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刚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 1996年至2007年期间,他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11年之久,是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先行者,在个人学养及工作中充分实践“融和科技与文化”的信念。他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繁忙工作之余亦在香港电台主持了“张信刚随想曲”的普通话节目,成为不少香港同胞的美好回忆。
文|香港 乐山
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他极具博雅通识和人文艺术修养,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虽然大学校长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仍欣然接受香港电台邀请,于每周六晚上10:00至11:00主持名为“张信刚随想曲”的普通话节目,共播出了36期。张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储备,跨文化的观察,跨学科的思考,融合知识与趣味于一炉,把节目的听众假想为香港的大学生,娓娓道来,一时“吸粉”无数。
“张信刚随想曲”前期是他本人的“独白”,后期则邀请学术文化界名家出任嘉宾,上演“二重奏”。节目内容广涉音乐、历史、科技、教育、文学、建筑、文化交流等诸多话题。 2000年香港一家图书公司出版了《张信刚随想曲》,这本书被用作青年迎接新世纪的人文通识读本。 2001年北京三联书店据此发行名为《大学之修养》。 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了《大学之修养——张信刚人文通识三十六讲》。一时间开卷有益,广为流传。
25年过去了,而今重温“张信刚随想曲”,回味张信刚教授在午夜时分奉献的独白、对白及精选的音乐旋律,依然能让人大开眼界,充满正知正念,彷佛跟随张教授天南地北,万里驰骋,从中体会到其博学风趣、谦逊儒雅之风,以及他对教育、文化传承、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关切期盼。
社会成功在教育
张信刚教授说:“教育:教而育之,或许叫育教,先养活,再教导。”他热切期盼社会各界能了解到,培养人才是唯一出路,也是社会成功的不二法门。
教育要知识、技能及品行并重。张教授回想起自己的小学第一课是:“来来来,上学;去去去,游戏。”“来上学、去游戏”是教育的两个目的,即教导学生知识兼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兼体格。教育要从教导求生的技能、做人的道理开始。遗憾的是现代教育把知识、考试和文凭看得太重。他呼吁香港社会要尽最大努力改善教育事业,提升培养人才的效果。
要正确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社会不能够只用消费和供应的关系来看待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互相尊重、传道授业、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和事业有责任感,对学生品格培养有自觉,学生要十分尊重教师的工作。假如没有责任感,没有对学生的爱心,没有自认是灵魂工程师的态度,没有“百年树人”的胸襟,教师是做不好的,学生也是学不好的。为人师表是光荣的称号,也是艰巨的使命。他希望全社会对教师充分尊重,否则就是对教育的不尊重,对自己的子女不重视,对香港的前途不重视。
教育的成功贵在持之以恒。正所谓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学生的成功,但真正的成功在于坚持,在于努力,而不在于一两次考试取得好成绩。比如,要想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首先就要从提高中学乃至小学的教育质量入手。
“涵养极佳,机智幽默”是城大学生对张信刚教授的赞扬培养“全人”需传承
香港倡导“全人教育”理念,即“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这无疑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追求的最高理想。要达至“全人”这一目标,在张教授看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要让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把现代人所需要掌握的人文、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及资讯科技等都能学到一些,将来在社会上才能做一个具有全面知识、能够有健全判断的现代人。
张教授还认为,在这所有的学科知识领域中,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最为紧要。中国人的文化是最贴心的,他建议在香港发展文化艺术要走“C++”的道路,“C”是代表Chinese Culture,即中国文化。第一个“+”是指我们对于先人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比较选择,摒弃对今天不适用的,保留精华部分;第二个“+”表示我们要博取众家之长,自觉从外国文化中吸收养分。他说“我们应在数码革命之后的万维网时代努力创造一个比发明活字版印刷时的宋朝更加璀璨的新文明,我将这项伟大的工作称之为C++工程”。
学贯中西、温文尔雅的张信刚教授在2001年香港城市大学开学典礼致辞张教授认为香港大学生还应该参与中华文化的振兴。因此,他在节目中增加了不少香港与内地如何交融的话题,特别是对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他不仅是倡导,还为此付诸实践。他任城大校长伊始,就筹划落实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中国文化课题,并筹备成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发展动力靠创科
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科学为了解自然界的本质,技术指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改善人类生活。但能够了解科学原理,不等于能掌握这个技术。张教授认为,现代科技是塑造社会最基本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令人与人之间趋向平等。比如,互联网是科技的产物,反过来,我们在互联网上自由获取知识。张教授尖锐指出,香港社会上有相当多的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人,实际上对科学及科技的内涵与潜力理解不够透彻,常常停留在表面的字眼。
张教授认为,“科教,就是科技与教育,两者互为表里。假如一个社会的教育程度不高,教育不普及,它是不可能做到科技发达的;反过来讲,科技的发达,对教育的要求、对教育的推进也是很有力的。”要发展科技,重在办好大学。张教授说,全世界各地的经济跟当地大学的科研成就与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美好生活需音乐
“张信刚随想曲”以即兴发挥、不受拘束的音乐,让听众在悠游中反思与感悟。节目每次独白或对白间隙,都会插播一段感人的音乐。据粗略统计,36期节目穿插世界名曲约有140次,西乐曲目涵盖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现代音乐,古今中外、各种器乐、名家经典、荟萃一堂。
张教授借助音乐自由地穿越时空。他忽而从20世纪末的香港跳到8世纪的长安,词来自唐朝诗人李白的《清平调》,曲则来自西方,古今中外、天衣无缝的配合;忽而从二胡演奏的《汉宫秋月》遥想秦汉时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忽而从17世纪欧洲的古典音乐家巴赫所作的《钢琴协奏曲》遥想15世纪初叶郑和七下西洋,以此论证15世纪时世界已有不少往来。他认为,文化交流不一定是移植,而往往是有综合、有创新的。比如李叔同谱写的《送别》,曲子是约翰·奥德威(John P.Ordway)所作;《忆儿时》则是从英国民歌改编;中国家喻户晓的《可爱的家庭》(Home,Sweet Home)也是西方的作品。又如钢琴这种乐器引进中国,被中国作曲家“消化”,中国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写出了钢琴曲《牧童短笛》。中西乐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张信刚随想曲”——36次的随想与对谈,即是36次生动、风趣的人文通识讲座。张教授丰富的学识、世界眼光和生活阅历,让他自由出入中西文史,纵横政经社科。学界人士评价张教授“是一位有人文气质和博雅见识的教育领袖”。他还著有散文集5本,反映他对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及人生的关注,还曾出任香港特区文化委员会主席,因此有个“文化校长”的雅称。 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金紫荆星章,以表彰张信刚教授在教育、文化及科技方面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政府驻港机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