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区共有四座开埠以前已经兴建的古庙,其中两座位于南区,分别是赤柱天后庙和鸭脷洲洪圣庙。南区自古以来都是渔民聚居的地方。渔民倚仗天时糊口,收获时有时无,望天打卦,许多人都会信奉各种神灵,祈求平安顺利。而天后和洪圣正是广东四大水神之二。以下为大家介绍已有逾二百年历史的天后古庙。

建于清乾隆32年
位于赤柱大街上的天后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港岛南区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天后庙。庙内保存了一口铸于乾隆三十二年的古钟,上刻记着当年村民陈信泽带领全村民众合资兴建寺庙的历史。
除了古钟外,庙中还保留着同时期铸造的九十八公斤铁秤铊、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造的门匾、木联和铁香炉。

据《南区风物志》记述,赤柱天后庙的兴建与风水有关。赤柱村形状像蟹,本来风水是不错的,但由于蟹习性横行,会使村内不宁,故此勘舆家建议村民在蟹头处兴建天后庙镇压“巨蟹”,使其不再横行。
有关传说是真是假,今日已难以考证,但对作业于水上的村民来说,能请得天后娘娘来助,无疑使得他们心安理得。无独有偶,天后娘娘又在1941年香港保卫战时大显神威。当时,日军战机疯狂轰炸赤柱,村民为逃避炮弹,于是都躲进天后庙内,希望得到天后娘娘的庇佑。说时迟,那时快,突然有一颗炮弹轰落天后庙前的空地,正当大家都以为要被炸死之时,怎知炮弹竟然没有爆炸。自此,赤柱村民就更加信奉天后。

根据文献资料,赤柱天后庙曾于1938年和1960年代重修,也都是得力于赤柱村村民。可是,1962年台风温黛袭港时,寺庙的部分结构遭到损毁,虽然翌年得村民之力重修,但据说已不复昔日之壮观。
二进式的四合院设计
赤柱天后庙属于二进式的四合院设计,分前殿和正殿,中间开有天井,规模颇不小。在天井的四角各有一条柱,承托殿顶盖。它的两边各有厢房,用作庙祝居室和客堂。

寺庙的正门之后设有一对红漆屏门,作为“挡中”。这对屏门平日关闭,遮闭内殿的活动。而在前殿置有钟鼓,让善信通过钟鼓之声请神或送神之意。另外,正殿还有主神和配奉的十多个不同神祗。
1767年兴建的天后庙,今日仍然屹立于赤柱大街之上,是南区重要的古建筑。而作为香港的水神信仰的天后,其神诞相关的活动如像神功戏,也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多D:赤柱打老虎-

在天后庙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已经发黑的虎皮,其侧有介绍:“该虎原体重二百四十磅,身长七十三英寸,高三英尺,于1942年在赤柱警署门外被一名印度籍警员阿星先生所射杀(赤柱街坊会记述)”。
根据《南区风物志》记述,这段事件曾在报章报道。1942年沦陷时期,赤柱村时有老虎出没,居民不堪其扰。后幸得印度籍警员阿星先生射杀老虎,并将虎皮赠予村民。
来源:《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