粹诉求妨碍香港政府的惠民政策,导致行政反而处于弱势地位。所幸自2019年以来,中央支持香港举行三场重要选举,恢复了社会稳定与行政主导。也因此,他相信李家超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管治条件,不单得到中央的强力支持,选举制度的改善还保证所有议员都是爱国者。在未来,行政机关可积极与立法会提前交换意见,更容易得到议员支持。立法会也必将兼顾监督制衡和支持配合的平衡,如实反映各阶层的需要。最后,作为进出口界代表,他提及香港特区十分需要多元的经济发展,期盼包含生物科技界在内的各行各业向政府积极提出意见。
邱达根议员结合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对特区政府的期望,分享了三个重要观点。首先,他提及习主席提出“四个必须”是对“一国两制”与香港商业和科技现状的肯定,认为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中反常地先后提及两次普通法,反映国家对香港现行的商业制度与运行状态表示了充分肯定,相关讲话是在要求香港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时融入国家发展蓝图。
其次,他说到习主席访问香港科学园时在短时间内参观了七个项目,肯定了香港创科的基础和潜力,明确了国家不光出声还出手支持香港创科的坚定立场。香港背靠祖国,必然事半功倍。2020年,国家允许两地科研资金“过河”;2021年,“十四五”明确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定位。邱议员确信这些举措都不是“表面文章”,实际成效有目共睹。在跟香港学生交流时,他也感受到本地青年对香港创科越来越有信心。
最后,他又表示在创科成果相关的国际排名上,香港在应用层面的排名较高,而在科研与商业化层面则较逊色,习主席来港释出了要重视科技转化的信号。其中,生命科技自然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在立法会举办的“前厅交流会”,邱议员已当面向李家超特首反映目前香港所设的4个工作组中理应额外增设科技小组,借此多讨论科研人才与跨部门内部系统、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北部科技发展等重大议题。未来,香港要多关注50亿大湾区投资基金的用法,必须争取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支持和高科技企业来港。
卢毓琳教授指中央一直很重视香港与科技。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已被放在核心位置。可见,习主席将香港定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习主席来港发出了一系列强烈的信息,表明了他非常相信“一国两制”并且不只要将它延续25年。正如一只手掌拍不响的道理般,两地的高速发展需要“一国两制”的支持,香港人也有义务思考如何将“一国两制”发挥得更好。
他还表示,过去25年间香港已因经历各种风雨而耽误了不少时间,但他判断在科技上依然有条件急起直追。习主席之所以选择赋予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定位,而没有选择北京、上海和深圳,主要还是因为香港有“一国两制”的巨大优势,在公司治理、外语、法律等方面都在国际上有口皆碑。他呼吁无论是负责理论工作还是实践的港人在未来都不再虚度光阴,要积极回应中央对香港的期待。
最后,他提及特区政府早就播撒了大量基础研究与培养人才的种子,现已发芽并为特区将来加强科技转化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当然,发展路上难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香港在多年以来均只将不到1.5%的GDP放在专利及技术开发上,而全球平均数约为3%,可见香港政府和企业从前不够重视相关投资,也未有积极建立互信,在科技转化方面存在大量进步空间。有见及此,卢教授通过收集30间本地生物创新科技公司的故事及经验的《香港生命科学故事2022》,进一步总结提升本港创科优势的方法。
黄达东先生从产业的角度阐述习主席提出的“四个必须”和“四个希望”,证明香港有大量国际知名的研究所与大学,在交流方面确实有为祖国发挥桥梁与窗口效应。他又以临场研究为例,表示香港有受国际权威所认可的社群,因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更指近期创科局的名称也有所调整,全称已改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进一步凸出了研发与转化的重要性。据他的观察,本地产业经常会面临过多规则上的限制,有必要适当地“拆墙松绑”,因此新一届特区政府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表态可谓振奋人心。
在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方面,香港现有50亿大湾区投资基金的支持,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呈明显的互补关系,例如香港的国际认受性高,而大湾区则有过亿的流动人口,其中更有约一成为高消费群,发展空间巨大。最后,他认为生物科技依赖青年的敢创敢为。创新科技让本地青年不单可发展本地生物科技,还可以推动“一国两制”,一举两得。当然,作为国际城市,也要邀请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一同交流,相互认识、相互切磋。
紧贴著黄达东先生关于重视青年的发言,于常海教授宣布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为回应习主席重视青年与科普工作的期待,已在7月创办了《香港生物科技志》(Biotechgazine)。该杂志由香港生物科技协会政策及倡议委员会召集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秘书长陈一谔负责统筹,其编辑委员会汇聚了大量业界精英,杂志内容包含了前沿生物科技的简介和大湾区讯息与政策的汇总等,致力于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香港本地生物科技的概况,鼓励各专业人士与青年积极投稿、贡献。杂志的纸质版已发放到部分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电子版则可在香港生物科技协会官网直接下载。于常海教授接著分享,香港生物科技界在积极筹备两文三语的香港国际生物科技展(BIOHK2022),将于2022年12月14-1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方便国内外生物科技企业与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之余,会方还特意安排两天时间让市民和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加深他们对生物科技产品、企业与本地大学相关专业的认识。届时,生物科技企业代表可直接跟他们接触、沟通。最近,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也在积极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演讲,例如在7月3日就曾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韩晶岩教授向听众剖析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理。
于常海在作总结时,强调这次习主席访港是为生物科技界打了强心针,与会代表一致认同香港必须努力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前景一片光明。随后,其他香港生物科技界各代表们也积极于活动后进行讨论,并由衷地感谢了习主席对香港创科和生物科技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