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个非遗和历史建筑结合项目大坑火龙文化馆开幕礼昨日(11日)隆重举行,林郑月娥、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署理民政事务局长陈积志、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议员刘智鹏、香港赛马会主席陈南禄、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会理事长林筱鲁、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会会长阎伟宁等一众嘉宾出席。
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大坑火龙文化馆开幕典礼并致辞林郑并致辞表示,大坑火龙文化馆是把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的第一个项目,所在的书馆街12号原址是晚清时创立的孔圣义学。校舍在日占时期遭受严重破坏,战后获区内居民捐助,于1949年原址重建。多年来,建筑物一直被用作教育用途,现将以崭新用途继续服务社会,让市民有机会欣赏和使用这座历史建筑之余,亦认识大坑舞火龙及传统客家文化和历史。她深信大坑火龙文化馆的成立,将进一步把舞火龙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参观大坑火龙文化馆林郑透露,特区政府一向致力保存和推广本地的文化传统,并且鼓励民间参与。第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三个项目中,薄凫林牧场已开始试业。随着大坑火龙文化馆的启用,余下的何东夫人医局・生态研习中心也将于今年内投入服务。这些项目都会为各个地区带来新气象,成为香港市民和旅客的好去处,展示香港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会理事长林筱鲁致辞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会理事长林筱鲁致辞时表示,大坑火龙文化馆的选址是全港首个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项目,位于书馆街12号建筑物,于2010年获古物咨询委员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现今活化成大坑火龙文化馆。大坑火龙文化馆楼高三层,用地约3000呎,如何“麻雀变凤凰”,是活化过程中该项目最大的挑战。他认为,大坑火龙文化馆的成立不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也为香港老建筑注入了新活力。
特首林郑月娥(右)和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左)主持簪花挂红仪式林筱鲁表示,今日香港最需要的正是万众一心,市民大众共同愿望是疫情早日结束,具有驱瘟意义的舞火龙早已超越为这条闹市中的客家村谋福祉的意义,而是为香港整体安宁、肩负历史文化传承工作而努力。过去几年团队和文物保育办事处同事合作无间,希望将火龙馆超越自身限制,藉助科技、社区网络,让火龙馆承载的文化理念,不仅造福大众,更远驳海内外,继续弘扬舞火龙文化。
图示(左起)香港赛马会主席陈南禄、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长林筱鲁、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陈智思、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刘智鹏教授、大坑火龙文化馆会长阎伟宁和大坑舞火龙传承人陈德辉在典礼上合照
图示(左起)香港赛马会主席陈南禄、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大坑火龙文化馆常务副理事长罗咏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长林筱鲁、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陈智思、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刘智鹏教授、大坑火龙文化馆会长阎伟宁和大坑舞火龙传承人陈德辉主持亮灯仪式大坑火龙文化馆理事会会长阎伟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作为国家对外连接的窗口,也是中西文化汇聚交流地,大坑火龙文化馆的开幕可以为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助力,让中外游客能对火龙文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有更透彻的认知,打造全新的、具香港特色的文化及旅游地标。
大坑舞火龙至今已有140年历史,相传中秋前夕,大坑村发生瘟疫,村民扎制火龙,并插上数万枝香,于村内舞动火龙以驱走瘟疫。此后,大坑居民每年于中秋迎月、赏月和追月,一连三日在晚上舞动火龙,祈求保佐大坑平安
大坑火龙大坑舞火龙的习俗已超过100年的历史,是香港传统的中秋节庆活动,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由大坑坊众福利会活化为大坑火龙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