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当下各界对香港未来的普遍共识。在世界宏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香港应辩证地从内外两方面看待自身的发展和定位,在复杂的政经环境和国家双循环中发挥“两制”之利,并缓和积存已久的社会矛盾。
做中国国内与国外的枢纽
香港开埠以来的发展离不开内地庞大的市场和资源,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进一步合作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大湾区内的制度衔接也是当前要务。但面对国际关系紧张,各国贸易和人员来往受政治因素影响时,香港的价值更在于做国家对外的窗口,基于各项要素流动相对便利的特点,助力国际经济联通的“外循环”。
除了欧美发达国家外,香港应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联系,尤其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例如,近年东南亚诞生不少独角兽企业,香港可作为连接两地资金和市场的驿站;东南亚部分地区薪金水平相对较低,也可考虑聘用当地人才以支持本地和大湾区创科发展。据统计,香港少数族裔人士约60万人,其中主要来自东南亚;不少扎根多年的港人亦有东南亚背景。香港可以积极运用香港对外联系的多种资源,在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亦配合国家战略进行布局。
兼顾对外吸引力和内部社会公平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非良政善治的全貌。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过去整体财富的增长离不开自由放任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但香港又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社会,民众亦对政府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责任和能力有所期许。在经济自由主义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垄断、贫富悬殊、阶层固化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并通过普遍的政治参与和选举动摇管治。
因此,一方面,香港的经济政策不可脱离“以民为本”的纲领,新一轮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与港人尤其是青年的未来相结合;另一方面,应考虑在“大市场”之上探索一套“香港特色资本主义”,让适度有为的政府在二次分配乃至三次分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统筹力量,在营造良好竞争环境之外,为社会贫弱兜底,方能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内外”兼顾并非易事,而背靠祖国始终是香港的优势和底气所在。面对充满挑战的内外环境,香港更应用好“巧实力”(smart power),在平衡和周旋中再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问题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