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华
乔老爷是业界对乔羽先生的尊称,他的去世,令人扼腕痛惜。
虽知他年事已高,但总希望有一天会传来他的新作。想不到昨晚伴随著“我的祖国”的歌声,却传来了他去世的视频。感远怀近,痛慕伤惋,让我想起了乔老爷因创作“大公之歌”与大公报结下的一段深情。
初识乔羽
一九九三年三月,北京两会期间,我所在的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组,有许多全国知名的作家、书画家和艺术家,其中还有几位大公报的专栏作家。如黄胄,沈鹏、乔羽,関山月、刘文西、齐良迟、尹瘦石等。
两会中间休息一天。经会务组批准,我以大公报的名义,邀请他们参加笔会,为大公报在港复刊45周年题词。
受邀者像家庭聚会一样,悉数到会,喜气洋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挥毫泼墨。这其中最活跃的当属乔羽和黄胄。我一看气氛如此活跃,就直奔主题,指著桌面上铺好的宣纸说:“诸位艺术家,请为大公报在港复刊四十五年题词,赐宝。乔老爷带个头吧,你先来!”因为我们是山东老乡,平时在政协会议小组内讨论,就直来直去,毫不客气。所以我就直接点名,让乔羽先题。我话音刚落,乔羽就说:“大公报在我心目中位置很高,但你们为什么不庆创刊,庆复刊?这个复刊的词,让我们怎么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很尴尬,就半开玩笑的说:“乔老爷,你饶了我吧,我刚到大公报几个月,我到报社之前,就是庆祝复刊的,我现在是萧规曹随。”“至于为什么不庆创刊,庆复刊,老实讲,我还真说不明白。请诸位成全。”
黄胄马上出来为我解围说:“我是老大公报人,我也纳闷,一家报纸,为什么不纪念创刊,纪念复刊?不过,乔老爷,你也别为难你的小老乡了,大公报的历史很复杂,王社长刚到大公报,他怎能说得清!”黄胄沉思了一会儿说:“我看这样吧,大公报只所以能出版了九十多年,靠得是读者支持,读者才是大公报的衣食父母。今天就写向大公报读者致敬吧,我先写,大家都来签名,怎么样王社长?”黄胄给了我一个台阶下,我急忙说:“行,行,行。”乔羽也说:“好,好,好。”并拍著我的肩膀说:“王社长,别介意,我只是觉得报庆不庆创刊,庆复刊,怪怪的,有点不尊重历史。我们来日方长,以后有事找我。”随即便在黄胄题写的“向大公报读者致敬”大纸的左上角签了名。

临散会时,乔羽又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按创刊时间算起你们出版了多少年了?我说,1902年创刊,九十一年了。乔羽说:“名不正,言不顺,要正名就先从庆祝创刊开始,我建议你,这次就把复刊45周年和创刊九十一周年一块庆祝,为你以后庆祝创刊100周年做准备。如果你有需要,我们这些政协委员可以向上面建言,这对迎接九七回归也有好处。”我一边点头道谢,一边想,跨越九七,再到2002百年报庆,还有九年,谈何容易。
安老的智慧
回到香港,面临庆报,报馆内外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乔羽提出的问题:纪念报庆,就要尊重历史,不能只纪念复刊,不纪念创刊。只有名正,才能言顺,这与迎香港回归不矛盾。特别是安子介副主席三次约我长谈。他与乔羽的意见不谋而合:为迎接香港回归作舆论准备,首先就要为大公报正名,要正名就要从纪念大公报创刊开始。我向他反映:要解决旧大公报的历史评价问题,难度大,矛盾多,纪念创刊阻力不小。
安子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是香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企业家、发明家、文字学专家,德高望重。几次交谈后安老说,可以帮我做两件事:一、以他的名义向有关领导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二、他要为报庆题写一幅只有创刊和复刊一起纪念才能用的题词。我心里纳闷,还有这样的题词?等我收到安老的题词,打开一看,才恍然大悟:

安老的题词是:“这张报纸我己读了六十五年”这六十五年,当然是既包括大公报在港复刊后的四十五年,也包括复刊前的旧大公报廿年。名副其实的既纪念创刊又纪念复刊。这样的题词,也只有安老这样的文字学专家才能写出来。
出差北京时,我把安老出手的事告诉乔羽,乔羽说:“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有贵人相助,这事准成。乔羽还约了箫乾、方汉奇教授等人歺聚。我笑的埋怨乔羽,我刚入主大公报,你就给我出了道难题,差点把我搞懵了。”乔羽说,安老不是也有同样的看法吗?你作为社长,这是一道必须迈的坎。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报社首次举行了“纪念大公报在港复刊四十五周年暨创刊九十一周年庆典。”为九年后的百年报庆,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赶鸭子上架
时光荏苒,转眼就是八年,2002年百年报庆即将来临。报馆社委会研究决定:一,出版百年大公丛书。二,拍摄百年大公记录片,三、举办首届世界报业论坛。四,创作大公报报歌“大公之歌”。前三项经过努力基本落实,就是报歌迟迟落实不了。一开始找香港最著名的词曲作家黄霑,他说:“作曲马马虎虎,作词不行。大公报大名鼎鼎,我哪敢造次!”
报社内人才济济,但记者编辑们认为,这活干不了。得请专业人员来做。
这使我猛然想起乔羽,我先通过报社北京办事处与乔羽联系,又乘赴京出差之机,找到他说:“几年前你就鼓励我准备大公百年报庆,现在就快要到了,写大公报歌这话,非你莫属。我们交往快十年了,从末求你办过事,这活你万不可推辞。”他说:“这活不好干,你们在香港,我也没办过报,没有生活体验,怎么写?”我说:“你也没去过上甘岭,你那“一条大河”写的多好。”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好吧,你把报史资料给我,越多越好,我试试看。”我们约好随时电话沟通。
回港后,马上把有关资料送给了乔羽,其中包括一篇我写的纪念文章:《大公报的一百年》一文。准备在天津日报,上海解放日报,武汉长江日报,北京日报(均为历史上大公报去版地)及光明日报等报,于报庆日同时发表。
我耐心等待著乔老爷的歌词,黄霑知道是乔羽作词,也很高兴,嘱咐歌词来了,马上送他。(黄霑当时身患癌病在家休养)。不料,一周后,乔老爷来电,他要赶鸭子上架。
乔老爷在电话中说:“我反复看了你写的纪念文章《大公报的一百年》,洋洋五千言,掷地有声,没有一句空话,我都被感动了。提炼出来就是一首好歌词。这歌词初稿,非你莫属,你写第一稿,我会负责到底。”我说:“你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我平时写的都是应景文章,怎么能写歌词?”乔老爷这次异常耐心,他说:“你要理解我的心意,我是为你们的好,你是社长,又有这个能力和条件,要抓住机会一博,要有自信心。”他又用山东说:“俺说你行,你就行,你一定能行。”
我看他如此坚持,且时间紧迫,只好答应下来,我先写初稿。
提炼歌词
通话中我察觉,乔羽好像己胸有成竹,就说:那我先请教您,这歌词从哪里入手?他哈哈大笑说:“我有一条河,你有一支笔,歌词就在你的纪念文章里。别的材料不必多读了,仔细阅读你自己写的纪念文章,从中提练歌词就足够了,比名朱启平的那句名言。”我说,是“一笔在手”那一段吗?乔老爷说:“对,对,对,你的灵感来了,关起门来赶紧写,我等你的好消息。”
就这样,我真的像一只鸭子一样,被乔老爷提留著上架了。
我关起门来,先看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的那段话:一家百年老店,能薪火相传,靠的就是坚持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新宗旨不动摇。正如朱启平所说:“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到战场采访,工作笫一,生命笫二。”朱启平是大公报战地记者,曾参加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写一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落日》,传诵一时,被编入中国大学新闻专业教材。
随即开始重读纪念文章。文章的引子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句话:“大公报的一百年可以涵盖中国的二十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纪念文章的第一段是对大公报一百年功遇是非的总体评价,“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大公报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参与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公报的一百年,是为国家,为人民,伸张正义,克尽言责的一百年,也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不断奉献的一百年。”“是不断探索和开拓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一百年,也是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大批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百年。”
“ 百年中,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大公报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言论主张,瑕瑜互见,有功有过。过失和错误,可稽可考,但重要的是他能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知错能改,抛弃旧污,与时俱进。”
看到这里,加上乔老爷的指点,脑海里挤出了几句歌词,歌词第一节似乎有了,急忙记录下来:
大公之歌(笫一节)
一笔在手写大公 ,
风云激荡一百年 ,
何谓大公?
忘己为大,
无私谓公。
这一节26个字,基本都来自纪念文章。这增加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文章中“克尽言责 敢讲真话”一节中,讲述了大公报不畏强权,敢于讲出人民的心声,先后五次被查禁、被勒令停刊。淸朝的袁世凯,民国的将介石,香港的港英政府,查封、停刊、审判、逮捕,都未曾使大公报屈服,并发表声明说:“为受苦的中国人民说话,是大公报的天职,一息尚存,勉尽天职,志不容懈。”太平洋战争爆发,港版大公报被迫停刊,当时的社长胡政之说:“我们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一九二七年江南水灾,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天天为募捐上台演讲,“丹心一片,热泪两行。”募得灾银一万一千四百多两。八十七后,九四年华南水灾,香港大公报发起募款,募集赈灾款二千四百多万元。为人民谋福利,百年如一。
虽然文章是自己写的,但重温报史,乃心潮澎湃。大公之歌笫二节在脑海中浮现,按乔老爷的讲法就是灵感来了,赶紧写,否则一纵即失:
大公之歌(第二节)
一笔在手为民众,
肝胆热血报国情,
功过谁评 ?
丹心一片历史留青。
这第三节,应该寄语百年大公下一个百年的发展,好像应该从历史长河的角色,从总结百年经验教训中去展开。但一时间,胸中无词,卡住了,怎么办,心想还得按乔老爷指点的办法,再读纪念文章。
纪念文章中写道:对抗日战争中大公报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指出大公报某些错误主张的同时,充分肯定其爱国抗日的大方向。大公报敢于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坚持不懈让“匪”字上报面,一九四四年夏,毛泽东在宴请中外记者赴延安采访团时,特意请大公报记者孔昭恺坐首席,并举杯对孔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拿我们共产党当人。”周恩来总理一九五八年和费彝民谈旧大公报贡献时曾肯定了三点,第一她是爱国的,第二是坚持抗日的,笫三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这也是对大公报历史经验总结。这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分析做出的结论,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毕竟任何政党、报纸和个人的历史功过是非,都是要由历史来检验的。
贯穿大公报一百年的主线就是:一笔在手,克尽言贵,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贴近读者,贴近时代,不断探索,与时并进。
重温记念文章这些论述,脑海里似乎有了大公之歌笫三节的一些词句,但不清析,只能硬写,好在还有乔老爷最后把关。
大公之歌(笫三节)
千古风流浪淘影 ,
万水千山寻大公 ,
大公何在?
人间正道是大公。
因为时间紧迫,歌词草稿来不及再找同事推敲,随即向乔老爷交卷。
一字千金
几天后,乔羽的修改稿送至报馆编辑部。总编辑杨祖坤先生告诉我,当时编辑们看到乔羽的修改稿,异常兴奋,啧啧称绝:改了三处,五个字,就使草稿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真的是一字千金!
三处改动如下:
笫一节第一句:
一笔在手写大公,
风云激荡一百年。
乔老爷改为:风云激荡百年兴。
一个“百年兴”就把大公报一百年,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精神面貌,动态的表现了出来。比原稿平铺直叙的“一百年”高多了。

第二节笫三句:
功过谁评 ?
丹心一片,
历史留青。
乔老爷改为:
丹心一片,
历史常靑。
把留青改为常青,也是只改了一个字,但立意却大不相同,留青是青史留名,而常靑则是永葆青春。

第三节第一句改了三个字:
千古风流
浪淘影,
乔老爷改为:
千古风流
意气雄 ,

浪淘影见指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大潮中,任凭大浪淘沙,吹尽黄沙始见金。在大自然面前,这是被动的被淘。而意气雄则是主动的迎接历史的检验,意气风发的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完全是两个思想境界。
也难怪当时报馆的编辑们,为乔老爷所折服。
“俺爱Amigo”
《大公之歌》由香港著名作曲家黄霑作曲,钢琴家刘诗昆伴奏,歌唱家廖昌永演唱,他们都是殿堂级的艺术家,在百年报庆晚会上的演出大获成功,后来还出版了CD碟。这一切,某种程度上是托了乔老爷的盛名。为答谢他,我在香港跑马地Amigo(雅谷餐厅)宴请他,感谢他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乔老爷兴奋的说:酥皮蚝汤,澳洲龙虾,法国红酒,还有这法国面包,太奢侈了。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俺那几个字,哪能值这么多?我说:“放心吧,我自己出钱,你再来香港我还在这里请你。”法国红酒他喝的有点多,喃喃自语说:“俺爱Amigo,吃了还想吃,来了还想来。”我也喝多了,听他那山东口音感到很舒服。
之后几年,乔老爷每次来港,我们都在Amigo相聚。有一次他们来港,乔老爷提出要去Amigo。正巧我不在港,他们自己订不到位,辗转找到我,我便从深圳打电话给Amigo老板,让他临时加了一桌。晚上八点我赶回香港,他们还在等我。乔老爷说,等我到了再点菜,我点的好吃,我听了很感动。
眼见乔老爷话也少了,酥皮蚝汤也没吃完,人也衰老了,我有点心酸,岁月不饶人啊!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乔老爷走了,他的歌仍能永留人间!那么多首老百姓喜欢的歌,就是永恒的丰碑!
(作者系国务院原参事、香港大公报原社长)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