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4月18日,中国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这是中国植物园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更高水平的起点。在这里,美丽中国画卷翻开了一段万物和谐、生机盎然的新篇章。
文|北京 刘蔚

南北两园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中国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坐落在寿安山南麓、西山脚下。时值春日,正是万物生长之际,植物园内惠风和畅、姹紫嫣红。绿叶刚抽出新芽,粉色的桃花、紫色的丁香、黄色的月季、大红的牡丹和五彩斑斓的郁金香竞相绽放,仿佛共庆这一开园盛事。
新设立的国家植物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两园以香山路为隔。此前,北园为北京植物园,南园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北两园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基于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国家植物园北园恍如一座植物园艺汇,主要特色是园艺植物的收集和展示。从北园东南门步入主干道,一直向北前行,月季园、紫薇园、盆景园、桃花园、牡丹园、丁香园、海棠园、水杉林、樱桃沟……满园的奇花异草、流水密林,徜徉其间,让人尽享自然风韵,倍感心旷神怡。除了湖光山色、古树参天的优美景观,北园还建有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的展览温室,分为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兰花、凤梨和食虫植物室和四季花厅,是开展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相比之下,南园科学气息更浓。南园所在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科学综合研究机构,致力于对标本、活植物、种子的收集和展示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南园依照植物的分类系统布局,游览起来像是阅读一本记述植物进化史的立体大百科全书。南园建有裸子植物区(松柏园)、牡丹园、丁香园、蔷薇科植物区(月季园)、壳斗科植物区(橡树园)、水生与藤本植物区(含古莲池、王莲池等)、本草园等15个特色专类园,拥有收集2,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展览温室以及馆藏标本达280万份的亚洲最大植物标本馆等。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的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规划总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园成立后,南园将以科研实验为主,侧重于植物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核心技术研发;北园以迁地收集、科普、展示为主,侧重植物应用研究、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园艺植物收集展示、园林园艺技术研究及培训等。除自然景观外,卧佛寺、梁启超墓、曹雪芹纪念馆、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及菩提树等国礼植物、康熙亲笔题诗的御碑等历史遗迹又令国家植物园更多了几分人文底蕴。
国家植物园大部分区域都向公众开放,每年还会举办桃花节、菊花文化节、科学节、兰花展、牡丹文化展等精彩活动。游客只需花10元人民币即可通览南北两园,充分体验国家植物园的自然之美、科学之美。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中国鸽子树”珙桐、“植物大熊猫”水杉、“沙漠大章鱼”千岁兰、“花序之王”巨魔芋……这些都是中国国家植物园引进和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别于普通公园,植物园是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
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人类生命的呼吸提供了清新的氧气。植物本身可转化为粮食、蔬菜、纺织纤维和工业原料等等,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植物尤其是野生植物,不仅守护著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其所携带的遗传资源更是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指出,没有植物就没有生命,地球的运转和人类的生存都依赖于植物。
然而随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大量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过度开发,加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自身繁殖受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植物的野外生存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正因如此,保护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刻不容缓,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威胁生物多样性因素复杂,任何单一的保护举措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应用到植物多样性保护中。其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撑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而当某一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原有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就需要迁出原地,那么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就成了迁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而迁地保护则是拯救可能灭绝生物的最后机会。当前,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实现有机互补和全覆盖,为国家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保障。
从植物标本、活的植物到种子,植物园是为植物实现迁地保护的“诺亚方舟”。长期以来,植物园在维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迁地保护并非简单盲目地把植物迁移进园子里种植,还需要对物种进行采集、分类、命名、鉴定、归档、引种、繁育,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科学研究,目的是为植物资源储备和发掘利用奠定基础,让植物种群能够脱离“危险”、继续健康地繁衍生息。
抛开对植物本身的保护意义来看,当植物园收集的植物物种数量和种质资源储备达到领先水平时,还可大力支撑资源植物研发、农业育种、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植物园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植物科学素养,进一步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园内观赏、游憩时,不仅能近距离感知植物之奇美,也能了解更多的植物科学知识,更好领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从自然习得中潜移默化地参与植物保护的亲身实践。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多样,约有高等植物3.7万种,约占全球的1/10,是世界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占本土植物种类的60%。然而这些植物园因区域布局不均衡,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局限性,制约了迁地保护功能的更好发挥。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形成较为完整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分带最清晰、立体生态系统最完整、功能区划最完备的植物园,代表著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其本质是国家植物科学的研究中心。
在首都设立国家植物园,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全世界共有2,000多个植物园,有40多个国家把国家级植物园设立在首都。中国此番在北京首设国家植物园,不仅基于北京拥有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配备著中国科学院雄厚的植物科研实力,还因北京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地区植物、耐寒耐旱植物和湿地植物的培育生长。

下一个国家植物园将花落何处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庭园也有著自己的进化史。从早期东方的皇家园林、欧洲的宫廷花园至现代植物园的兴起,随时代的变迁,植物园也从单纯的赏玩展示、经济种植变成了之于地球可持续发展有著重要意义的多功能基地。
与现代植物园在欧洲400多年的起源史相比,中国大规模资助建设现代植物园仅始于上世纪50年代,起步晚、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几位青年科学家给中央写信,提出“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像苏联莫斯科总植物园一样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北京植物园”。1956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北京植物园。于是,北京植物园在香山脚下诞生。相隔半个世纪后,2003年,一批院士专家再度给中央写信呼吁,作为世界植物宝库的中国,理应建立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批复要求,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从“植物园”到“国家植物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为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中国贡献;带来的不仅是名称的变更和面积的拓展,更象征著中国在植物物种收集、保存、规划配置等植物迁地保护系统性研究的鼎新升级。
在植物收集与保护方面,国家植物园现有迁地保护植物1.5万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我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00余种。未来,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我国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覆盖中国100%的科、95%的属。根据规划,这里将陆续建设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标本馆二期、五洲温室群等项目,建设28个特色专类园。
在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家植物园将面向植物科学前沿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资源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理、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回应模式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在创新生物多样性监测、植被重构与生态恢复、智能植物工厂等核心技术发展发明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同时搭建国际综合交流合作平台。
首个国家植物园的诞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透露,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是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继首个国家植物园落地京城后,下一个国家植物园将花落何处?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曾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本著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由此看出,广州将是第二个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城市。这一消息在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印证——“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
广州国家植物园启动建成后,中国将形成南北国家植物园大格局,不仅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生态将得以优化,而且将进一步助推中国实现植物多样性全覆盖,为美丽中国建设再添缤纷色彩。
(作者系中科院研究员,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6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