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曾作为我方“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前方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参与了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和庆典活动的308名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具体名单确认,以及这些代表及其随行人员的接待工作。为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本刊特邀她回顾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参加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故事,以飨读者。
文|北京 连子
1997年7月1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当天如期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东方之珠”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那时起,距今已25年了。回想当年,我受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副主任张伟超等领导的委派,作为我方“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前方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有幸出席了隆重而又庄严的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及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和宣誓就职仪式等活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我为自己能亲身参与这伟大庆典的前期筹备工作而感到无比荣幸,那些紧张又忙碌的日日夜夜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筹备邀请华侨华人代表参加回归庆典
中央为迎接香港回归专门成立了“香港回归接收仪式及庆祝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具体的工作。在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统一指导下,参加“筹委会”前方工作组的中办、国办、外交部、港澳办、国侨办、国台办、新闻办、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中联办前身)等其他部门对交接仪式及庆典活动如何举行,其内容、场地、时间、参加人数、名额分配、负责单位等等进行反复讨论研究,并与港方沟通后再通过外交途径与英方交换意见,最后报中央审批,到了1997年3月初终于有了定案。
根据中央批准的方案,我们国务院侨办主要负责提出参加交接仪式和庆典活动的300名海外华侨华人代表的具体名单,并统筹、协调他们及其随行人员的接待工作。任务下达后在国侨办领导的指挥下,以国外司牵头、侨办有关司局均积极行动起来。经多方征询并汇集统战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原国家科委、中国侨联、新华社香港分社等其他部门的意见后,我办拟出了第一份名单,并于3月20日报送办领导批示,随即便向50多个驻外使领馆发去征求意见电。经过若干往返、更换后,于4月8日将我办领导审批的最终名单报送外交部并送我方“筹委会”备案。4月21日,在香港的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处将我办300人名单递交给了英方。4月28日,中方代表处通知,英方未对我方递交的名单表示异议。4月29日,我办将300人名单正式通知我驻外各有关使领馆,请其转告嘉宾本人。这期间我办还应时任“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副主任范徐丽泰的邀请,从300名嘉宾中筛选出来60名作为该委员会的海外顾问;又为国台办80名嘉宾的名额中划拨我办的8名台转侨名额的安排作了大量工作。这样,当我方“筹委会”办公室前方工作组移师深圳贝岭居工作时,我们国侨办308名嘉宾已列入第一批寄送活动请柬的范围。可见当时大家工作热情之高涨,效率之快,是多么难能可贵。
“筹委会”办公室前方工作组移师深圳后,考虑到出席大型活动的来宾人数较多、层次不等,活动时间相对集中,涉及境内外方方面面,接待任务繁重,决定设立后勤接待组。该组的总任务是:制定接待方案,负责来宾在港接待的统筹、协调、联络与沟通等等。根据工作需要再下设联络、后勤、综合三个分组。外交部、港澳办、国台办、国管局均派员参加该组的工作。受国侨办领导委派,国外司郭上强司长和我参加了该组的工作。后勤接待组成立后的工作原则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行分工负责制。各单位推荐的来宾要包乾落实到人头。考虑到我办负责接待的来宾较多,其中不乏高龄体弱者,极需熟悉情况且有一定接待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此项工作。经办领导廖晖主任、张伟超副主任等同意,郭司长和我在后勤接待组几经努力,终于同意我办增派许又声、张健青、薄宝华、范如松、杜志滨、兰于平、马兵、朱柳、冯尔源赴港参与接待工作。
6月9日下午3点,“筹委会”办公室在深圳贝岭居召开了前方筹备工作人员的动员大会,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专程到会讲话。两天后,前方工作组真正开到了“前方”,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开始了筹备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从到达香港直至庆典活动开始前,我们后勤接待组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督促检查来宾出席官方几场活动请柬的发放和回执情况;二是来宾入场证件的校对核查;三是排定来宾在会场内的座次;四是来宾及其随员在港食宿交通安排的落实等等。上述工作在我方“筹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在我办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在我各驻外使领馆、香港中旅集团的协助配合下紧锣密鼓地进行著。
那些天由于工作需要,我常顶风冒雨往返于香港皇后大道东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办公室、湾仔特区政府大楼、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交接仪式会场之间,临回归的前几天我们几乎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308名嘉宾的出席证是在本人抵达香港后才发放的。由于负责制发证件的港府交接仪式统筹处经验不足,发放证件的办法又多次变化,加之不少嘉宾前后所报英文姓名不一致,从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果嘉宾抵港至参加活动前短暂的时间内拿不到证件,则参加活动就成了泡影,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为此,我和时任港中旅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的李林林带著几位同事在湾仔特区政府大楼20层将出席证整整核对了三天两夜,直至6月29日深夜才找到大部分嘉宾的出席证,但仍有20名嘉宾的出席证始终未见。6月30日上午我们又组织这些嘉宾到港府统筹处直接做证,直到当天下午2点才让他们全部拿到出席证,保证他们在几小时后顺利出席了历史性的伟大庆典活动,未让他们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么的劳累,但大家心中总是洋溢自豪与兴奋的激情。香港回归百年雪耻,炎黄子孙岂能不自豪?参与世纪性重大事件的筹备工作岂能不兴奋?我从后勤接待组同事间彼此的交谈中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情感,这一切又都化成了一种强烈而又明确的历史使命感。大家带著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夜以继日地工作著,终于取得了有四五千人参加的大型庆典活动按部就班、无一纰漏、顺利圆满完成的理想结果。为此,7月9日中办、国办致电新华社香港分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前方工作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操作、辛勤努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第一线为香港交接仪式和庆祝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向所有参与这一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308名华侨华人代表参加交接仪式
由我办推荐接待的308名嘉宾,回归庆典期间出席了如下几场官方活动:一是6月30日午夜到7月1日凌晨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5楼大会堂举行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规模4,000人,中方由外交部筹办);二是7月1日1时30分在会展中心新翼7楼举行的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暨宣誓就职仪式(规模4,400人,中央政府委托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筹办);三是7月1日上午10点在会展中心新翼举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大会(规模为5,000人,由特区政府筹办);四是7月1日下午16点在会展中心新翼举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祝酒会(规模为3,500人,由特区政府筹办)。此外,7月1日晚香港中旅集团还组织嘉宾及其眷属、随员乘坐两艘大型游船游览维多利亚港湾和青马大桥夜景,观看了香港明天会更好基金会主办的“万丈光芒庆回归”烟花汇演。一部分嘉宾还出席了英方于6月30日晚举行的告别晚宴(接到请柬的自定)。
这些活动中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忘的当首推交接仪式了。历史性的时刻越来越近,香港的回归开始进入以时、以分、以秒倒计时。6月30日晚8时,住在本岛富豪香港酒店和九龙京华国际酒店的3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开始盛装集结。他们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均是在当地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华侨华人代表。他们当中有: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丘成桐、袁家骝、牛满江;工商实业界巨子林绍良、谢国民、陈永栽、张晓卿、陈克威、魏书骐、林训明、唐仲英;知名侨领陈焜旺、蔡琼霞、陈济明、胡顺、胡志光、杨明、邓旭升;政界余江月桂、徐惠诚、李三春;新闻界靳羽西;艺术家姚迪雄、刘抗;知名人士赵浩生、熊玠、薛君度;新移民代表徐震春、宋维宁、蔡建国;名人之后孙穗芳、张闾琳、陈共存等等。他们为推动居住国与我建立外交关系、为发展我国与各国友好、为我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均作出努力和贡献。
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我们的嘉宾在22:30之后陆续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菲律宾80多岁的老侨领蔡琼霞女士不顾年老体弱,坐著轮椅由我办工作人员兰于平、马兵推到会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亲戚、年迈的陈志昆先生腿脚不便也拄著拐杖由朱柳掺扶著进入指定坐席……23时42分礼宾司仪宣布交接仪式开始,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气氛庄重。23时59分英国乐队奏起《上帝保佑女皇》,英国国旗和英治香港旗徐徐降下。7月1日零点整,《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4分钟后,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顿时,整个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而据各方的反应,会场上掌声最响的地方,就是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就座的地方。
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的期盼和梦想,有幸出席这一庆典的海外300多名嘉宾更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毛里求斯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邓旭升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站在庄严的交接仪式大厅,雄壮的国歌在耳畔回响,目不转睛地看著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几乎每个在场的中国人眼中都满含著激动的泪水。作为被迫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一天我盼了半个世纪啊!”令人难忘的是,交接仪式的当天,香港大雨滂沱。新加坡华人林荫华先生动情地说:“下雨好,把百年耻辱洗刷乾净,把一个崭新的香港还给中国。”十年之后,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仍沉浸在当年的气氛中说道:“十年前我有幸出席了隆重而又庄严的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我与世界炎黄子孙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定能再谱新篇章
出席香港回归庆典活动进一步振奋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精神,加深了他们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他们一致认为,香港回归的意义已远远超越回归事件的本身。香港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香港,也有利于中国,对世界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澳大利亚华人吴昌茂说,香港的回归,不仅标志著中国人民彻底洗刷了150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香港新纪元的开始,也是中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振兴迈出的重要一步。泰国华人李景河说,在“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保证下,在700多万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完全会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发展。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卿表示,“一国两制”有利于发挥香港的优势。
许多华人对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信心。菲律宾华人陈华岳说,香港的回归以及“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将会对台湾发出重要讯息。法国华人陈克光表示,香港的平稳过渡是邓小平宣导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它为两岸的早日统一创造了新的良好条件,肯定将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菲华商总和菲中华总商会曾是菲华社会矛盾深久的两大社团。此次他们在香港相会握手致贺,合影留念。他们说,是香港回归促进了菲华社会的大团结。
香港回归已经25周年了,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何解决并继续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著正确方向前进。
在经历了诸多风雨挑战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在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有香港特区政府和各阶层人士的团结奋斗,“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定能够再谱新篇章,香港定能够再创新辉煌。
(作者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退休干部,本文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7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