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近年沦为政治市,它挟在中西争拗中,惨被蹂躏。
这与本港的独特性有关。本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实行一国两制,具有特殊的地位,无一个大陆城市可以取代。
首先,本港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殊接触面,很多东西如科技交流、贸易、金融及一些敏感课题,可在本港不公开地交换意见及互动。盖香港为「自己的地方」,顾及中方的利益;而本地不实行中国的制度,外国会较放心,为联系中外的重要桥梁。
其次,中央政府欲利用香港帮助人民币走出去,让其他国家普遍接受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贸易及投资的媒介。内地为一个半封闭的经济体,资本帐不开放,人民币亦非自由流通,如何令人民币可真正走出去,乃当今中国需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本港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世界近七成人民币支付金额经本港处理。料此角色的重要性将有增无减。
复次,中央政府欲利用香港帮助大陆企业上市及集资,以及熟习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渐跃身为国际企业。香港与其他国家有悠久的经济及金融联系,遍及全球,而且本地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如股票及债券市场),现为世上市值最大的市场之一,每年的集资金额名列前矛,多年来吸引不少大陆企业来港上市,或以此作为进军海外的跳板,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上述皆为香港作为国际联系者的种种优势,中央政府将致力维护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与此相关的是,近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受到中国的全面急速发展影响,感到不安,2018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开始以关税政策打压中国,其后扩展至全面打压,越演越烈。
美国随时可泡制中国,如声称某些中国公司抄袭美方的技术,什至以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为由,实施制裁。如不准内地科企采购美国的芯片及设备等,令生产受阻;不准一些公司在美国从事某些生意,如禁止华为及中移动等在当地从事5G业务。
影响最深远的是,美方不准外资持有列明的中资股,国际性的指数公司及大基金公司需于限期前沽出,股份挨沽。最新发展为,以不符合会计准则为由,逼使一些中概股从华尔街退市。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近年内地与香港两地经济越来越融合,两地股市也越来越挂钩,中资股占港股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如有内地公司被美方制裁,在港上市的相关企业亦会受累,引起港股波动。
由于本港资金自由进出,各路资金皆欢迎来港投资。于是港市沦为超级大户的「提款机」,港股过去一年余的跌幅冠绝全球,惨不忍睹。
不少大资金搭通天地线,早一步知道影响港股升跌的消息,以及个别公司的敏感消息,如某股需不需要从美国退市,中国会否调查某股等,此等春江鸭可早著先机,获取厚利。尤其近年越来越多内地公司以各种形式在美国上市,大势力可早一晚在美市的港股预托证卷市场作部署,令翌日的港市波动,从中渔利。
港股由去年2月的[收市指数]31084点(日中高点为31183点,下同)开始,反复滑落,然后跌落今年3月的18415点(18235点),大跌40.8%(41.5%)。弱势毕呈。
不少股份从去年高价起计,股价蒸发了七八成,近期的低价衹为去年高价的两三成。以两只重磅的科技股为例,阿里巴巴(9988)由2020年9月的309元下挫至2022年3月的71元,大跌77%;腾讯(700)则由2021年2月的775元大跌至2022年3月的297元,大跌62%。大大拖低港股的表现。
应指出,港股急泻将打击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特区政府不应坐视不理,不应衹见股市交收顺利,并无股民「走佬」及赖债的消息充斥市场,便放任不理。
如此安排,大势力享尽优势,但对普通的香港股民及主力投资港股的基金,不甚公平;港人的强积金、公积金普遍亦受拖累。侧闻一些醒目的散户已完全离开港股,跑了去玩美股,试问一个地方的投资者变相被逼不买卖自己市场的股票,是正常的现象吗?
固然,此等现象非内地与香港两地独有,在英、美等其他国家也曾爆出金融市场的违规行为,及监管机构惩罚相关基金或公司的新闻。如在英国,当地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被控于2005至2009年间,曾多次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结果遭监管当局罚款以亿美元计,多名高管引咎辞职。
又如美国,联储局主席鲍威尔曾卷入内幕交易的丑闻风波;有报导指,鲍利用率先知道美国货币政策去向的优势,于2020年10月大手沽出手上的美股套现,以规避其后的大跌市。事件惹来非议。
目前社会上似乎无人留意到事件的严重性,期盼中央及特区政府的监管当局发出严正声明,两地将严查违规行为并雷厉风行执法,令有关人士收歛,以遏歪市。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能源及股市分析家、浸会大学退休教授、专栏作家「张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