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本于家国情怀的国际视野
“世界是平的”。在这拉平了的世界,我们如何栽培国家的未来楝梁?相信既是一个难题,但更是一份使命。近年来,愈来愈多人提出学校教育要著重“香港心,国家情,世界观”;这方向确无可置疑。不过,若学校只割裂而非贯通地处理以上三剖面,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免东拼西凑,难明大局,甚至轻重不分而不自知。香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更可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认为,“本于家国情怀的国际视野”——就是这份背景与优势下的人才培育基础。
家国情怀,就是将中国人的良好价值观(如孝悌、仁爱、道义、礼貌、智慧、诚信、勤奋、自律等)内化转移的一份修养与情操。举例来说,中国人在家尽孝,移孝作忠,以致在国尽忠,爱国如家。这份家国情怀,正正是《大学·礼记》所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现。现代教育,的确要装备学生与国际接轨,如考察交流和讨论国际议题均非学界新鲜事物;但这些“国际视野”的拓展过程,有多少中国情怀在孩子心中连系上,就是功力所在。举例来说,我校老师在安排学生与海外大学交流时,会致送上亲手书写的挥春并分享当中意义;与国内中学及海外中学结成三校三地的交流圈,让三地文化互为分享学习;教师在分析国际议题时,会以传统价值观为其中分析切入点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国际中有家国,家国中有国际。
另一方面,学生在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装备自己的同时,也是要心怀家国,将自己所学所长,贡献于国家社群。中学教育,自难即时让学生所学用之于国家整体;但立志当在少年时,学生生涯规划的探索过程,就应有小我之梦及大我之梦;学校在推荐学生入读大学,无分本地、海外与国内,因为通通都是贡献家国的过程。当中获清华大学优先取录的中六学生,更以报效国民为愿。学校在筹划活动时,不但要留意不可助长了今日日渐加深的民粹化意识,更应多安排社会贤达与师长多分享梦想的真谛与大我的重要。青少年性本善良,洁白如纸,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同一心意,学生自有所得。
也许世界还是尖的。但尖之所在,当属才德兼备之士。怀抱家国情怀者,以己所学,贡献家国,方能坚立于世界之尖端,同时让世人感受到中国人的骄傲。在这重建的世代,学校教育的规划如何进退有据,如何本末有置,实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细心思量,彼此共勉,一代又一代建立家国幸福的未来。
(笔者为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尹浩然校长。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5/26/GFBliZ3PeoMqCqu5KiB6WRovGNF5zLkvjgK.jpeg
https://res.bau.com.hk/url/1521/2022/5/26/PergeRXBhsPvVQ8v19YlGqJmkLvrCp3Sa7f.jpe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