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坤尧(香港)
自路环巿区迤逦而入,山径蜿蜒,疏林掩映,有湾广袤,孤悬岛南,倚层峦而开重洋者,黑沙是也。新浴靓妆,每添妩媚之姿;烟波浩瀚,倍贻遐外之想。水光溶泄,潺潺泻于胸间;黟沙平滑,细细踩乎脚下。祥日当空,清风徐至,临流踯躅,意如之何!或泉石寄傲,看童稚戏逐;或凉阴煮乐,偕亲友言欢。远处则青山横卧,鸟啼都带谐趣;眼前则村舍错落,犬吠交加相闻。自非闲逸,偶缘净土;心唯涤荡,更洗尘埃。夫浮沈载适,暑气顿消于永夏;登临称快,鸿爪驰骤于千秋。惟雷雨来袭,易湿衣衫;骄阳逞烈,更欺行旅。澳门狮子会同人尝念及此,因本一贯宗旨,奋乎宏愿,行诸事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故发动会众,备襄美举,并荷国际狮子会三0三区香港诸友会联合赞助,爰建斯亭,俾供词人胜览,游客憩息。则抱月踏歌,固足栖迟之意;刻碑勒字,庶生顾盼之情。区区微意,奚敢言功?窃效前人植树云尔!是为序。丁巳孟夏。
(黄坤尧所作《狮子亭序》碑记)1977年夏天,黑沙狮子亭落成,按照狮子会的惯例,希望能在亭上刻上一篇碑记,以纪事功。当时我撰作碑记之后,来了香港,没有再看。碑记由林近先生(1923-2004) 书写,书法秀逸,芝兰玉润,深具兰亭的神韵。然后很快就刻在黑沙车站了。写本跟底本比较,里面有两三个错字漏字,另外又在狮子会同人名下加上了十几个狮兄赞助人的姓名,读来大致如此。
过去氹仔、路环两个离岛跟澳门半岛分开,隔著茫茫大海,距离亦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由澳门乘船往氹仔,航程半小时;由氹仔往路环,又要半小时。跟现在的交通情况完全不同,刚好位于现在一小时生活圈之内。以前去香港要三个半小时左右,跟现在去北京、新加坡的航程差不多。当时去路环总有远足的感觉,早期岛上好像也没有公共汽车,我们由巿区入竹湾、黑沙,甚至九澳,几乎都是走路,这是一条沙路,偶然只有极少量几部汽车、小货车行走。路环兼有地道的渔村及农村风味,人烟稀少,码头附近有几间住家式小商店,除了土产咸鱼之外,可能也没有甚么商品了。竹湾有一家酒店,很多私人别墅,游泳的人亦多。黑沙有些远,还是一个小村庄,以务农为主,附近小河淌水,缓缓地流出海中。当时海滩木麻黄树林里有治安警察厅福利会的夏令营,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可能并不接待外人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住在竹湾的利玛窦别墅,晚上喜欢走到黑沙看流星,听潮浪,当时完全没有路灯,最好有月色引路,否则就只能摸黑前进了。周围一片死寂,就像荒山野岭一样,大家唱歌壮胆,谈笑风生,很容易就消磨了一个晚上。南中国海的海风扑面吹来,往往还带有咸味、湿气和寒意,更是充满原始气息了。
黑沙远眺全景 黄坤尧摄影
1963年,路氹连贯公路动工。 1968年完工,1969年通车。大概1967年左右,路氹间的填海长堤已经初步完成了,路面狭窄,尘土飞扬,跟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们可以从氹仔走到路环巿区,再坐船回澳门,当然这得花大半天的时间,但也是当年远足时难得的新鲜感觉。 1970年开始修建澳氹大桥,1974年通车。而澳门与两个离岛的交通也就彻底改观了。
澳门巴士原本只有简单的站牌,有上盖的车站并不多见,记忆中好像连几个总站都很简陋。黑沙车站远在郊外,可能还是首创的第一个有上盖的车站。澳门狮子会同人有感于骄阳逞烈,雨横风暴,为了造福巿民,斥资在巴士站旁边建造了这座狮子亭,造型简朴,但却实用,特别夏天的时候,大家等巴士,遮日挡雨,凉风习习,应该也要感念前人植树之功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黑沙经历过1973年、1977年、1985年、1995年四次的考古发掘,翻开不同的地层,先后掘出新石器时代瑰丽的彩陶、黑沙四千年前的古村落遗址、玉石作坊遗址,出土石英水晶饰物及石锛、石磨、石硾、砺石等工具,可见当时的黑沙居民除了以捕鱼为生外,亦已掌握机械转盘穿孔的科技了。黑沙同时也是环珠江口的沙丘遗址,肇建文明。当然,现在的黑沙繁荣热闹,游客众多,有黑沙公园、黑沙海滩休憩区、鹭环海天度假酒店、黑沙青年旅舍、黑沙水上活动中心、龙爪角、黑沙水库郊野公园、法兰度餐厅、高尔夫球场及别墅群等。黑沙车站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折期中,承先启后,而狮子亭自然也承载著七十年代一种原始的感动了。

黄坤尧,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著有《翠微回望》、《一方净土》、《清怀词稿.和苏乐府》、《清怀新稿.维港幽光》、《诗歌之审美与结构》、《香港诗词论稿》、《诗意空间》等。编纂《古文观止精读》、《香港名家近体诗选》(合编)、《香港中小学经典诗文多媒体课程.音频篇》(合著)等。
[香港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陈慧雯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