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黄元山 I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水志伟 I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总监及经济发展研究主管
陈宁生 I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随著乐龄(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的增加,大力发展乐龄科技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的一大良方。全球疫情特别是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发展趋势证明,香港需要加快乐龄科技发展,更好应对人口严重老化的重大挑战。香港乐龄科技发展近年虽有进步,但仍然存在缺陷,尚待改善。团结香港基金课题组早前发布研究报告,就进一步加快香港乐龄科技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涵盖乐龄科技供应商、需求方、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发展等五大关键范畴。
发展乐龄科技是香港
应对人口老化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盛龄城市的建设包含九大要素,其中一个要素为「科技创新」,广义即可引伸至乐龄科技。全球乐龄科技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对改善长者及残疾人士的生活方面潜力巨大。比如,人口老化严重的日本采用的自动洗澡机,使用者只需躺进去,机器就会自动冲洗及擦拭身体,甚至会涂抹护肤品,这对于要照顾行动不便长者的人士可说是十分方便。欧盟亦投入过百万欧元发明3D食物列印技术,为长者度身制造不同软硬度的食物,卖相精致,同时保留食物的味道甚至加入特定的营养成份,令有吞咽困难的长者都可以畅快进食,并汲取足够的营养。
香港的高龄人口增长快速,平均预期寿命亦属世界最长——2020年为男性82.9岁,女性88.0岁。一些与香港人口老化相关的主要挑战包括:长者的高入住院舍比率、针对慢性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基层医疗服务薄弱、因人手严重短缺导致照顾者的负担增加,以及因医社合作不足而难以满足长者及残疾人士的健康与福利需要。但乐龄科技的发展可有效帮助香港应对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
乐龄科技可以亦需要在香港广泛应用。(1)香港一个主要问题是居住在安老院舍机构的长者比例比起其他发达地区为高。特区政府对长者是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为长远方针。乐龄科技能帮助居家安老,比如透过配备智能传感器的设备和智能轮椅提升长者的身体机能,延迟他们入住院舍的时间。(2)香港长者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患有慢性疾病,65岁或以上人士中,78.1%患有慢性疾病。乐龄科技可以通过使用某些科技,例如智能健康监察设备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3)香港需要推广一种医社更紧密合作的综合护理模式,乐龄科技正有助推动这模式,比如可在安老院舍引进智能药物系统。(4)人口老化为香港带来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手短缺,照顾者和机构将更难应对未来几年大量涌现的年长病人。乐龄科技有助推动居家安老、预防性保健和医社合作,机构和照顾者的护理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其压力和工作量亦得以减轻。
香港乐龄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缺陷
团结香港基金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早于2017年共同发表香港首份乐龄科技报告,认为当时香港乐龄科技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缺陷多达24个,包括政府对乐龄科技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在应用阶段欠缺人才等等。
表一:2017年之前香港乐龄科技发展存在的24个缺陷
过去数年,特区政府及业界大力推动乐龄科技,取得一些重要进展。比如,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自2017年开始联合主办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成为全港最大型的乐龄科技公众教育活动。社会福利署亦已设立10亿港元的「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以提供资助予院舍采购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2021年,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更委聘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成为协创机构,牵头并伙拍团结香港基金等九个协作伙伴组成合作联盟——「乐龄科技平台」。(详见图一、表二)
图一:2017年以来香港乐龄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表二:2017年以来香港乐龄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著眼于24个缺陷的改善程度,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向相关持份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整体的乐龄科技生态于过去数年有所改善,其中改善程度最大的三大缺陷包括认知、政府规避风险以及应用研究资助,大部分的缺陷亦略见改善;然而,有三个缺陷却呈现恶化迹象,包括退休保障不足、学者欠缺从事乐龄科技研究的诱因,以及复杂的医疗仪器注册程序。综合而言,香港的乐龄科技生态中仍有不少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或支援。
加快香港乐龄科技发展的五点建议
香港未来乐龄科技产品需求必然大增,需要在乐龄科技供应商、需求方、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五大范畴加快发展。
一是支援供应方提供更多更好的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1) 增加供应商获取用户反馈的机会。在早期阶段,建议特区政府统计处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就乐龄科技市场的规模及需求进行主题性调查。在开发中期,建议善用乐龄科技平台下的测试平台,开放予相关机构进行乐龄科技产品的测试,从中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及收集用家意见作改进,乐龄科技平台在其现有「产品列表」中增设评论功能。(2)对初创公司提供具体支援。建议乐龄科技平台设立一个由长者、残疾人士及照顾者等用户组成的咨询小组,随时向初创公司提供反馈;为初创公司提供专门培训课程,解释用户在老龄化、残疾和康复方面的需要,以及长者和康复服务行业的营运环境和监管要求。(3)促进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活动。当中香港政府推出的创新政策是 「港药通」,允许港大深圳医院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可使用香港认可的药物和医疗仪器作临床急需的用途。然而,香港在大湾区中的乐龄科技合作仍然较少。为此 ,建议中央政府考虑批准社会福利署10亿港元「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参考清单中的产品,可以在大湾区内地院舍中使用。建议乐龄科技平台与投资推广署合作,与国际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协助本地和海外公司互相了解对方乐龄科技的标准及文化,并提供顾问服务。
二是增加需求方在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资助。「需求方」是指院舍或家居的长者、残疾人士和照顾者等用户。由于年青长者 (45至64岁) 的科技普及率及教育水平高 ,我们预期乐龄科技未来的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目前的市场仍需支援,特别是许多需求方的用户和机构现时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独自购置乐龄科技产品。因此,现时特区政府更需担当重要的角色,去推动乐龄科技市场。(1)生活于安老院舍的长者。由于超过一半的安老院舍属于全资私营,并不在10亿基金支援的范围,因此有约一半在院舍生活的长者并不能从10亿基金中得益。建议特区政府在10亿基金完成2023/24财政年度的拨款后,延续该资助计划,并扩展该计划至所有安老院舍;同时透过采取监察措施,确保全资私营机构的服务质素可与获资助安老院舍相比。(2)生活于社区的长者。绝大多数长者(91.9%)属社区的家庭住户,得不到特区政府的资助去购买乐龄科技产品及服务。如何帮助社区用户接触和使用乐龄科技是目前香港乐龄科技生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建议政府扩大医疗劵和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社区券)的使用范围和金额,资助长者购买或租借乐龄科技产品。扩大这些服务劵的使用范围,是因为乐龄科技产品属预防和复康性质,与医疗劵所提倡的预防性护理,以及社区劵旨在促进居家安老的目标不谋而合,而这一建议获得广泛持份者的支持。
三是开拓覆盖全城的乐龄科技基础设施。(1)在地区层面提高可接触乐龄科技的机会。由于现时并没有遍布全港18区以方便用户接触到乐龄科技产品的公共设施,很多用户难以直接接触乐龄科技产品。建议特区政府在18区陆续成立的地区康健中心设立「乐龄科技区」。展示区一方面可以提高市民对于乐龄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支援用户使用扩大了范围的服务劵直接购买或租用当中的产品。(2)实施家居改装计划。长者需要一个安全方便的生活环境才能避免或延迟入住院舍,现时有一些帮助居住于公营房屋长者和残疾人士的家居改装计划,包括增添简单的乐龄科技。建议屋宇署为居住在私人房屋的长者和残疾人士设立一个类似的家居改装计划,让合资格住户获得最多一万港元的一次性资助以改装和添加乐龄科技,方便他们生活。
四是善用公私营合作的融资模式,以提供创新的乐龄科技服务。市面上鲜有乐龄科技的公私营合作计划。「按效果付费」是一种针对社会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适合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建议将其作为一种连结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在乐龄科技行业的创新融资方式。
五是培养乐龄科技行业的下一代专业人才。香港在乐龄科技的教育和培训方面较为零散及缺乏正式的资格认可。若要发挥乐龄科技行业的最大潜力,须整合和培养有热忱并具备所需技能的人才。(1)职业培训。乐龄科技的采购不单局限于个别产品,一般需要不同专业人士在不同阶段的参与,在用户购买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的过程中提供协助。 建议培训乐龄科技顾问作为协助长者和残疾人士购买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的主要联络人。建议社会福利署在资历架构下引入新的职业资格认可途径,帮助护理行业安排正规的培训和认证,从而为上述乐龄科技顾问提供认证和注册。(2)创业支援与培训。要推动大学从事以乐龄科技创新为本的研究,当局需制订灵活的政策,以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商品化。香港的大学为寻求商品化的研究人员提供的条款和条件仍是欠缺吸引力。建议本地大学在专利权和买断政策上提供更大弹性,并厘定更吸引的授权许可条款和收益分配比率,建议「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优化现有的资助机制。(3)普及认知与教育。青年与长者的接触甚为频繁,无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担任照顾者的角色,抑或是未来有可能投身于乐龄科技行业工作当中,都与长者有连系。建议政府让不同层级的学生有更多能够接触乐龄科技的机会。在中小学阶段,建议每年举办青少年乐龄科技比赛,并在比赛结束后提供一个将其创新设计商品化的机会。在高等教育方面,建议本地大学和应用教育机构开设涵盖乐龄科技相关内容的课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5-6月号第66-69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黄元山 I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水志伟 I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总监及经济发展研究主管
陈宁生 I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随著乐龄(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的增加,大力发展乐龄科技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的一大良方。全球疫情特别是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发展趋势证明,香港需要加快乐龄科技发展,更好应对人口严重老化的重大挑战。香港乐龄科技发展近年虽有进步,但仍然存在缺陷,尚待改善。团结香港基金课题组早前发布研究报告,就进一步加快香港乐龄科技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涵盖乐龄科技供应商、需求方、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发展等五大关键范畴。
发展乐龄科技是香港
应对人口老化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盛龄城市的建设包含九大要素,其中一个要素为「科技创新」,广义即可引伸至乐龄科技。全球乐龄科技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对改善长者及残疾人士的生活方面潜力巨大。比如,人口老化严重的日本采用的自动洗澡机,使用者只需躺进去,机器就会自动冲洗及擦拭身体,甚至会涂抹护肤品,这对于要照顾行动不便长者的人士可说是十分方便。欧盟亦投入过百万欧元发明3D食物列印技术,为长者度身制造不同软硬度的食物,卖相精致,同时保留食物的味道甚至加入特定的营养成份,令有吞咽困难的长者都可以畅快进食,并汲取足够的营养。
香港的高龄人口增长快速,平均预期寿命亦属世界最长——2020年为男性82.9岁,女性88.0岁。一些与香港人口老化相关的主要挑战包括:长者的高入住院舍比率、针对慢性疾病预防和管理方面的基层医疗服务薄弱、因人手严重短缺导致照顾者的负担增加,以及因医社合作不足而难以满足长者及残疾人士的健康与福利需要。但乐龄科技的发展可有效帮助香港应对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
乐龄科技可以亦需要在香港广泛应用。(1)香港一个主要问题是居住在安老院舍机构的长者比例比起其他发达地区为高。特区政府对长者是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为长远方针。乐龄科技能帮助居家安老,比如透过配备智能传感器的设备和智能轮椅提升长者的身体机能,延迟他们入住院舍的时间。(2)香港长者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患有慢性疾病,65岁或以上人士中,78.1%患有慢性疾病。乐龄科技可以通过使用某些科技,例如智能健康监察设备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3)香港需要推广一种医社更紧密合作的综合护理模式,乐龄科技正有助推动这模式,比如可在安老院舍引进智能药物系统。(4)人口老化为香港带来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手短缺,照顾者和机构将更难应对未来几年大量涌现的年长病人。乐龄科技有助推动居家安老、预防性保健和医社合作,机构和照顾者的护理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其压力和工作量亦得以减轻。
香港乐龄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缺陷
团结香港基金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早于2017年共同发表香港首份乐龄科技报告,认为当时香港乐龄科技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缺陷多达24个,包括政府对乐龄科技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在应用阶段欠缺人才等等。
表一:2017年之前香港乐龄科技发展存在的24个缺陷
过去数年,特区政府及业界大力推动乐龄科技,取得一些重要进展。比如,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自2017年开始联合主办乐龄科技博览暨高峰会,成为全港最大型的乐龄科技公众教育活动。社会福利署亦已设立10亿港元的「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以提供资助予院舍采购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2021年,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更委聘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成为协创机构,牵头并伙拍团结香港基金等九个协作伙伴组成合作联盟——「乐龄科技平台」。(详见图一、表二)
图一:2017年以来香港乐龄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表二:2017年以来香港乐龄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著眼于24个缺陷的改善程度,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向相关持份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整体的乐龄科技生态于过去数年有所改善,其中改善程度最大的三大缺陷包括认知、政府规避风险以及应用研究资助,大部分的缺陷亦略见改善;然而,有三个缺陷却呈现恶化迹象,包括退休保障不足、学者欠缺从事乐龄科技研究的诱因,以及复杂的医疗仪器注册程序。综合而言,香港的乐龄科技生态中仍有不少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或支援。
加快香港乐龄科技发展的五点建议
香港未来乐龄科技产品需求必然大增,需要在乐龄科技供应商、需求方、基础设施、投资和人才五大范畴加快发展。
一是支援供应方提供更多更好的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1) 增加供应商获取用户反馈的机会。在早期阶段,建议特区政府统计处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就乐龄科技市场的规模及需求进行主题性调查。在开发中期,建议善用乐龄科技平台下的测试平台,开放予相关机构进行乐龄科技产品的测试,从中进行有效性的评估及收集用家意见作改进,乐龄科技平台在其现有「产品列表」中增设评论功能。(2)对初创公司提供具体支援。建议乐龄科技平台设立一个由长者、残疾人士及照顾者等用户组成的咨询小组,随时向初创公司提供反馈;为初创公司提供专门培训课程,解释用户在老龄化、残疾和康复方面的需要,以及长者和康复服务行业的营运环境和监管要求。(3)促进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活动。当中香港政府推出的创新政策是 「港药通」,允许港大深圳医院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可使用香港认可的药物和医疗仪器作临床急需的用途。然而,香港在大湾区中的乐龄科技合作仍然较少。为此 ,建议中央政府考虑批准社会福利署10亿港元「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参考清单中的产品,可以在大湾区内地院舍中使用。建议乐龄科技平台与投资推广署合作,与国际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协助本地和海外公司互相了解对方乐龄科技的标准及文化,并提供顾问服务。
二是增加需求方在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资助。「需求方」是指院舍或家居的长者、残疾人士和照顾者等用户。由于年青长者 (45至64岁) 的科技普及率及教育水平高 ,我们预期乐龄科技未来的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目前的市场仍需支援,特别是许多需求方的用户和机构现时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独自购置乐龄科技产品。因此,现时特区政府更需担当重要的角色,去推动乐龄科技市场。(1)生活于安老院舍的长者。由于超过一半的安老院舍属于全资私营,并不在10亿基金支援的范围,因此有约一半在院舍生活的长者并不能从10亿基金中得益。建议特区政府在10亿基金完成2023/24财政年度的拨款后,延续该资助计划,并扩展该计划至所有安老院舍;同时透过采取监察措施,确保全资私营机构的服务质素可与获资助安老院舍相比。(2)生活于社区的长者。绝大多数长者(91.9%)属社区的家庭住户,得不到特区政府的资助去购买乐龄科技产品及服务。如何帮助社区用户接触和使用乐龄科技是目前香港乐龄科技生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建议政府扩大医疗劵和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社区券)的使用范围和金额,资助长者购买或租借乐龄科技产品。扩大这些服务劵的使用范围,是因为乐龄科技产品属预防和复康性质,与医疗劵所提倡的预防性护理,以及社区劵旨在促进居家安老的目标不谋而合,而这一建议获得广泛持份者的支持。
三是开拓覆盖全城的乐龄科技基础设施。(1)在地区层面提高可接触乐龄科技的机会。由于现时并没有遍布全港18区以方便用户接触到乐龄科技产品的公共设施,很多用户难以直接接触乐龄科技产品。建议特区政府在18区陆续成立的地区康健中心设立「乐龄科技区」。展示区一方面可以提高市民对于乐龄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支援用户使用扩大了范围的服务劵直接购买或租用当中的产品。(2)实施家居改装计划。长者需要一个安全方便的生活环境才能避免或延迟入住院舍,现时有一些帮助居住于公营房屋长者和残疾人士的家居改装计划,包括增添简单的乐龄科技。建议屋宇署为居住在私人房屋的长者和残疾人士设立一个类似的家居改装计划,让合资格住户获得最多一万港元的一次性资助以改装和添加乐龄科技,方便他们生活。
四是善用公私营合作的融资模式,以提供创新的乐龄科技服务。市面上鲜有乐龄科技的公私营合作计划。「按效果付费」是一种针对社会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适合乐龄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建议将其作为一种连结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在乐龄科技行业的创新融资方式。
五是培养乐龄科技行业的下一代专业人才。香港在乐龄科技的教育和培训方面较为零散及缺乏正式的资格认可。若要发挥乐龄科技行业的最大潜力,须整合和培养有热忱并具备所需技能的人才。(1)职业培训。乐龄科技的采购不单局限于个别产品,一般需要不同专业人士在不同阶段的参与,在用户购买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的过程中提供协助。 建议培训乐龄科技顾问作为协助长者和残疾人士购买或租用乐龄科技产品的主要联络人。建议社会福利署在资历架构下引入新的职业资格认可途径,帮助护理行业安排正规的培训和认证,从而为上述乐龄科技顾问提供认证和注册。(2)创业支援与培训。要推动大学从事以乐龄科技创新为本的研究,当局需制订灵活的政策,以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商品化。香港的大学为寻求商品化的研究人员提供的条款和条件仍是欠缺吸引力。建议本地大学在专利权和买断政策上提供更大弹性,并厘定更吸引的授权许可条款和收益分配比率,建议「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优化现有的资助机制。(3)普及认知与教育。青年与长者的接触甚为频繁,无论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担任照顾者的角色,抑或是未来有可能投身于乐龄科技行业工作当中,都与长者有连系。建议政府让不同层级的学生有更多能够接触乐龄科技的机会。在中小学阶段,建议每年举办青少年乐龄科技比赛,并在比赛结束后提供一个将其创新设计商品化的机会。在高等教育方面,建议本地大学和应用教育机构开设涵盖乐龄科技相关内容的课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5-6月号第66-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