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颖斌
地理科带学生看到的是壮丽山河,领略的是人文和自然的互动,这么精彩的学习本就是爱国教育中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国家身分认同的最好途径。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的新高中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的课程宗旨中清晰指出:要培养公民精神和全球视野,立志为社会、为国家和为全世界的福祉作出贡献。课程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清晰的期望:希望学生产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感,成为一个积极和负责任的公民。以目标为本,检视目前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针对现行课程内容上有关国家部份的比例仍有待增加。以高中地理为例,在必修部份,除了“在转变中的工业区位”议题中教授中国钢铁工业外,其余“机会与风险”、“管理河流和海岸环境”、“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及“对抗饥荒”的议题等是没有教授有关中国的学习内容的要求的。至于有关香港及世界的研习则较为吃重,还可以自由选择世界任何个案作研习。有关中国部份的研习则多放在选修单元,如在“天气与气候”中学习中国气候,“珠三角区域研习”学习中国区域发展,因为不是必修,高中学生接触中国地理的机会便相对地减少了。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是在2011年颁布的,距今已有10个年头,有关中国部份的内容与例子也应该与时并进,做出适当的修订。
学好地理概念应从低年级做起,首先教授中国地理地图的基本概念知识,如省、直辖市、行政区、各大平原、高原和河流等,让同学脑海内有一幅中国地图,这样才使学生有中国的概念,包括南海诸岛、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份,以增强学生有关国家版图的概念。此外,也可以运用地图相关概念,描述长江、黄河的情况,举例说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国民生活的有利影响等。在学习中国交通运输网络时,可以讨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区域发展的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有关中国地理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不论高中或初中可以补充一些值得学习的地理概念、内容与议题,例如,在“地球在宇宙”中可以讲述中国的太空探索,包括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在“区域发展与合作”中,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时,可以引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以创造丰富教学情景。在“灾害和环境问题”方面,可以学习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与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中,也可以引入中国在碳减排、碳中和的角色与贡献。
笔者期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够重视地理教育在爱国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透过地理科认识中国的全貌,强化学生国土安全意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内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培育热爱祖国的情怀。并鼓励学校组织内地地理考察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感悟中国的最新建设和科技发展,以发挥地理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作者系汉华中学校长,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