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程强强 I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
夏 泉 I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
2022年3月1日是东深工程供水香港57周年纪念日。作为一项民心工程,该工程建成后缓解了香港同胞用水困难,之后历经三次扩建与一次改造,彻底解决了香港缺乏淡水的先天缺陷,极大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以民生赢得香港同胞民心。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以史鉴今,东深工程供水香港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迪:一是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正确发展方向;二是香港与内地是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以民生赢得香港同胞民心,持续关注香港民生一直是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保障;四是东深工程供水香港激发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促进了香港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
香港三面临海,雨量丰富,但年内分配不均,加之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降雨期间地下水难以储存,淡水缺乏成为制约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香港同胞食用淡水问题,广东省政府在中央领导下,主持修建了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工程」)。该工程建成后缓解了香港缺水的困境,但随著香港用水的增多和改善水质的需要,东深工程之后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源源不断的东江水流入香港,为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东深工程以关注民生赢得香港同胞的民心,其建设发展历程充分彰显了祖国对香港同胞的血肉深情。
一、淡水短缺影响香港经济社会发展
香港先天缺水,历史上多次遭遇水荒,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香港民众早期食水、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山涧流水和修建水塘。多筑水塘是香港民众早期解决食水问题的主要举措,水塘容量虽大大扩充,仍无法改变缺水困境。1895年,因乾旱少雨,香港开始实行历史上第一次「制水」,开启限时限量供水。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人口激增,加之香港经济完成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历史性转变,全港工厂增至4,541家,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剧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缺水困境,「制水」是港府常用之举。仅1,950年香港一年中就有四次「制水」,每天供水12小时;而1956年5月的「制水」隔天才供水3小时,淡水短缺成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20世纪后半叶香港因缺水不断拓宽本地水源,修建水塘,甚至花巨资改造城市供水系统,采用海水冲厕等方式缓解淡水资源的匮乏,但收效甚微。
修建水塘和实施「制水」是20世纪上半叶港府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举措,但一旦遭遇严重水荒,供水依然难以为继。向中国内地要求供水,是港英政府解决水荒的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对香港缺水问题十分关心。1960年3月5日在深圳水库竣工的庆功会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会见前来参加庆典的港澳知名人士时表示,如果香港同胞需要,深圳水库可以引水供应香港;4月25日,香港主动派出代表到深圳同内地洽谈供水问题。在陶铸的大力推动下,双方就深圳水库向港供水问题达成协议。深圳水库遂于1961年2月开始供水香港,香港食水困难得到缓解。

获得广东供水后,香港虽缓解了用水压力,但仅依靠深圳水库蓄水能力仍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供水需求,尤其是在乾旱季节。1963年,香港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灾情导致水塘存水量大为减少,水荒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经济发展亦受到严重打击。为应对水荒,「制水」成为港英政府的无奈之举。在水荒严重的情况下,港英政府再次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政府对于香港同胞严重缺少淡水的困难十分关心,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1963年5月,在广东同样遭受乾旱天气、深圳水库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广东省除增加深圳水库对港供水外,还允许香港方面自备运水工具到广州免费运取自来水,并在其他适当地点供应淡水给港九居民食用。为了供水香港,广东暂停暂缓农业农田用水需求,以优先保证香港同胞用水。在大局面前,广东人民作出了牺牲。血浓于水,香港同胞缺水的困境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根本解决香港同胞用水的困难,最终决定从广东东江引水供给香港,东深供水工程遂提上日程。
二、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1963年下半年,广东省水利厅拟订了东深工程供水方案。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广东省领导的汇报和意见后,当即同意和批准建设方案,指示国家计委从援外经费中拨款3,800万元人民币作为兴建专款,并指示有关省市和部门大力支援。当时,国家刚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投资千万兴建东深供水工程,可见祖国对香港同胞的关爱。周恩来还专门指出对港供水谈判要与政治谈判分开,加快了粤港谈判进程。为尽快解决香港供水的具体问题,两地代表对有关问题具体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并将该工程定名为「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该工程从东江取水,在深圳水库原有水源条件下增加可靠的水源,于1964年2月开始施工,1965年2月全部完成。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期间虽面临种种困难,但由于工程得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按期完成。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通过验收后,于1965年3月1日开始供水给香港九龙地区,每年可供水6,820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如港英政府需额外增加供水量,广东省会将视供水设备能力适当增加。水费标准为每立方米人民币一角。工程建成后,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为香港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城市发展的血液,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腾飞。
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投入使用以来,香港同胞食水紧张的状况大为缓解。但随著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多,淡水短缺问题再次凸显。对于香港同胞缺水问题,中央时刻关注,经国家计委同意,东深供水扩建工程逐步提上日程。该工程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于1974年3月进行第一次扩建,1978年9月建成后年供水量达1.68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境。同时港英政府尝试兴建贮水塘和海水淡化厂,但效果不理想。港方再次提出远期增加供水的需求,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东深供水工程开始第二次扩建。该工程在原有工程布局条件下进行,1981年10月开始施工,1987年10月完成竣工验收,年供水量增至6.2亿立方米,对港供水能力达到1965年的9倍,相当于1978年一期扩建工程完成后供水能力的3.7倍。为确保对港供水,东深供水工程后又于1990年9月第三次扩建,1993年12月竣工,工程建成后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立方米,比扩建前年供水能力翻了一番,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
作为民生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不仅要满足供水的水量,还要保证供水的水质。为了香港同胞能喝上「放心水」,该工程在历经三次扩建后又迎来改造。20世纪末,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等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香港大量的造纸、轻纺等高耗水企业迁往珠三角,流向该工程供水明渠的生活、工业污染物增加,影响了东江原水水质。从2000年8月起,广东省政府对东深工程原供水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兴建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管道,实现清污分流,于2003年6月正式建成通水。保证对港供水水质,东江源头的保护也很重要。东江流域内各地在水质和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因产业发展受限,导致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57年来,这条生命之水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水源标准以上。
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后,彻底解决了香港缺水的先天缺陷。长期以来,稳定而有保障的淡水供应促进了香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关注民生,凝聚民心,不仅把香港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香港民众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同时提升了香港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东深工程供水香港的启迪
以史鉴今,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25周年的今天,东深工程以民生赢得香港同胞民心,带给我们诸多有益启迪:
一是祖国始终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正确发展方向。20世纪中叶,面对香港缺水的困境,正是祖国的关怀,东深供水工程才应运而生,香港才能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水源供应。改革开放以来,随著香港与内地交流交往的广泛深入,内地已成为香港发展的重要支撑。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中,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给予援助,推动香港经济发展重回正轨。近年香港受「修例风波」等影响,经济发展遭遇挑战。2020年6月,香港国安法的出台,弥补香港的法制漏洞,为香港由乱转治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春,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暴发,日增病例连日过万,形势异常严峻。疫情当前,祖国内地时刻心系香港,中央政府和内地各有关方面全力支持香港抗疫,不仅派出专家组赴港,援建方舱医院,还重启停顿十多年的火车班列积极运输内地抗疫物资通关,祖国的援助成为香港抗疫最有力的保障。历史业已证明,祖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因此,未来香港要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契机,积极推进香港和内地深化合作,互利共赢,推动香港经济进一步融入内地,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为国家建设和香港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是香港与内地是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的首要目的是确保对港供水,在乾旱年代广东同样缺少用水的情况下,还要暂停或暂缓农业用水优先供港。东深工程保证供港水量的同时,还需保障供水水质,这使得广东境内东江流域范围内的地区产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同饮一江水,粤港情更浓。东深供水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粤港合作的典范,不仅解决了香港缺乏淡水的困扰,同时密切了香港与广东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尤其在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后,两地不断深化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了互利共生、合作共赢、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在国家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于粤港澳三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可以深化三地的交流合作,可充分发挥粤港澳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潜力,推动粤港澳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三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加快大湾区一体化进程,进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民生赢得香港同胞的民心,持续关注香港民生始终是做好香港工作的重要保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发展历程中,始终把香港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优质的水源优先供给香港,解香港同胞之所忧,应香港同胞之所求。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一度缓解了香港缺水的困境,但随著时间推移,供水能力已跟不上香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的步伐。为彻底解决香港缺水困境,满足香港同胞用水需求,在中央统筹下,该工程建成后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终于弥补了香港缺水的先天缺陷,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深供水工程由此成为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并以民生赢得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新时代关注香港民生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特区政府和全社会应聚焦香港民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香港民众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著力发展经济,增进民生福祉,使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近年,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有关部门还推出多项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为香港同胞在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相信在特区政府和祖国的共同关切下,香港的民生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四是激发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促进了香港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香港命运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祖国始终心系香港同胞。20世纪中叶,在香港面临缺水的困境下,祖国内地积极因应,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提上日程。东深供水工程在建设发展历程中始终把香港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民生工程转变为民心工程,凝聚了共识,凝聚了民心。东深供水工程把香港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工程的扩建与改造把香港同胞与祖国母亲的心连在一起。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发展历程激发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香港与祖国内地建立起心心相连、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香港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得到极大提升。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5-6月号第40-44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