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道出的至理明言。
回归以来,各届政府均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经长久规划,多项大型设施陆续建成。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更计划要香港发展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于李家超候任行政长官的政纲中也列为重点。 既有国家鼎力支持,又适逢政府换届,将之逐步实现,正是最佳时机。
要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就要能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故复兴香港既有的华夏文化犹为重要,否则交流产生的可能不是火花,而是不中不西的四不像。
政府应从何著手?普及中华传统戏曲正是其一。
位处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于2019年运作,外观美轮美奂。油麻地戏院亦预计3年内完成第2期建筑工程,主要用于培育粤剧接班人。发展中华传统戏曲行业需要的「硬件」,政府不惜工本提供了,惜「软件」仍未完备。
例如,现时经城市售票网售票处购票,暂时多付现金或使用信用卡,十分不便兼落后。由于政府于去年推出消费券计划,市民现在到店铺购物时,多数已可以使用八达通或支付宝。连普通店铺也能做到,新落成的戏曲中心又怎能有借口?
第二,有意见认为: 相关的管理者不懂中华传统的戏曲,且较忽视业界意见,为业界人士抱怨久矣。归根究底,兴建戏曲中心是为了助业界发展,而最明瞭业界需要的,是业界人士和戏迷市民,故戏曲中心的的运作安排应以他们的意见为先,这些都是软件的主要内容。
第三,戏曲中心要自负盈亏,故租金高昂,据悉日租高达七万元。与此相比,高山剧场则不足一万元。高昂租金,一般中小剧团根本无力负担,不利百花齐放,窒碍行业发展。要「以结果为目标」,短期内,自负盈亏的「原则」应有弹性。政府可加大拨款资助剧团,随著行业发展才逐步减免;又或鼓励、甚至提供诱因(如税务宽减)来吸引商业赞助。
第四,戏曲传承不足,观众主要为中老年人,年青人多未能欣赏到中华传统戏曲的精粹。戏曲既要与时并进,又不能削足适履,以免面目全非,但宣传戏曲的方式却可天马行空。苦于资金,业界宣传乏力,推广戏曲的工作只能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新潮的方式宣传,吸引年青人接触。
如缺少「软件」,再华丽的「硬件」可能也只是摆设。戏曲中心已矗立在西九海傍,何时我们细心把「软件」做好,何时这里就是闪耀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