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西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的观光亭里,放眼四周是湖光山色和曲径绿野。青山出清水,57年来,悠悠东江水就从位于寻乌县的桠髻钵山蜿蜒南下500多公里,流入香港千家万户。
在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看来,对香港市民有著特殊意义的东江,体现了香港和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
1963年,香港大旱,不少市民生活用水困难。应香港同胞之请,第二年,东深供水工程开工,1万多名建设者肩挑背驮,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其后,东深供水工程又经过多次大规模扩建改造,目前东江供港水占香港日常用水的75%以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内地对香港同胞“水质好、水量够”的承诺和坚守一直未变。为保护一江清水南流,东江流域沿途多地不懈努力。
寻乌县是东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源区县。寻乌县副县长谢庆浩说,多年来寻乌累计投入超17亿元生态建设资金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和环境监测管护,让东江源区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并持续提升。
为保护水源,寻乌县一度聘请中国环科院团队,以水溯源,精准排查,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共易地搬迁民众765户、3,363人,并在全流域内开展山、水、林、沙、污、气、企等综合整治。
寻乌县稀土矿富集,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采矿遗留下的14平方公里废弃稀土矿山,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为此,寻乌县近年来投入9亿多元对文峰乡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使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水体氨氮含量削减近9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5%。
“寻乌还正在实施3年治理,计划投入3.2亿元治理多个废弃露天矿山。”寻乌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钟承权说。
广东是东江主要流域所在。广东河源市从2015年开始,三年间投入财政资金20多亿元,对区域内100多条中小河流、1700多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力保汇入东江乾流的水安全。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深圳水库划出了8万多亩保护区,禁止一切污染项目建设。
跨省流域治理历来是江河治理的难题,为建立顺畅的跨省互动和跨区域协调机制,江西、广东两省紧密合作。
谢庆浩说,寻乌县和广东龙川县建立了联合监测和预警机制,确定采样断面与时间、监测指标与方法,2016年以来已采样59次。 “两省相关县市还经常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并及时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保障水质安全。”
先进的技术不断被应用到水质保障中。负责东深供水工程管理运营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李迎春说,2011年以来,公司持续开展东深供水工程沿线水质监测系统建设,持续监测原水水质,2021年开始智能巡检系统建设,运维能力不断强化。
不仅保质,还要保量。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供水调度中心负责人周竹说,随著经济快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等城市用水需求量大增,供需压力增大,尤其是广东出现旱情时,供需矛盾更突出,但通过精准调度等多种措施,东深供水工程依然保证了对港的供水量。
“截至目前,东深供水工程已连续57年保持安全、优质、不间断供水,累计对港供水200多亿立方米。”周竹说。
现年76岁的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署长高赞觉曾经历过“四日供水一次、每次仅四小时”的缺水之苦。当时他刚中学毕业,负责给家里担水,“每次手提两桶水,走上几层楼梯才能到家”,至今难以忘记。
大学毕业后,高赞觉便与东江水结下不解之缘,曾参与了东江供水工程四次大规模扩建改造。高赞觉说:“没有东江水,香港市民的生活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许丕新说,不仅是东江水,国家对香港的关怀是全方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港澳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同饮一江水”的内地和香港同胞,必将演绎更多动人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