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6月22日举行开幕典礼,对外开放则定于7月2日。据了解,目前已预售门票7万多张,占可售门票一半。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9个展览中,其中7个展览由香港故宫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和策划,展示900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这次故宫博物院借出的展品,不论数量或珍贵程度皆属史无前例,绝大部分文物首次赴香港展出,部分展品需要轮换。此外,香港故宫亦向本地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借逾百件文物展品,巴黎罗浮宫博物馆也借出13件珍贵藏品,与故宫珍宝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以及古今对话。
香港故宫9个展厅中,5个展厅(展厅1至展厅5)的专题展览旨在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文化,另外有两个展厅(展厅6及展厅7)分别展示香港的中国艺术收藏史以及由6位香港艺术家创作并诠释故宫文化的多媒体艺术。最后2个展厅(展厅8及展厅9)为特别展览,会举办由香港故宫策划或与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与内地重要文化机构合办的大型展览。

此次来港的故宫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名作云集,是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出境外借。914件珍品从故宫博物院超过186万件藏品中精选而出,可谓千里挑一。其中一级文物166件,属“国宝”级别,占借展品总数18%。
来港珍品种类齐全,涵盖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门类,有绘画、法书、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珐琅、玉器、漆器、玻璃、玺印、织绣、首饰、雕塑、图书典籍、古代建筑等。时间跨度为5,000年。
展厅1(地下)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
紫禁城建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与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宫廷深刻影响着现今大众对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筑今日的格局、结合满汉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创新工艺,并与世界各地交流。此展览透过179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的紫禁城。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厅2(1楼)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
清代(1644-1911)10位皇帝与20多位皇后在紫禁城中居住,他们有华美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展览带领观众走进紫禁城,跟随其中的人物,穿越时空,体验他们一天充实有序的生活。清代宫廷生活日日不同,展览并非呈现其中特定的一天,而是略按时间为脉络,以不同空间为场景,展示18世纪紫禁城的生活点滴。透过300多件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呈现宫中人物衣食起居、治国理政、敬天事神、家庭喜忧、游园观戏与临摹鉴藏等情景。
第一部分:一日之计在于晨
第二部分:敬天事神
第三部分:三清茶宴、君臣吟咏
第四部分:为政之难
第五部分:御园小憩
第六部分:戏曲
第七部分:母子情深
第八部分:鉴藏临摹
第九部分:梦境──缅怀故人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厅3(2楼)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
工艺与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的演变,造就了绚丽多彩的中国陶瓷艺术。除了广泛作为日常用器外,精美的陶瓷代表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品味和财富。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陶瓷,主要继承明、清两朝的宫廷典藏,品类蔚然大观。本展览为香港首个大型故宫博物院陶瓷藏品展览。169件展品均为各时代的精品,是中国陶瓷史的缩影。展品中有66件国家一级文物,占赴港一级文物总数近40%,弥足珍贵。展览分3个部分,展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陶瓷精品:
第一部分:故宫藏品中的名品。
第二部分:新石器时期至元代陶瓷精品。
第三部分:明、清御窑瓷器。
此外,展览设教育空间,其中有多媒体装置,并提供互动教育活动,还陈列来自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展品,让观众认识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纹饰以及窑址。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厅4(2楼)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
清代宫廷人物肖像作品中,有一类专用于祭祀典仪。肖像中皇室成员的面容与气质雍容端庄,服饰及背景遵循典制,并随时代而演进;亦配合特有的建筑空间、陈设位次及乐舞献祭,超越一般艺术作品,成为礼制的载体。本展从多重角度阐释8件清代帝后的祭祀朝服像及画稿。既探讨其作为绘画作品的样式变迁、细节象征、创作过程、装裱修复,又揭示其作为宫廷文化产物所承载的儒家礼法、人生轨迹、展奉空间及祭祀仪轨。
展期:合共1年(每个展期为3个月)



展厅5(2楼)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
现代中文所用的“设计”一词虽于19世纪末才为人广泛应用,但中国匠人构思及创作器物的传统已可上溯至数千年前。这些古代设计蕴含对创新的执着、对物料的实验精神,或是对用家体验的考虑,与当代设计思潮契合。是次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超过90件工艺瑰宝,以设计、制作及使用3个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展览亦会与香港的优秀设计师合作,展示传统工艺对当代设计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此展览共分5个部分,由古今的设计概念如何契合开始,进而剖析中国的设计思想及制作技术,到设计品的使用,每一个部分均引入当代设计的视角,让观众欣赏细味中国传统设计之美。
第一部分:作为展览的开篇,采用多种角度来阐释当代设计理念如何与古代工艺精品相通。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的思路,由设计概念延伸到中国工艺设计思想的源流。
第三部分:聚焦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探讨工匠如何根据不同材料本身的物理特
性,运用精湛的技艺,将设计意念落实。
第四部分:以“用家体验”为主题,让观众从使用者角度欣赏中国工艺精品。
第五部分:以中国设计对当代的影响作结。
展期:1年



展厅6(3楼)同赏共乐:穿越香港收藏史
近代香港在逐渐发展为繁荣的贸易城市之时,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地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私人收藏逐渐倾向对外展示,有赠予公共博物馆者,有设立私人博物馆者,亦有不时筹备本地及海外巡回展览者。本展览回顾香港本地收藏史,细述香港超过一个世纪的收藏活动,勾勒本地博物馆发展的轨迹,并向一直为香港及海外观众推广中华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学者、博物馆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展览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带领观众回溯时光,回到1900年前后。自1842年开埠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中转站。当中以外国商人为目标客群的“外销艺术品”备受欢迎。外销品中,油画揉合了中西技艺与美学,允为主流,瓷器及银器等亦受追捧。
第二部分:展出香港收藏家赠予本地博物馆与清宫相关的文物,除反映当年收藏风气的转变,亦印证了百多年来香港与紫禁城的关联。
第三部分:带领观众重温二战前后香港公共博物馆的发展期,展品包括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大会堂美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前身)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早期藏品。
第四部分:从1970年代起,香港的中国艺术收藏及学术研究发展迅速。一些以前较冷门的收藏门类,如家具及宜兴紫砂等,亦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珍视,成为从香港兴起进而影响世界的风潮。本部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展期:1年



展厅7(3楼)古今无界:故宫文化再诠释
以崭新手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使命,是次展览便是香港故宫在这方面的探索:邀请了6位香港多媒体与跨界艺术家以独到的视角,从香港当下的角度重新诠释和演绎故宫文化和收藏,发掘红墙黄瓦之下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
展期:1年






展厅8(3楼)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汇聚30件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名作,这些晋、唐、宋、元稀世瑰宝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更有一些为书画家的传世孤本。30件展品将分为3期展出。每个展期为期约1个月,展示其中10件展品。此展览将以3大线索贯穿主题:
一、罕若晨星:选展书画均为罕见的早期名家真迹或经典摹本。它们年代久远,经历收藏流转与反复装裱,传续至今,殊为不易。这些珍贵作品的留存,令后世得以一窥早期书画的风采。部分作品被后世学者奉为取法的对象,成为中国艺术史中的垂范之作。
二、笔墨神采:笔墨技艺与主题内容,是书画名迹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本展览中的绘画,不论是文人雅游、高山流水,抑或是田园风俗丶世外仙境,均借由笔墨长存于纸绢,令人心驰神往。书法则或淋漓恣肆,或风流蕴藉,皆是书家精神气度与丰富情感的体现,牵动观者的思绪。部分名迹所传载的诗赋作品,本身亦是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
三、人文流韵:印章和题跋是中国书画的一大特色。作品由谁创作、曾经何人之手、过何人之目,皆可循此追踪了然。作者和鉴藏者所题写的引首、观款、跋文,加上历朝历代的文献著录,褒贬毁誉,直接影响着作品在书画史上的名声与价值。部分作品的流转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其最终入藏故宫博物院以及晚近的展览与研究,亦不断重塑着它们在艺术史中的经典地位。
展期:合共3个月(每个展期为1个月)



展厅9(4楼)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
马一直是激发人们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魅力贯穿古今中外。此展览精选111件故宫博物院藏马文化艺术珍品,有绘画、雕塑等,并展出13件来自法国罗浮宫,以马为主题的世界艺术藏品。此展览共分5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以壮阔的姿态呈现来自汉唐两代的马文化与艺术。
第二部分:让观众闲庭信步于神话传说中的世界,观览形态各异的骏马,牠们或翱翔天空,或飞掠海洋。
第三部分:节奏逐渐放缓,踏踏蹄蹄中,马跃然于竹制笔筒、匏制蝈蝈笼、漆盒等日常用品上。
第四部分:绘画及雕塑刻画君王狩猎、帝王形象及战争场景,气派恢弘,蔚然大观。
第五部分:让观众跟随他乡的骏马,跨越国度,驰骋天下。
展期:6个月



票务及访客资讯
开放时间:
逢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逢星期五、六及公众假期:上午10时至下午8时
逢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及农历年初一及二:休馆
票价:
标准门票(可参观展厅1至7)
成人门票:港币50元
特惠门票:港币25元
特别展览门票(持票者免收标准门票费用,可参观所有展厅)
成人门票:港币120元
特惠门票:港币60元
来源:橙新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