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大公报》创刊120周年发贺信,为爱国爱港媒体发展指明方向、带来鼓舞。正如中联办骆惠宁主任和港澳办发言人所指出的,贺信也是对所有「一国两制」实践参与者、建设者的嘱托。
香港作为多元社会,过去充斥著假新闻,煽动暴力、挑动仇恨,十分需要爱国爱港媒体坚持真理,激浊扬清。期望港府有政策跟进落实,规管传媒行业,让新闻工作者有法可依,再不能滥用新闻自由胡作非为。
近年香港社会充斥大量假新闻、假资讯,目的是打击特区政府管治威信,甚至影响市民对香港的信心。「青研香港」于2021年4月27日至5月4日期间,以「港人对香港传媒生态的意见」为题进行网络调查,成功收集到逾1,808份有效回应。结果发现,将近六成四的受访者认为香港传媒质素恶化,约有六成三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制订加强监管和惩罚不良媒体的机制。
传媒本应是社会的第四权,负责传递真相,为民发声,关爱社会;但在《香港国安法》落实之前香港的部分传媒却扮演了另一个角色,推动社会动乱,散播仇恨,成为洗脑机器。香港传媒已成为各方势力用来「斗争」的武器,战场不但发生在传统的传媒,更扩展到社交媒体。
《苹果日报》是香港传媒恶化的的典型,《苹果日报》收档后,《立场新闻》、《众新闻》、《香港独媒新闻》、《IBHK网路媒体》、《癫狗日报》、《聚言时报》、《白夜》接连刮起了倒闭潮。《苹果日报》等终章带来的,是主流报章的论述广度向中间温和取态的靠拢,一度恶化的香港传媒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爱国爱港媒体能否继续发挥影响力,说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是香港能否由治及兴的关键,非常重要。特别是面对资讯科技世代,爱国爱港媒体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目前,网上社交平台已成当下年轻人接收资讯的第一管道,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传播生态和舆论环境,不能再用管理传统媒体的思路来管理新媒体。但如果香港对逐步崛起的新媒体、新管道、新平台,甚至民众接触资讯的新方式熟视无睹的话,那么香港就会失去民众聚焦的新阵地。因此,香港特区政府需对症下药,从立法措施和非立法措施两个维度推进新媒体规管建设,形成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规管措施。
习近平函贺《大公报》的意义,是对爱国媒体「有更高要求」。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认为,习贺信及骆主任发言的对象不是「政府」,亦非全部传媒,只限「爱国媒体」,指爱国媒体在香港的思想领域上未占有主导位置。
2019年反修例「黑暴」运动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与反中乱港媒体煽风点火密不可分。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反中乱港媒体竭尽造谣之能事,一手炮制地铁站死人、女大学生被强奸等一个又一个骗局,污蔑香港警方,鼓吹「港独」「揽炒」,为黑暴分子张目。虽然《香港国安法》落实后,社会渐趋平静,但仍有别有用心之徒千方百计钻空子,企图继续抹黑香港以至国家。因此,爱国爱港媒体在香港人心回归的进程中,要激浊扬清,彰善瘅恶,做好舆论引导。
近年来爱国爱港媒体采取了强化影响力的措施,2016年1月,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成立旗下有《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仔》等报章和大公文汇集团官网、大公网、香港文汇网及覆盖移动端、社交媒体的多个新媒体平台,是爱国爱港的全媒体传媒集团。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强化两报定位、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
但如何提升爱国爱港媒体的服务性和传播力、影响力,仍然有待努力。据香港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纪实》一书,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廖承志「经常叮嘱教诲港澳工委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负责人,『不要将我们在香港的报纸办得很左,也不要办得像《人民日报》一样,要办得有香港特色』」。习近平函贺《大公报》是对爱国媒体「有更高要求」,爱国媒体要办得有香港特色,做到香港人喜闻乐见,在香港的思想领域上占有主导位置,仍然任重道远。
未来25年,是「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发展期,高质量发展香港「一国两制」,爱国爱港媒体更应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主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香港爱国爱港媒体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角色重要,任务艰巨,必须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