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我们和全香港市民都热切期待拨款条例可早日造福市民, 造福香港。我们关注不少在内地工作、营商、读书及生活的港人,不时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求助。现时,特区政府虽已设立五个驻内地办事处,解决在内地港人的求助及查询,又会协助将内地港人的意见及诉求,向内地相关部门反映及跟进。我们民建联、新社联认为,特区政府支援在内地的港人,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特别是随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区政府在鼓励及协助港人北上方面,必须扮演更积极的推动角色,因此,站在最前线的各内地办事处,无论是职务、规模、编制,以至设立的数目,都必须与时俱进、扩大充实。
然而,我们关注到,当局现时仍以驻粤办及驻深圳联络处为主力,支援在大湾区九个市的港资企业及港人,是未有看到大湾区高速发展的专责支援需要。首先,驻粤办除支援大湾区,其实仍有其他重要工作,包括负责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的经贸和其他范畴,亦又要为五个省区遇上困难的香港居民提供实务性的协助,可见驻粤办本身职务繁忙,要紧贴处理大湾区内各市的事务,或会分身不暇。
再者,大湾区范围十分广泛,港人居住在不同城市,所面对的情况,亦不尽相同。现时,逗留、居住或生活在广东省的港人,超过50万,而参考驻粤办接获港人的求助个案,2020年只有500宗,2021年有555宗 。从数字所见,驻粤办一年只接获5百几宗求助,相对于50几万的人口,求助比例实在非常低。我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每跟进的的比较复杂的港人个案都有几十宗。究竟,是在广东的港人真的毋须寻求驻粤办的支援,抑或觉得,太难,远水不能救近火?试想想,住在大湾区西岸的江门,或北部的肇庆的港人,即使遇到求助的需要,很难前往广州驻粤办寻求帮助,尤其是在防疫的情况下,结果,只有遇到非常的大的急事,才会求助驻粤办,遇到一般事务,情愿自行解决。事实上,不少内地港人便因而自费成立团体及商会,向当地港人提供帮助,处理他们的需要及求助。
我们都明白,像我们民建联和新社联地区服务处一样,「总有一间系左近」的概念和做法,在幅员广阔的内地,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非常欢迎财爷和政府在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中表示,会增拨资源资助在内地的港人团体,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与驻内地办事处共同合作,为港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内地港人团体只能作支援性质,向内地港人提供服务的主责,还是应由驻内地办事处担当,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发展范围十分广泛,九市的定位及角色并不一样;有集中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亦有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因此,每个城市提供的发展空间及对人材的要求,都根据该城市的发展定位而不同,同样,拥有不同技能及发展取向的港人或青年,亦会根据个人要求,选择到大湾区不同的地方落脚,所以,必须要有具备政府职能的驻内地办事处,才有资源及能力,提供全面权威的资讯及及时协助。
所以,要真正鼓励及协助港人到大湾区发展,不能只靠一个驻粤办,必须在内地九个城市设立专责办事处,才能更好地掌握该市情况及发展,专职支援该市的港人及港商,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香港的未来,就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全国人大政协及全国团体代表界别的立法会议员,此界别还包括海联会、工商联、侨联、妇联和青联的领袖。我们非常感谢特首、财政司司长、政制内地事务局和民政事务局的局长们和我们这个界别网上面对面进行了真诚的交流。
我们非常希望政府在筹划及推动政策方面,更积极联络该界别,发挥好他们的优势,协助特区政府的相关工作;我们期望政府更重视这些全国港人代表委员的意见,多与其定期沟通,既能更深入了解中央和内地想法,亦可聆听好本地声音,共同保生命、保健康、保经济、保民生,为香港再出发、再腾飞,保持长期繁荣稳定而努力。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新社联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