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在竞选政纲中,用了较大篇幅介绍「如何提升香港竞争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的问题。包括巩固金融中心,提升核心优势;发展创科中心,带动经济转型等六大主轴。在六大主轴之下,又有不同的目标策略。
政纲凸显了稳中求进的主基调;绘就了提升香港竞争力的路线图;突出了「一国两制」不会变,香港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特质不会改,香港发展活力不会减,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可逆的强烈信号;体现了香港始终是兼具自由度和发展活力的经济体,始终是国家连结世界的最佳桥梁,始终是全球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优通道的独特优势。香港前景会更好!
「一国两制」不会变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对于香港来说,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总闸门」。李家超在政纲中提到了落实二十三条的立法工作,这是为国家安全再加一个「安全阀」,为提升香港竞争力提供安全保障。
「一国两制」是香港特有的制度优势,这一优势在香港抗击第五波疫情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首先,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央义不容辞地援港抗疫。在香港疫情海啸式爆发的危急时刻,中央领导明确表示,「香港所需,照单全收」,坚定了香港战胜疫情的信心,消除了悲观气氛,改变了手忙脚乱状态,稳扎稳打,逐步控制住了疫情。其次,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拥有较大自主权和自由度,立足香港实际做出抗疫安排。中央始终强调,特区政府要扛起抗疫的主体责任。正是基于此,特区政府根据内地专家的建议,实施「三减三重一优先」策略,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倾斜到重点人群,抗疫收到了实效。
「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仅表现在非常时期,更表现在平常时日。香港始终是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器」,许多在「一国一制」下无法做、做不好的事情,则可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来做。回归25年来,香港在贸易、金融等多方面与内地深度合作,在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今后,香港仍可利用「一国两制」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香港发展活力不会减
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现象抬头,美西方对中国不断进行打压,特别是俄乌战争造成的连锁反应,使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剧增。在这种大背景下,香港的竞争力会不会被削弱?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李家超在政纲中讲到提升竞争力的几个关键点: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发展香港成为创科中心,打造「北部都会区」,塑造香港成为文化之都。他对这些关键问题的阐述都很有见地,如能在未来五年大步推进,香港则可重塑竞争力。比如,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俄乌战争直接导致「去美元化」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这对于人民币「走出去」是一大机遇。香港金融业拥有良好的国际信誉,特别是背靠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优势,完全有可能打造成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再比如,国际创科中心建设。香港某些领域的科研能力在全球处于「领跑」或「并跑」的位置,打造国际创科中心有一定基础:创科需要资金,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融资能力很强;创科需要人才,香港拥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很强。如果目标清晰、措施得当,完全有可能打造成国际创科中心。又比如,「北部都会区」建设。该都会区建成后与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产生协同效应,可供250万人居住,成为宜居、宜业、有保育、高质素的生活区,纾解香港住房难题,形成「产城共融、和谐发展」的格局。
如果未来这些规划逐步落实,香港的潜能将被极大地释放出来,香港发展活力不会衰减,而会越来越强。
融入国家大局不可逆
香港历来喜欢与新加坡类比,因为两地人口规模、社会制度、发展水平都非常相近。扼守马六甲海峡要冲的独特地理位置,使新加坡具有不少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香港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呢?已故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表示,很羡慕香港紧靠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笑称:「时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调换位置。」这启示港人,香港应利用好这一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巩固传统的「四大中心」之外,又首次加入建设四个新兴中心。李家超在政纲中提到:香港要发挥好「八大中心」角色,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动发掘大湾区的机遇,并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做好国家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李家超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谋划香港未来,表现出特首候选人应有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八大中心」建设是提升香港竞争力的八个抓手,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八个通道。可以预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可逆转,前景更加美好。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曾经畅谈香港未来的「四个期盼」,其中讲到:「我们期盼那时的香港,在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之外,会增添新的桂冠,将成为活力四射、中西合璧、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将成为全世界都为之心驰神往的新的东方明珠。」
回味夏副主席这段话,审视李家超的竞选政纲,香港市民及国际投资者有理由安心、放心,对香港的未来更加应该充满信心!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