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曼琪
香港拥有“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不论大型或中小微型的企业,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特区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冀希望市场能够解决现存问题,但受制于实际情况影响,本地中小微企初创企业仍难以得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和土壤。特区政府要做的,不单是“监管者”,更是“推导者”和“大用家(Big User)”,改革招标思维优先使用本地产品,令我们香港能有更大的创科资源,培养吸纳更多人才。
香港优厚的创科条件和人才
事实上,香港拥有优厚的创科条件和人才。记得疫情暴发之初,当时创科局与香港的研发中心合作推出可重用的“铜芯抗疫口罩”,能在本港完成两次全民派发。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由本地研发的铜芯口罩,曾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由此可见,特区政府能够愿意积极投入,香港研发的产品是可在本地广泛应用。
另外一个本地科研的例子,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大疆无人机。大疆的例子告诉我们,本地技术配合大湾区协作空间,再加上本地“天使投资”的触觉,亦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香港有多间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科研发表的质量及数量均走在前线,是全球重要的学术枢纽,但当谈及将科研结果产业化时,香港就似乎一直在“追落后”。
充当“大用家”
香港特区政府要如何做到“识货”?就是要多实践,在招标制度融入扶助本地中小微企业政策,亦要充当本地科研产品的“大用家”;一来自己用过、试过,才能培养出准确的市场触觉;二来也可令中小微企感到本地产品和香港品牌受到重视。
另外,我们不需将科研想得极之“高大上”,并非创造太空科技或世纪工程等等。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装置,亦是大有可为的科研想法。例如在乐龄科技上,许多外地进口的软硬设备未必适合本港现实的情况,而特区政府亦可鼓励协助本地中小微企开发相关的产品。上至适合本地安老院舍的大数据程式,下至一支多功能拐杖,特区政府亦可提供资金研发,带头采购成品,再向本地机构推销产品,发掘各行各业之中的创科空间。
同时,特区政府也应采取措施勿为产业造成障碍。例如在中医药业界,卫生署的中成药注册制度僵化,令许多中小型药厂需要放弃传统药品发展。特区政府应主动积极有为,改革招标制度,打造协助中小微企发展平台,擦亮香港品牌,带领香港中小微企走向更高的台阶。本人谨以陈词,支持“改革招标制度,扶助本地企业”议案。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