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年来,随著“一国两制”成功落实,香港持续吸引全球精英前来发展。而越来越多留学海外的香港青年,也纷纷选择学成后回到香港,用他们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建设家园。
香港青年蔡颖珊:“我1997年出生,作为一个(香港)回归那年出生的小朋友,我觉得自己可以说是跟香港一起成长的一代青年。”
全国青联副主席梁宏正:“很深刻的,1997年7月1日,我记得我在香港和家人参加一个庆祝活动,自己本身的感觉很深。我记得那个场景(交接仪式),我看到觉得很感动,更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25岁的蔡颖珊,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中学毕业后,她选择到北京读大学。 “2015年那几年,(内地)在经济发展方面发展得比较快速,相对来说,我可以找到以及我可以掌握的(内地)机遇比较多,比如我选择从事法律行业,在内地得到的人脉圈子比在香港更丰富。我没想过原来现在内地的大城市,已经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当时电子支付已经很普及,但香港到现在都比较偏向于用现金支付。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令我诧异的地方。”她说。
之后,她到英国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毕业后却义无反顾,选择回香港发展。
梁宏正,在英国留学近十年,返港后并没有马上接手家族公司,投身纺织及服装业,而是像如今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创业。他称:“如果从业务角度说不能算成功,因为我们不能继续运营下去。但在我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刚刚开始,有这样的机会去参与,我觉得是幸运的。”
香港回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背景等因素,社会在国民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不少青少年都出现身份困惑。
蔡颖珊说:“如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小朋友,其实他们很容易第一句就会说,你从哪里来?我从香港来。很少人会说,我是从中国香港来的,我有一部分朋友,会有这种困惑。”
梁宏正认为:“对国家、对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很重要,我觉得未来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社会要有勇气发声,年轻人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或者正面的中国人。”
虽然家在香港,但跟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想在这里成家立业一点也不容易。
蔡颖珊:“物价的通胀,可能现在自己赚到的钱已经跟不上了,比如你自己想选择质量更好的生活,在香港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人才济济,工作向上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梁宏正说:“我觉得每一代的年轻人面临不同的挑战。我们需要提供一些平台,多元的平台,让年轻人发挥所长。这是第一。第二,我希望希望年轻人觉得有希望,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做得到。”
香港特区政府计划重组民政事务局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全面检视和制订青年政策,还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创业资助等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闯出一片天地。
蔡颖珊:“如果将来通关的话,在大湾区,或者(内地)重要的一线城市,我自己如果可以去的话,比较想尝试大一点的企业。”
梁宏正说:“香港的年轻人,有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成长背景,我们的学习,我们在实践上的灵活变通,甚至在国际性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将这些优势,与内地的年轻人互补长短,大家去创造一番事业。”
凤凰卫视记者金小菲:“过去25年有没有哪件在香港发生的事令你非常难忘,或者令你在那一刻觉得作为中国香港人很骄傲?”
梁宏正说:“去年东京奥运,见到运动员,见到我们香港年轻的运动员,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在比赛场上跟国际选手一起比赛,取得好成绩。不管有没有(获得)奖牌,我的感觉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群香港青年人感到骄傲。”
来源: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