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会见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这虽是特首当选后的例行拜会,但由于李家超高票当选,标志着新选制下的香港三场重要选举完美落幕,香港正处于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关键节点,实现良政善治迎来了最佳时期,因而,两人的会晤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香港中联办高度重视此次会见。中联办副主任陈冬、卢新宁、谭铁牛、罗永纲、何靖、尹宗华和秘书长王松苗参加会见。
骆惠宁表示,中联办作为中央政府驻港机构,将一如既往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坚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一如既往推动落实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一如既往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骆惠宁评价李家超高票当选,是香港民意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新选制的进步性优越性,希望香港未来创造新的辉煌。骆惠宁为香港鼓劲加油,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央真心为香港好,为香港同胞长远福祉考虑。如今的香港,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只要750万港人团结一心,加倍努力,必能在新起点上书写新篇章!
求新求变是民心所向
骆惠宁讲到:「李家超先生高票当选,既是选委们的郑重选择,也是市民意愿的集中体现。」这是对选举结果的精准评价,也是对香港民意的深刻洞察。
经历了多年的政治争拗、特别是经历了2019年的修例风波之后,香港市民早已厌倦「泛政治化」。香港原本是一个商业城市,因贸易而兴,因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特性而赢得了「东方之珠」的美誉。「泛政治化」却令香港社会撕裂,对立情绪加剧,社会环境动荡,严重挫伤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痛定思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香港必须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尽快走出「坐困愁城」的境地。
李家超竞选政纲提出聚焦「强化政府治理能力、提供更多安居之所、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同建关爱共融社会」四大目标,切中了香港社会民生的重点、焦点、痛点,契合了市民求新求变的愿望和诉求,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人们支持李家超,首先是支持他的政纲。
不仅如此,香港各界也普遍认为,李家超在四十多年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中,展现出务实、果敢、坚韧的做事风格,不仅说得到,也做得到,堪当大任!骆惠宁说得深刻:选委们为李家超投下一票,也是为香港的未来投下一票,集中体现了香港民意。
「港式民主」前景广阔
骆惠宁讲到:「这次选举依法依规、公平公正,香港社会广泛参与,让广大市民再次感受到了新选制的进步性优越性,向世人再次展现了香港特色民主发展道路的正确与光明前景。」这是对新选制成功实践的赞许,也是对「港式民主」前景的期许。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到底应走一条什么样的民主政制发展之路?以往,部分港人过分强调「两制」之别、而忽视「一国」之同,从意见分歧,渐渐走向对抗中央,挑战中央的全面管治权,破坏宪法和基本法构成的宪制秩序,在外部势力的策动下,最终酿成了2019年的持续暴乱。危急时刻,中央果断出手,令「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重回正轨,并且蹚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民主政制发展之路。
新选制透过重构选委会、完善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等措施,坚决把反中乱港势力排除在特别行政区政权机关之外,确保经由选举担任特区重要公职的人士都是坚定爱国者。新选制透过扩大选委会界别和人数、增加立法会议席等措施,彰显了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公平竞争性,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相统一。新选制选出好特首,还在于为落实「行政主导」埋下了伏笔。在新选制下,由选委会选举产生特首人选和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使二者具有共同的选民基础,行政和立法关系将彻底改善。
实践充分证明,新选制是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由治及兴」正当其时
骆惠宁讲到,香港正处于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了香港重要功能定位。只要新一届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把握好历史机遇,发挥好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作为,创造新的辉煌。
新选制为香港凝聚力量创造了积极条件,香港的独特地位和突出优势没有变,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中央一如既往地支持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这一切,都是香港的巨大机遇。
虽然香港的积弊甚多,「硬骨头」不少,但只要下决心去破解,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去年「十一」,骆惠宁带领中联办工作人员走渔港、探「㓥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收集了大量基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香港的管治团队应借鉴这些做法,主动作为,肯「下深水」,调查解决经济民生难题,拿出一股拚劲、闯劲、韧劲,才能干出一片新天地。
李家超高票当选,标志着两年来在中央的主导下进行的完善和落实制度的工作已告一段落,接下来,就看下一届特首及香港管治团队怎么干了。在新选制新气象下,只要上下一心,内外协调,携手攻坚,香港一定能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一国两制」实践必能行稳致远!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