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博士出席“香港回归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思想者论坛时表示,香港回归25年来,“一国两制”非常成功,为和平解决主权争端提供了国际范例。经济层面也上了一个台阶,期间实质GDP翻了一番,人均GDP由2.5万美元增加到约5万美元;金融业在国家支持下更是精彩纷呈,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评比中稳居第三位。安全层面虽一度矛盾激化,但在中央掷出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两大杀手锏之后,出现了由治及兴之曙光。

王春新强调,面对百年变局和内部问题,振兴香港绝非易事,相对衰落仍是主要风险。当前香港面对的一大挑战,是发展缓慢。过去五年,中国内地年均GDP增速高达6%,新加坡、韩国和台湾也分别达到2.0%、2.1%和3.8%,香港却只增长0.85%;联合国2022年全球幸福指数排名,香港只得第81位,而台湾和新加坡则分别排在第26、27位。未来如何摆脱经济社会趋于停滞之困境,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是香港首先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王春新认为,当前香港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外部风险。国家迅速崛起及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引起美西方的恐惧和反扑,把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对手,不断打压香港。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对全球格局造成巨大冲击,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加速崩坍,贸易金融去全球化加快,未来世界将出现多个不同阵营,香港如何保持作为东西方桥梁角色将面对巨大挑战。祗有勇于直面挑战,大刀阔斧推动经济、社会和管治变革,同时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强化东亚区域合作,为香港寻找更大发展空间,“东方之珠”才能再放异彩。
王春新指出,提升香港的一个方向是高质发展。这也是未来香港发展的核心主题。目前香港人均GDP近5万美元,早已是高收入经济体,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准,就必须走高质发展之路。要实现高质发展,最重要的是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大力发展包括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创新型经济;另一个重点是提升金融,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和功能,发展香港为比肩伦敦和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与此同时,高质发展还必须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平衡发展、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内资和外资同时发力的全面及包容的发展形态。
王春新继指,提升香港的另一个方向是以民为本。这是香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香港从回归前的殖民管治转向爱国者治港时代的必然要求。爱国者治港除了要加快发展经济以外,更多的是为了提升所有香港市民的生活水准,让普罗大众分享发展成果,尽快化解长期已然、于今为烈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尤其是要尽快解决住房和退保问题,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习近平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香港。
王春新归纳出具体提升香港的五项行动。第一,制定规划。编制与国家五年规划相衔接的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新形势下香港全面准确地贯彻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保持长期繁荣和稳定的关键一环,不仅十分必要,且是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发展定位。以全面落实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和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契机,以香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全面推行改革创新为动力,争取在20年时间内,把香港打造为可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全球都会,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即“一都四中心”),为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提供战略支撑;人均GDP提高到10万美元或以上,进入全球各大都会的前列;社会深层次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香港长期稳定等稳定得以实现。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可参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香港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27年,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第二阶段到2035年,以发展目标和前景展望为主。这两个阶段要有效衔接,目标要明确,操作性要强。
第二,激励创新。首先是设立大湾区高品质发展试验区。按照 “北创科、中金融、南商贸”的城市发展新布局,吸收美国矽谷、台湾新竹工业园和新加坡科技园的成功经验,把香港整个北部都会区重新规划,转型提升为大湾区高品质发展试验区,以此作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一大亮点和重要抓手。其次是打造世界级创科产业基地。在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海滨地带,全力打造一个总面积30平公里、以在地自创模式为主导的世界级创科平台——“香港国际创科产业园”,同时也是可媲美港九、以创科产业为主流的海滨新城。加上正在推进中的“港深创新与科技园”、新规划的“新田科学城”,形成一区多园/城的高品质发展试验区布局。第三是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与营商环境有很大不同。营商环境主要针对贸易和投资,注重安全、方便和效益,是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环境主要针对创新经济,重在激励创新及推动成果应用,是创科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具体包括如下八项行动:(1)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2)采取正确有效的创新模式,(3)强化特区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4)加强科技与产业的密切对接,(5)进一步推进创新科技与创新金融的深度融合,(6)不拘一格广纳创新人才,(7)严格控制创新成本,(8)加强智慧财产权保护。最后是深化创科产业的区域合作,尤其是与大湾区加强合作,利用大湾区高超的科技运用研究和产业化水准去补香港的短板,全力协助香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若能获得成功,大湾区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赶上或超越美国矽谷。
第三,提升金融。当前香港金融中心与纽约和伦敦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可以缩小,提升目标也十分明确,那就是打造可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历史地看,全球金融中心总是伴随经济重心而来。纽约和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国家主导全球经济的结果。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东亚经济一飞冲天,到2021年占全球GDP比重已达到三分之一,预计20年后将升至五成,正式开启“东亚半球”新时代,其所释放出来的对金融服务的庞大需求,都预示著区内金融中心将获得巨大发展,最终将形成以两大全球金融中心为主导、其他多个区域金融中心和专业金融中心相配合的新金融布局。在东亚诸城市中,香港和上海最有机会成就全球金融中心。建议把香港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国家对外金融活动和金融开放试验尽量放在香港,特别是让香港作为配合国家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试验基地,除了涉及国家主权的对外金融活动外,尽量通过香港叙做。这一战略既是香港金融业的重要发展机会,也是国家赋予香港金融中心的新任务和新使命。
第四,保护居权。香港住房问题的症结,在于房屋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长期的供需不对称,使香港房地产部门深陷两难困局:一方面,房价早已抛离绝大多数普通市民的购买能力,要让普通市民买得起房,至少需要降低楼价七成。但另一方面,高楼价已成为本港消费、投资、财政和就业的最大支撑,楼价大跌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这就需要从需求管理入手,把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别开来,即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双轨制”,以公营房屋来保证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需要,以私人住宅来满足本地和海外的投资需求,形成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
根据这一新思维,王春新提出一项具长远发展策略、兼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平的政策设想——“新居屋计划”,主要思路是更严格地划分公营房屋和私人房屋这两个市场,把全面推行公私营房屋“双轨制”作为长远发展策略;以有别于现有居屋的新居屋模式作为未来公营房屋建设的重点;新居屋价格必须与中产阶级和年轻一代的收入相对应,以便更公平、高效地协助他们置业。这是转变房屋发展模式的关键。
新居屋的主要特点是:(1)每年兴建3万个单位。(2)实行新定价,并以低价出售。(3)放宽申请限制。(4)可以小屋换大屋。它至少有九大功效:(1)有利于改变滞胀发展模式。(2)可使资助房屋供应更加稳定。(3)调整住房结构及改善居住条件。(4)大幅提升自置居所比例至80%。(5)推动经济发展及增加就业。(6)带来更稳定的财政收入。(7)对地产发展商利大于弊。(8)为新一代带来新希望,有利于稳住这一代表香港未来的阶层。(9)与现有居屋政策和机制相衔接,无需另起炉灶。
香港土地短缺永远要大于特区政府的估计,也比团结香港基金估计的要大得多。预计未来30年香港总共需要建设用地不少于200平方公里,而目前特区政府已展开规划阶段的各类项目只能提供32平方公里,尚欠170平方公里,其中欠缺的大头是房屋用地。我们提出打造元朗海滨新城、填海打造大桂山岛、全面开发及利用新界现有可用土地以及开建东部高铁等多个土地开发新设想,如果全部实行,预计可带来约18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可完全补足本港土地缺口,助香港突破发展困局。
第五,加强退保。这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一环。当前国际社会主张的社会保护早已超过防范未然、应对不测事件的范畴,而是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去应对社会遭受市场的各种冲击,促进社会成员的福利和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香港于本世纪初推出强积金制度,弥补了本港没有政策性退保制度的缺憾,但由于强积金制度保障范围和程度不足,回报率偏低,且面对较大市场风险,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退保需要。鉴此,要以新思维去强化退保。建议由特区政府成立一家公共投资基金,先把已归特区政府所有的各收费隧道(如红磡隧道、东区隧道等,2023年西区海底隧道也将收归特区政府)、特区政府持有的地铁股权以及香港机场等具有稳定收入的资产注入其中,再将其作为强积金的重要投资目标,借鉴新加坡的做法为强积金提供一个保证回报(如不低于5%),吸引强积金管理公司把部份资产投入该基金,或由市民个人借助强积金半自由行的便利,直接把部份强积金资产投资到该基金。随著强积金资产的不断注入,未来这一基金可寻找更多有长期收益的投资,尤其是基建项目作为投资标的,确保基金获得良好且稳定的回报。长远而言,应研究设立全民退保的可行性。在发达经济体,全民退保被当作是市民的一项权利,而不是救剂,可以更好地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香港实行高水准的全民退保不具备现实条件,但可考虑设立有限的全民退保计划,作为强积金计划的重要补充,让强积金计划无法覆盖的低收入人士,其是三无人士,可以享受有最低保障的退保生活,尽显香港作为文明社会的关爱之心。
王春新总结道,香港面对著巨大挑战,但是也面临著很大机遇。香港未来会衰落还是会发展得更好,关键在我们自己。如果香港做的好,尤其是在制定规划、激励创新、提升金融、保护居权、强化退保以及扶助青年、完善管治等方面狠下功夫,未来20年GDP每年增长4-5%是不成问题的,香港可以升级到可比肩伦敦和纽约的全球都会,形成国际金融、科技、商贸和文化交流等四大全球中心。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争取,香港一定有好的前景。
王春新亦强调,即将成立的新一届特区政府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放的时关键时点上,需要把好前进航向,推动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确立高质发展、以民为本、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等新理念,全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系统性推动,使香港这艘巨轮早日驶出浅滩,在国家新征程中再次高帆远航。
来源:中评社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