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风光,美得令人心醉,但在广袤的大西北生活的各个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故事更令人神往。 2021年,港人冯炜光只身自驾游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回来后出版了《21世纪西行漫记》一书。本刊诚邀他撰文介绍一路上的所闻所见所感和此书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示港人眼中真实的祖国大西北。
文|香港 冯炜光
西藏怒江七十二道拐我国大西北,一直是笔者梦系魂牵处。高中时代,因为香港前途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香港名小说家金庸。在去北京前后,金庸去了新疆,那里是金庸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主要场地之一,笔者还记得金庸捧著天山雪莲拍照。恰巧那时,笔者一位小学同学的哥哥去了新疆,拍了大量照片回来。笔者看后对新疆非常神往,再夹杂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情节,幻想能在喀什找到香香公主的遗迹逸事,便萌生了一定要去新疆的念头。
1981年笔者有幸考进香港大学,遇到一位导师,他和同学分享他在1980年大学暑假时,只身以背包客方式在大西北浪游的经历。笔者听后,更希望能仿效。1982年笔者升入大二,终于圆了只身在大西北跑了75天的梦,那次行程包括陜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湖北,再由宜昌坐火车经深圳回香港。毕业后,有机会多次旧地重游,很多时都是在当地租车。随著我国高速公路网逐渐覆盖全国,再加上租车业的发达(甚至有租车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笔者便萌生了到大西北自驾游的念头。
2021年是中共建党百年华诞,我国实现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如火如荼地准备时,美国政府坐不住了,和一些媒体及个别德国学者,杜撰了新疆“种族灭绝”的谎言。上述那位德国学者甚至连新疆也未去过,只是凭所谓“文件”,便大肆抹黑我国。笔者2021年4月1日在北京和一位在新疆长大的前辈聊起,便下决心要再到新疆去看看,略尽绵力,为国家辩诬。
青海“打造”星空酒店“王国”的
回族青年
2021年7月疫情再起,大西北好几个省和自治区都严阵以待。笔者一直打听去大西北的可能。8月初收到青海朋友微信,只要笔者在“信用青海”APP的健康码是绿码,便可以去青海。笔者依样画葫芦,有了绿码,便在8月10日带著“儿子”(笔者对无人机的䁥称)由北京飞西宁,正式展开大西北自驾之旅。
笔者由西宁出发,一直到了茫崖市花土沟镇西北40公里的艾肯泉。这地被誉为“恶魔之眼”。透过无人机,这个酷似眼睛的硫酸泉水喷涌而出,泉眼周围寸草不生,长年琉璜沉淀形成了绝妙的图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由西宁到花土沟镇有1,165公里,导航显示要行车15小时;由于路途遥远,且接近艾肯泉的路况不佳,故较少旅行团会来这里。笔者建议大家不妨在通关后,飞西宁,然后包车或自驾到这里,一定不枉此行。但有一个诀窍,就是由花土沟镇出发去艾肯泉前,不宜吃得太饱,否则颠簸的土路,会令你的胃翻江倒海。
作者用无人机拍摄的青海茫崖花土沟艾肯泉青海花土沟镇其实离新疆若羌县已经很近(350公里,行车约8小时),但笔者不想跨省还车,便经格尔木、玉树等地开回西宁。港人对玉树印象,可能停留在2010年4月的7.1 级地震。这场地震对玉树县破坏极大。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玉树今天不只升格为市,而且重建后的玉树,还十分繁荣。
对青海另一深刻印像是茶卡盐湖旁的天空壹号酒店。那是一个个透明的塑料帐蓬房间,整齐地座落在一望无垠的茶卡盐湖旁边。只要天气好,晚上在房间里可以傍著盐湖卧看星空。更令笔者称奇的是,这个酒店负责人是几位30出头的回族青年,他们凭藉之前的旅游业经验,成功集资去经营这盐湖边酒店。港人可能对内地汉族同胞在一线城市创业故事耳熟能详,其实我国大西北也有不少各族青年朋友在打拼、在追梦。这几位朋友还准备在青海其他景区开分店,扩大其星空酒店“王国”呢。
新疆库尔勒棉花田里的维吾尔族飞手
2021年8月27日,笔者在探清楚新疆的防疫政策后,由西宁飞往乌鲁木齐,开始了在新疆的自驾。在乌市的大巴扎,笔者遇上热心助人的店员再奴热木。和她聊上后,才知道她还是一名大学生,在南京念书,暑假期间回新疆家乡兼职。小热木和笔者加了微信,还在笔者的日后旅程中提供帮助。例如笔者再访南疆喀什香妃墓时,拍下了景区介绍图片发给她,她便告诉笔者这是维吾尔文,和汉文的解说完全一样。小热木的经历有力地告诉我们,在新疆的维吾尔族文化备受保护,她们不单懂汉文,也懂写懂看懂说维吾尔文。其实大家只要拿一张人民币出来,便可以看到有维吾尔文印在右上角。相对美国,口口声声说要为中国维吾尔族发声,但对自家的少数民族如印第安原住民,却极不友善。至少美元上便没有印第安文字﹗
用无人机种棉花田的维吾尔族青年在聊天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也在这片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心地生活著。笔者离开乌市后,去了全国唯一没有交通灯及以八卦布局的县城——特克斯。这里是哈萨克族聚居地,而这个县城的八卦布局则源自1,000多年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恰巧金庸也曾把真人写进小说)。笔者在乾街蹓跶(县城有8条主要街道,皆以八卦卦象为名),并在一家奶茶店吃早餐。店主是一位哈萨克族中年妇女,她头戴哈萨克族头巾,和一众哈萨克族店员开心地工作,还在笔者拍照时比起V字手势。
除了维族和哈族,笔者今次还认识了首位柯尔克孜族朋友。她叫阿丽耶,是在北疆伊宁念幼儿师范的大学生。2021年暑假期间回到南疆喀什郊区帮家人看店。她们家的店是设在往塔什库尔干(塔县)公路旁的驿站。驿站有3家小店,供应零食、水及面条给路过的大车司机和旅客。
去新疆当然要去看棉花田。美国政府2022年初还拿新疆棉花来制裁我国,但这完全是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笔者去了库尔勒看棉花田,发现一家总部在广州的科技公司,在新疆的科技种田市场上大展拳脚。该公司更以“让种田像打游戏一样”为宗旨,让科技种田成为一种乐趣。笔者亲眼目睹一位30岁出头维吾尔族飞手,透过手机把无人机在棉花田上的飞行轨迹设定好,便可以启动。期间这位飞手还用手机打电话,和同事们聊天,完全不用费甚么劳力,遑论“流血”。当然在9月中旬的新疆骄阳下,汗还是会流的,但这也对身体好。
拉萨墨脱卖石锅的门巴族朋友
去完新疆,笔者在2021 年9月20日飞了去成都,目的是去被誉为“此生必驾”的318国道入西藏,一圆笔者自驾入藏(也是平生第7次入藏)的梦。笔者一口气由成都、经川西的理塘(海拔4,000多米,被誉为“天空之城”,也是上过香港无线电视的藏族少年丁真的故乡)、巴塘,过金沙江入藏。经过了近一周的自驾,终于在9月26日到了拉萨。
作者(左)和边吉在她的石锅零售店里合影,背后就是声名远播的墨脱石锅笔者翌日便去了办边防证,目的是去我国最迟通公路的一个县——墨脱县。那是西藏林芝市的一个邻近印度的边境县,在这里聚居的是门巴族。据说全球的门巴族只有5万人,其中1万多住在我国境内。墨脱最有名的是用当地石头造的石锅,据网上资料,墨脱石锅制作原料为皂石,产自雅鲁藏布江两岸悬崖上,颜色为灰白色、灰褐色。墨脱石锅含有人体所需的钠、镁、钾、锌、铁、钙等16种微量元素,在熬煮食物的过程中能促进蛋白质肽链水解为氨基酸,使得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熬煮食物(如石锅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笔者在墨脱认识了门巴族的边吉,她和她爸爸、丈夫及妹妹都是以采墨脱石头、制作石锅为生。她们家在墨脱县城开了一家石锅零售店。除了最好卖的石锅外,她丈夫还会用一双巧手,制作限量版的墨脱石头酒壸等。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黄昏大西北的风光,美得令人心醉,但在广袤的大西北上生活的各个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故事更令人神往。笔者去年自驾2万公里的经历中最大感触是:“当少数民族,还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国好﹗幸福得多﹗机会多得多﹗”
(作者系香港特区政府前新闻统筹专员。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