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爱折腾”的花样少年
爱唱歌、钢琴八级、跆拳道黑带
热爱视频创作、拍摄、剪辑
他是江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他是来自香港的北大学子
他是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香港区获胜者
香港国际音乐节(声乐)男子组冠军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一站到底》选手
凤凰卫视特约学生主持
……
他用自己的声音传递中国故事
筑起香港与内地互通的桥梁
近日
他和室友杨天宇合作的原创短片
《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
在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
原创短视频大赛中获得唯一特等奖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我想讲好中国故事”
“我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北大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十号线、十四号线沿线超过八十个站点,一位追梦男孩的海报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驻足阅读他的站点故事——
学至京城,希冀为歌声寻觅知音。追梦的旅途缘起自北京大学,沿着地铁4号线直达彼方。
这位在“地铁海报”中的男孩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江阳,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2021年11月的一个下午,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开启,大赛鼓励港澳台大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真实展现“我眼中的中国”。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下定了参赛的决心。在北大的这些年里,我看到了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
江阳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他想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他和大学室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天宇合力创作的短片《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从境内外65所高校的150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特等奖。
↓点击视频,听江阳讲述他的中国故事↓
作品围绕一个北大香港学生的故事展开。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热爱音乐和演讲的主人公来到北京,从此下定决心来北京读大学。当他考入北京大学,追寻梦想的同时也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他听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中国故事,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视频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江阳自己。对江阳来说,他的“北漂故事”中与他三位内地室友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视频的导演杨天宇。
在此之前,同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江阳和杨天宇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他们共同想策划,把各种灵感揉进作品中,当一个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思想碰撞在一起,迸发的火光绚丽而热烈。
“在北大宿舍,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遇到最好的朋友,相互影响,而且可以遇到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当江阳向杨天宇提出想参加这次比赛时,两人一拍即合,“我们的分工就像以往完成作业一样,这个奖项对我们是极大的认可,也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江阳笑着说。
视频的最后,喜欢唱歌的江阳选择加入了歌曲《东方之珠》,将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那种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对祖国的爱也深深地在其中流淌。
“这首歌陪我度过了许多个夜晚,选择它作为结尾也算是有感而发吧。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更多香港年轻人觉得,来内地读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港仔”江阳的北大之行
“我那时候就觉得北京好酷,我喜欢唱歌,我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这样来内地读书的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
2015年夏天,江阳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参加了由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所组织的“寻根之旅”夏令营,江阳感觉彷佛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得知北大在香港开始招生时,彼时17岁的江阳带着对梦想的满心憧憬,果断报名了,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一名北大学子。
为什么会选择北大?江阳提到了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一位同样来自香港的北大人。在北大招生宣讲会上,江阳听到了这位师兄的北大故事,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让我了解了北大更多,包括食堂有多好吃,园子的环境、学习氛围是多么好,可以让一个人去尽情地发挥自己所长,他让我相信在那里我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我的梦想。”
在北大,江阳以一个香港青年的视角记录着他眼中的校园,他常常和香港中小学生们交流,分享自己在北大求学的故事,他也积极促进着两地融合,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点击视频,看“港仔”江阳北大行↓
2021年,江阳创作了一部短视频《港仔北大行》,他化身“一日北大导游”,从食、住、行、玩等北大学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食堂诱人的饭菜、和谐的室友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幕幕真实生动的画面让更多人感受到在北大读书的乐趣。
“入学之后的这些年,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离开家人一个人生活,更加独立,拓宽眼界,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而在校园发生的一点一滴都是我青春最美好的印记。”
江阳活跃于北大的舞台,新年晚会、国庆庆祝活动、中秋青春歌会、五四青春歌会、港澳台办庆祝晚会、学院院庆等超过二十场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还参与央视五四青年节专题人物纪录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MV、“百校联动献礼建团百年”等校内外拍摄。
2022年初,江阳作为凤凰卫视冬奥特别主题节目《港生睇冬奥》特约记者,带领港澳地区人民以及海外华裔走进北京了解冬奥。
作为一名“新传人”,江阳还很喜欢探索各种最新的媒介形式。近期,江阳联动了香港的青年社团和教育机构,带领香港的学生们“云游北京”。
“我拿着手机跟香港的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南锣鼓巷,你看这里有个玩具,真的很酷唉,你看那个是老北京酸奶和冰棍’……能够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让香港的小朋友们‘足不出户”地体验北京,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从“小我”到“大我”
“哪怕我只是一枚很小的螺丝钉,我也要发挥出我最大的价值。”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当时正在香港的江阳第一时间参与抗疫活动,他在所在香港社团组织的公益义工队里,组织同龄人一起做义工,将抗疫物资派送到不同单位,一同在半个月内将20,000个口罩及4,000支消毒喷雾装入防疫包,送到香港各个机构,并且派发防疫物资给予社区的环卫工人、独居老人等有需要的人士手上。他还发起了一个在大湾区的支教活动,希望能有更多内地和港澳青年加入到队伍当中。
“启发我来北大读书的大哥哥和香港社团的前辈们,他们是我的引路人,有了他们的鼓励我才坚定来内地探索和成长,他们都是做青年工作的佼佼者,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做一个传承者,把这份义工精神传承下去。”
对江阳来说,做公益并不是一时兴起,他认为做公益不仅是在回馈社会,也是在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大一的暑假,他前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山村小学做支教老师,在他看来,支教活动是一扇窗,让他更加了解祖国。
“支教的那段时间我住在村里,搭个棚子睡在地上,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我从心灵上得到了治愈。”
从爱自己的城市,到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江阳一直在不断成长,不断传达着心中那份爱。从小学开始便参加各种交流团,到中学阶段便从参与者的身份切换成组织者,组织和参加的各种交流团超过三十个。
除了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还被挑选为香港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团,并且是团内最年轻的代表和唯一中学生,向波兰、罗马尼亚及捷克等欧洲国家青年分享中国故事和华语音乐,在当地中国大使馆和孔子学院里留下动人的歌声。
去年,他走进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华大使馆,担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主持人和助教,身着汉服,推广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2019年5月,在香港菁英会五四运动100周年菁英论坛上,作为全场年纪最轻和唯一的00后,江阳以北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就民族复兴与青年责任两大主题作了演讲。
“我常常思考,一个当代青年人,究竟应该担当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当前阶段,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港青来内地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江阳也正准备发布自己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原创歌曲,他也将参与筹备庆祝回归的相关活动。
“我希望能够把我自己积累的所有学识、所有资源共享出去,我希望做好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和传播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和音乐力量,表达我真挚的初心。”
未来的无限精彩与可能,还等着少年去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江阳的身份可能是主持人、歌手、青年工作者、视频创作者、一位讲故事的人······让更多香港人了解内地、走近内地,让友谊交流的接力棒传承下去,是江阳一直践行的初心。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他是“爱折腾”的花样少年
爱唱歌、钢琴八级、跆拳道黑带
热爱视频创作、拍摄、剪辑
他是江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他是来自香港的北大学子
他是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香港区获胜者
香港国际音乐节(声乐)男子组冠军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一站到底》选手
凤凰卫视特约学生主持
……
他用自己的声音传递中国故事
筑起香港与内地互通的桥梁
近日
他和室友杨天宇合作的原创短片
《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
在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
原创短视频大赛中获得唯一特等奖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我想讲好中国故事”
“我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的‘北大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十号线、十四号线沿线超过八十个站点,一位追梦男孩的海报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驻足阅读他的站点故事——
学至京城,希冀为歌声寻觅知音。追梦的旅途缘起自北京大学,沿着地铁4号线直达彼方。
这位在“地铁海报”中的男孩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江阳,现就读于北京大学。
2021年11月的一个下午,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开启,大赛鼓励港澳台大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真实展现“我眼中的中国”。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下定了参赛的决心。在北大的这些年里,我看到了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
江阳一直在等这样一个机会,他想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他和大学室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天宇合力创作的短片《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从境内外65所高校的150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特等奖。
↓点击视频,听江阳讲述他的中国故事↓
作品围绕一个北大香港学生的故事展开。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热爱音乐和演讲的主人公来到北京,从此下定决心来北京读大学。当他考入北京大学,追寻梦想的同时也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他听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中国故事,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视频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江阳自己。对江阳来说,他的“北漂故事”中与他三位内地室友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视频的导演杨天宇。
在此之前,同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江阳和杨天宇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他们共同想策划,把各种灵感揉进作品中,当一个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思想碰撞在一起,迸发的火光绚丽而热烈。
“在北大宿舍,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遇到最好的朋友,相互影响,而且可以遇到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当江阳向杨天宇提出想参加这次比赛时,两人一拍即合,“我们的分工就像以往完成作业一样,这个奖项对我们是极大的认可,也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江阳笑着说。
视频的最后,喜欢唱歌的江阳选择加入了歌曲《东方之珠》,将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那种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对祖国的爱也深深地在其中流淌。
“这首歌陪我度过了许多个夜晚,选择它作为结尾也算是有感而发吧。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更多香港年轻人觉得,来内地读书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港仔”江阳的北大之行
“我那时候就觉得北京好酷,我喜欢唱歌,我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这样来内地读书的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
2015年夏天,江阳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参加了由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所组织的“寻根之旅”夏令营,江阳感觉彷佛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得知北大在香港开始招生时,彼时17岁的江阳带着对梦想的满心憧憬,果断报名了,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一名北大学子。
为什么会选择北大?江阳提到了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一位同样来自香港的北大人。在北大招生宣讲会上,江阳听到了这位师兄的北大故事,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让我了解了北大更多,包括食堂有多好吃,园子的环境、学习氛围是多么好,可以让一个人去尽情地发挥自己所长,他让我相信在那里我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我的梦想。”
在北大,江阳以一个香港青年的视角记录着他眼中的校园,他常常和香港中小学生们交流,分享自己在北大求学的故事,他也积极促进着两地融合,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点击视频,看“港仔”江阳北大行↓
2021年,江阳创作了一部短视频《港仔北大行》,他化身“一日北大导游”,从食、住、行、玩等北大学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食堂诱人的饭菜、和谐的室友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幕幕真实生动的画面让更多人感受到在北大读书的乐趣。
“入学之后的这些年,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离开家人一个人生活,更加独立,拓宽眼界,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方向,而在校园发生的一点一滴都是我青春最美好的印记。”
江阳活跃于北大的舞台,新年晚会、国庆庆祝活动、中秋青春歌会、五四青春歌会、港澳台办庆祝晚会、学院院庆等超过二十场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还参与央视五四青年节专题人物纪录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MV、“百校联动献礼建团百年”等校内外拍摄。
2022年初,江阳作为凤凰卫视冬奥特别主题节目《港生睇冬奥》特约记者,带领港澳地区人民以及海外华裔走进北京了解冬奥。
作为一名“新传人”,江阳还很喜欢探索各种最新的媒介形式。近期,江阳联动了香港的青年社团和教育机构,带领香港的学生们“云游北京”。
“我拿着手机跟香港的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南锣鼓巷,你看这里有个玩具,真的很酷唉,你看那个是老北京酸奶和冰棍’……能够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让香港的小朋友们‘足不出户”地体验北京,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从“小我”到“大我”
“哪怕我只是一枚很小的螺丝钉,我也要发挥出我最大的价值。”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当时正在香港的江阳第一时间参与抗疫活动,他在所在香港社团组织的公益义工队里,组织同龄人一起做义工,将抗疫物资派送到不同单位,一同在半个月内将20,000个口罩及4,000支消毒喷雾装入防疫包,送到香港各个机构,并且派发防疫物资给予社区的环卫工人、独居老人等有需要的人士手上。他还发起了一个在大湾区的支教活动,希望能有更多内地和港澳青年加入到队伍当中。
“启发我来北大读书的大哥哥和香港社团的前辈们,他们是我的引路人,有了他们的鼓励我才坚定来内地探索和成长,他们都是做青年工作的佼佼者,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做一个传承者,把这份义工精神传承下去。”
对江阳来说,做公益并不是一时兴起,他认为做公益不仅是在回馈社会,也是在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大一的暑假,他前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山村小学做支教老师,在他看来,支教活动是一扇窗,让他更加了解祖国。
“支教的那段时间我住在村里,搭个棚子睡在地上,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我从心灵上得到了治愈。”
从爱自己的城市,到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江阳一直在不断成长,不断传达着心中那份爱。从小学开始便参加各种交流团,到中学阶段便从参与者的身份切换成组织者,组织和参加的各种交流团超过三十个。
除了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还被挑选为香港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团,并且是团内最年轻的代表和唯一中学生,向波兰、罗马尼亚及捷克等欧洲国家青年分享中国故事和华语音乐,在当地中国大使馆和孔子学院里留下动人的歌声。
去年,他走进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华大使馆,担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主持人和助教,身着汉服,推广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2019年5月,在香港菁英会五四运动100周年菁英论坛上,作为全场年纪最轻和唯一的00后,江阳以北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就民族复兴与青年责任两大主题作了演讲。
“我常常思考,一个当代青年人,究竟应该担当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当前阶段,我最想做的事就是通过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港青来内地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江阳也正准备发布自己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原创歌曲,他也将参与筹备庆祝回归的相关活动。
“我希望能够把我自己积累的所有学识、所有资源共享出去,我希望做好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和传播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和音乐力量,表达我真挚的初心。”
未来的无限精彩与可能,还等着少年去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江阳的身份可能是主持人、歌手、青年工作者、视频创作者、一位讲故事的人······让更多香港人了解内地、走近内地,让友谊交流的接力棒传承下去,是江阳一直践行的初心。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