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初,西洋画是香港主流,随著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艺术人才在两地间频繁往来,不少留洋艺术家也回到香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自此焕发生机。中外文化共同造就香港独特气质,而香港如何发挥优势,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了庆祝这个这么大的重要的庆典,我特地为了25周年画了一张,《走进大湾区》这张作品。我特地画了25部车和25艘帆船,帆船上面我特意加了一些红旗上去。”
这幅作品, 由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创作于1994年,被香港末任总督彭定康选中,悬挂在香港礼宾府。97年之后,画作依旧被保留在原处,而林天行,开始见证中国传统艺术在香港的兴起。
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表示:“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这方面比较敏感,就譬如艺术方面主要是西洋画。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中国画、书法、中国的文化,是不受重视的,在回归之后当然重视了很多,随著中国香港的文化回归。”
林天行97年笔下的香港,就以 “传统水墨画”为基础,结合西方跳跃、现代的用色。他认为,艺术家兼容并蓄,才能令传统文化走向国际。25年来,艺术家凭藉著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用笔触将心中最动人的山水描绘在纸上。而现今,他们的作品,从工作室到走进了一间间艺术展览馆。以当代结合科技的方式展出,让我们能置身于古人所看到的山水四季中。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表示:“用科技作为一把钥匙,打开山水画的门,也都可以让观众了解一下,以前的中国画家他有什么秘方。艺术馆好多时候其实都是同香港艺术家一同成长,往往就是透过我们的研究,配合我们的馆藏,去谱写一个香港艺术史的故事。”
肩负讲述本地艺术发展史的香港艺术馆自1962年创立,已走过60个春秋。馆长莫家咏表示,为配合回归主题,艺术馆策划了系列展览。而馆内有超过1万件馆藏,涵盖中西、新旧、本地与国际。希望未来通过科技、多元的策展方式,活化传统艺术。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表示:“套用吴冠中先生的一个看法,他觉得东西方文化,就好似两座大山这样,两座大山之中最杰出的东西,其实会在山顶,大家有见面的机会的。在香港艺术馆的馆藏里,有好多优秀的中外文化的藏品。就好似这两座大山在这里,一起会面的一个平台这样。”
会当凌绝顶,杰出的中外文化交融碰撞,艺术馆的使命,除了令普罗大众受到艺术熏陶外,中西合璧的火花,也赋予了香港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飞的经济搭配岭南文化,形成了进现代的香港文化。而多年来,香港文化也在不断汲取世界文化的养分。巴塞尔艺术展、法国五月艺术节等国际艺术盛事,逐年往复在这里举行,吸引著来自全球的艺术工作者、爱好者,维持著香港的国际曝光度。香港立法会体演文出界议员霍启刚认为,国家已看到了香港这方面的优势,也乐见特区政府未来能为香港的文化事业,制定整体的路线图。
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表示:“现在中央定了我们香港,做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是中央给香港的长远定位,不能够每一届政府或者每一个官员上台都有不同的演绎方式。不用说先立法,你说起码先有个研究,先做一个文化发展蓝图,你起码有一个路线图,有个地图,你知道你的里程碑在哪里。”
历史和现实令香港,孕育出既附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又具西方普世价值的文化气质。而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是期许香港,在文化方面发挥内引外联的作用。令世界透过香港这闪窗,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中国。
来源: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