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 Liu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绘画的历史与文明史是同步的,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卷轴画成为艺术收藏品,代表著各种绘画载体的最高艺术水准。
卷轴画本身是一种保护和欣赏绘画的装裱形式,绘画分类的方法比较多,最常见是以画科分类,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走兽画三大画科;其次是以画法来分,主要有工笔画、白描画、写意画和大写意画等;以画家身分来分,主要有宫廷画、文人画和民间画等;以装裱形式来分,主要有立轴、手卷、条幅、册页和屏风等。
综合文化艺术的发展,三大画科并非同步成熟,成熟的历程有一些差异。由于不少画家同时擅长两、三个画科,所以他们发展的脉络是相通的。在北宋出现了文人画之后,绘画的发展与书法、印章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艺术关联,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更为鲜明,文化资讯更加丰富。
以下以极其简练的方式勾勒卷轴画各画科的发展脉络。
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
在各画科中,人物画起源最早,门类不少。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用十分粗简的手法在陶罐、崖壁乃至地面上表现自己的形象。在周朝的鲁灵光殿,就绘有先贤的壁画肖像,开始有了教化作用;战国时期的帛画已经能够粗略地描绘人物侧面肖像的特征;西汉壁画和东汉画像砖发展则为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
直到东晋顾恺之的出现,他以游丝描绘成〈女史箴图〉卷,画中的人物透过眼睛和举止能够传达人物的神采,他还建立了一整套人物画的传神方法和批评理论,代表著人物画已走向精微,也意味著人物画作为艺术品,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战国】〈人物龙凤图〉帛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人物画被装裱成卷轴,卷轴画则代表了各种绘画载体的最高艺术水平。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并就此撰写画论,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了品鉴人物画的「六法」。渐渐地,人物画科下的子画科便丰富了起来,如肖像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宗教画等。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基础,而人物画最关键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传神以及表现衣纹的描法。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里总结出了有十八种描法,十分形象,如东晋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初唐阎立本的「铁线描」、南宋梁楷的「简笔描」、马和之的「柳叶描」等,这些描法表现了衣服不同的质感,间接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情绪。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人物造型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样板,如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和南梁张僧繇的「面短而艳」。在北朝,西域佛教绘画经敦煌石窟对北齐曹仲达等人物画的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物的衣服紧贴肌肤,有「曹衣出水」之称,人物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越加鲜明。
初唐,阎立本的「铁线描」奠定了唐代前期的人物画线描基础,开创了唐代的纪实性绘画〈步辇图〉卷,画的是吐蕃使臣禄东赞奉赞普松赞干布之命向唐太宗李世民求亲的情景。
至盛唐,吴道子的「兰叶描」形成了「吴带当风」式的「吴家样」,他把佛像的神圣和地狱里的凄惨表现得极富感染力;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表现了当时崇尚丰肥的贵胄妇女。
至五代,西蜀人物画成就大多集中在宗教题材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贯休笔下造型怪异的〈罗汉图〉轴。南唐的人物画多体现文人雅士细微的生活,如王齐翰的〈挑耳图〉卷、卫贤的〈高士图〉卷、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摹本)和〈琉璃堂人物图〉卷等。
【战国】〈人物龙凤图〉帛画,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社会风俗的绘画显现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将清明时节开封城的众生相表现得极具艺术感染力。文人画家李公麟将白描手法运用到人物鞍马画中,使之成为一种素雅的绘画语言,最著名的当属〈五马图〉卷,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雅致的神韵。
【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卷(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朝廷为了整饬纲纪,激励画家用工笔写实手法表现汉代贤臣的故事,如佚名的〈折槛图〉轴、〈却坐图〉轴等,苏汉臣的婴戏、李嵩的货郎也表现了南宋都城丰富的世俗生活;南宋梁楷、法常的「减笔描」则使大写意人物画趋于成熟。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轴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故宫研究员带你看懂中国名画》
作者:余辉
编者:高如玫
出版社:高宝书版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点击书封,了解详情)
以上内容节录自《故宫研究员带你看懂中国名画》,获高宝书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