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指出,Omicron变种病毒有机会入侵肠道,引起其他「长新冠」(新冠后遗症)的征状。
根据英国应用程式「ZOE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症状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收集的疫情追踪数据显示,自Omicron爆发以来,不少患者会出现腹泻或肠胃不适等症状。负责相关研究的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流行病学教授斯佩克特(Tim Spector)表示,病毒从患者口腔或鼻腔入侵后,不但会影响呼吸系统及肺部,亦会试图传播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有机会破坏正常的肠道功能,目前已有新冠康复者被发现肠道中有病毒长时间残留的踪迹。
斯佩克特补充,变异株Omicron引发的症状跟早前典型的咳嗽、发烧、味觉异常不同,有部分患者会因病毒入侵肠道,引起恶心、腹泻、呕吐、腹痛、胃灼热及腹胀等六种症状。

新冠病毒入侵肠道或影响快测结果
如果病毒是从口腔或鼻腔入侵身体,快测结果会呈阳性。不过,斯佩克特表示当病毒除了会影响影响呼吸系统及肺部外,更试图传播到身体的不同部位,病毒甚至会进入肠道。早前,有新冠康复者患者被发现肠道中有病毒长时间残留的踪迹,反映病毒会攻击人体肠道。斯佩克特指出,如果病毒是入侵肠道,而非呼吸道,鼻咽拭子检测或未能得出阳性结果,因而出现遗漏染疫个案。

而早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亦表明,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细菌失衡与出现「长新冠」的风险息息相关,有关研究结果在权威医学期刊《Gut》发表。
中大研究团队发现,「长新冠」患者在年龄、性别,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等各方面,均与没有出现后遗症的康复者无异,但「长新冠」患者肠道内的「好菌」明显较少,「恶菌」则较多,因此会出现持续咳嗽和气促的呼吸系统症状;而某些「恶菌」则会引致疲倦、失眠、记忆力差和失去味觉等脑神经系统问题。相反,没有后遗症人士的肠道微生态则较丰富及多样化,与从未染疫人士的相似。团队因此推测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长新冠」的主因。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就是肠道,掌管着人体70-80%的免疫细胞,而肠道菌亦主宰我们全身健康,与身体各个器官、重要机能关系密切。倘若肠道微生态失衡,便会削弱身体的防御力,令人容易染病,或使病情较严重。由此可见,不论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抑或一般人而言,肠道健康尤关重要。平日里补充足够水分,减少进食红肉及精制食物,多吃五色蔬果、豆类和全谷类等高纤维质食物,皆能增加肠胃蠕动,有助改善体内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