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自古以玉闻名。今人揭土拂尘,在南阳城北的一座普通小山丘揭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新密码。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成功入选。被业界泰斗赞叹为“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的黄山遗址究竟有何魅力?不妨一道追溯时间的脉络,从这里找寻千年的记忆……
文|本刊记者 冯琳
历经一甲子揭秘的考古奇观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旁、白河西岸的一处小山丘上,山丘海拔150米,高出地面二三十米,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这里风景怡人、安然静谧,如不细细挖开脚下这片无言而神秘的土坯,或许很难想象尘封于其中的七千年前华夏中原文明。
从偶被发现到震惊我国考古界,历经一甲子,隐藏在黄山遗址地层之中的文化密码才逐一浮现……
据黄山村一些年长的村民回忆,以往这片土地上经常能翻拾到陶片、玉石片。1956年春天,当地政府在进行文物调查时收集到石斧、陶器等遗存。1959年,因配合焦枝铁路建设,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黄继光小队”在遗址西南部和北部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时间并不长,成果却很丰富。在仅1,6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之内,共发现房基3处、不同时期房屋10间、墓葬50多座,并出土多件陶器、骨器、石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次发掘还出土了5件独山玉玉制品,其中包含距今约7,000年左右、号称“中华第一铲”的独山玉铲。
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黄山遗址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黄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这里多年未再进行过大规模发掘。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勘探队,正式拉开了黄山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的帷幕。经过一年多时间对遗址及附近地区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与勘探,考古队基本确定了遗址的准确范围、大致内涵与保存状况。
2020年,“考古中国”把夏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阳黄山遗址,并将其列为“考古中国重大新成果”之一。黄山遗址项目最终被纳入了“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进入国家级考古研究层面。
从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考古队对黄山遗址进行了长年连续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2,400平方米,分三个发掘区:山顶台近2,000平方米,发掘深度1至2米,均未到底;山东一台与山下西岗地各200平方米,挖深0.5至2.5米,最深7.5米,均到生土。
黄山遗址由五级台地构成,山顶台地分布有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厚3至5米,第二向第五台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积渐薄至消失,山下西岗地高处同期文化堆积厚0.5至1.2米,其余无文化堆积。黄山遗址遗迹极其丰富复杂,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从汉墓壁剖面观察到的仰韶晚期台式建筑就有5层之多。房摞房、墓摞墓,整个遗址层层叠叠都是宝,常常出现仰韶时期、屈家岭时期制玉作坊和房址、墓葬相互叠压打破现象。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4,000年前至6,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经考古勘探确定,黄山遗址恰恰就在这个时期。它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中心性大遗址,是目前南阳盆地中已发现的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最丰富的遗址。
黄山遗址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是探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研究的关键遗址,实乃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2019年3月,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在考察黄山遗址之后欣然题字——“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

因玉际会的黄山与独山
南阳是我国玉文化中心之一,距离黄山遗址3公里处即是南阳产玉名山——独山。“独山古玉,黄山天琢”,因考古之缘,产玉的独山和采玉、治玉、用玉的黄山联系更加紧密。
早年的调研勘探已发现,黄山有大量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玉制品、石制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考古界因此认定黄山遗址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随著此后考古范围的不断扩大,黄山遗址发掘现场也不断取得新的惊世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黄山遗址共出土砂岩质制玉石工具磨棒近1,800件、磨片5,672件、磨锉308件、钻头7件、钻杆帽3件、石锤272件、石球13件、完整磨石墩50余件、残磨石墩15,000余块,石坯料300余件、石核274件、人工石片1,021件、石器约300件、玉器50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余件,还有大量的玉料、石器、陶器与少量玉器原地保存。一件磨石墩上甚至绘有褐红色人物劳动、卧猪、兰草写意图,堪称绝品。玉材主要为独山玉,其次为黄蜡石、石英、汉白玉等,个别为方解石和玛瑙。玉器种类有耜、斧、铲、锛、凿、璜、珠等。
除了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种工具外,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多座玉石器加工作坊,包括大型“前坊后居”式和中型“坊居合一”式木骨泥墙长房。其中最大的一间“前坊后居”式7单元大型连间长房面积超过150平方米,极为罕见。这些坊居式建筑群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之一,墙体存留高,内部设施齐全,大批遗物原位保存,再现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基本场景,完好保留了建筑技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被称为“庞贝式”遗存。坊内均有一长方形带平顶炉台,除满足居住生活功能外,还用于磨制生产玉器石器,生产骨镞和骨锥,个别坊中打制生产玉器石器。此外,多座柱列式工棚、长方形或圆形小柱列式工棚也被发现,其内部均残存较多砂岩制玉石工具和一些玉石器半成品、废品、坯料、石核等。根据遗迹现场砂石浆成分分析发现,残存的沙石浆大部分为独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又为其分为玉石作坊性质的确定提供了关键证据。
纵观全国,史前玉器制作工场本就罕见,像黄山遗址这样保存较好、能与矿产地对应的制玉作坊就更稀奇了。黄山遗址第一次挖掘时出土的“中华第一铲”独山玉铲,就将独山玉开采的历史提前了500余年。而后期出土的一组汉白玉手镯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残片等,又为古人制玉工艺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考古人员据此组文物推断,距今5,000年至7,000年前的人类是通过“掏心法”工艺来制作手镯。具体方法为,将圆饼形的汉白玉的边角进行打磨,使其外缘接近手镯形状,然后琢磨其中心部位,待其磨薄后,疑似通过敲击的方法去掉这一部位,使汉白玉成为圆环状,最后再经过精细打磨,制成圆润美观的手镯。因原始社会条件所限,加工石器特别是硬度较高的玉器难度很大,那个时期的玉石器用具加工过程一直是个谜。黄山遗址的文物发现,让这个千古之谜有了答案。
考古专家认为,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石家河时期也规模化生产玉石器,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的空白。与制骨遗存一起,黄山遗址为探索当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供了重要线索。
因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和标识性,目前我国灵宝西坡、保康穆林头、沙洋城河以及南阳盆地等多处遗址出土的多件类似独山玉器都疑似“黄山造”。由此反映,黄山生产制作的玉石器产品或许不止供应本地需求,交流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到达豫西、豫东南及鄂长江北岸广大地区。这里或许不仅仅是六七千年前的一处玉石制作中心,还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玉石器集散地。

新石器时代重要中心聚落遗址
紧邻玉石作坊有一片上百座屈家岭文化墓葬区,这是黄山遗址的另一项重要发现。这些长方形土坑墓,一般长2米左右,宽1.1米左右,深0.3—1.2米,有大、中、小之分。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墓主人头枕白河足蹬独山,骨架多数保存较好。小型墓有棺或无棺,大中型墓均有已朽成灰痕的长方形板式单棺,个别有长方形板式单棺单椁或梯形棺。随葬品以猪下颌骨为主,其次为纺轮、残陶器、砂岩类制玉石工具、玉料、玉石坯料,重要墓葬随葬玉石钺、弓箭、象牙器、玉璜等。
在一个被命名为M77的大墓内卧有一副高大的骨架,根据骨头的粗壮程度判断,墓主人为一名成年男性。他的身边放置著2件独山玉钺和1把有象牙握饰的长弓,更令人震撼的是400多块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在其足下由小到大排列,分层摆放,环环相扣,还有3捆骨镞箭杆、2把象牙梳和11件陶器等其它丰厚的随葬品。

玉钺是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从外形上来看,钺与斧头很像,但钺很少用来当作兵器或捕猎的工具,而是一种集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于一身的礼仪玉器。玉钺在谁的手中,谁就拥有最高的统治权。M77墓主人随葬双玉钺,足以想见他生前所拥有的权力、武力和财富,再根据其它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他显然是黄山聚落的首领。至于这位首领的确切身份,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和多学科考古来共同论证。
编号M172墓穴是一座女性墓葬,其不同寻常的是,墓主人头骨左侧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质的编织针,这让考古人员十分惊喜。他们认为,这些成束骨针应该具有编织功能,进一步清理墓葬或许可以找到编织材料,不论是植物、动物毛发或丝,都将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重要材料。
这是目前我国在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发现的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群,进一步表明黄山遗址是一处居葬合一、统一规划的新石器时代重要中心聚落遗址。2021年,这一聚落与外界连通的方式又被揭开。考古人员在黄山脚下西岗处发现了一条长约500米、宽27米、深7米的大型人工河道,还有一处直径约50米的半圆形“码头”遗迹。这条河道同东、南、北三面的古河构成了大型环壕聚落,连接起通往独山的自然河,并与其他河流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著实体现出古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能力。
除墓葬和居坊外,黄山遗址在测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比如,人骨DNA采样测试表明编号M44墓中的个体与其他黄河流域人群存在遗传差异,很可能预示著这是新的地方文化;植物考古发现大量粟和一些稻、黍种子,整个遗址中所见杂草种子少,表明该遗址或许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其食物资源可能由供给或贸易而来;动物考古确定整猪和下颌骨全为家猪;仰韶木骨泥墙成分分析确定毁于失火形成烧土墙。

文化遗存丰富、时代跨度漫长、地理位置优越、遗迹保存完整,黄山遗址是我国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因此具备极高的展示价值。目前,依托黄山遗址建设国家级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已列入河南省“十四五”文物工作规划和南阳市重大建设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计划建设内容包括遗址核心区本体保护、考古遗迹的复原展示、遗迹展示馆建设、遗址博物馆等,使其承担“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三大功能,成为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展示区、群众休闲娱乐区、文旅融合样板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