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 Liu
中大文物馆已于2022年4月22日(星期五)起恢复正常开放,现正展出的展览包括「粤泽四海:晚清至民国广东书画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另有虚拟展览「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预留时间参观。

粤泽四海:晚清至民国广东书画选
去年在中大文物馆展出的「广纳百川:明至清中期广东书画选」展览为庆祝建馆50周年系列活动的头炮活动,今年的「粤泽四海」将延续此展览,阐述在动荡时代中广东精英的收藏、书法及绘画的发展,并呈现他们在广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关活动与贡献。

是次展览展出逾150项书画篆刻及碑帖拓本,透过高剑父提倡的「新国画」、国画研究会、学海堂等书院及其他政界名流的作品,引领观众从艺术中管窥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时代。 绘画方面,藏品有来自居巢、居廉一门及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的「岭南画派」书画精品,以及国画研究会赵浩公、卢振寰、姚礼修、李研山、黄般若等人的作品。书法则囊括广州粤秀书院、学海堂、应元书院、万木草堂等师生及政界名流书迹,如陈澧、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胡汉民、叶恭绰等墨宝。

印章以广雅书院院长梁鼎芬的用印为主,展示黄士陵对邓尔雅等广东印人的影响。碑帖收藏有李文田《华山庙碑》、孔氏岳雪楼《十七帖》及《圣教序》等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宋拓。其他特色展品尚有《盛宣怀档案》中的张荫桓书信及太平天国钱币等,藏品丰富,欢迎公众到场参观。
粤泽四海:晚清至民国广东书画选(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
展期:2022年4月22日至5月18日(展厅I及II);2022年6月3日至8月21日(展厅II)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厅I及II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5时(星期一至三、五、六);下午1时至5时(星期日及公众假期)
*公众假期设有特别开放安排,可按此进入展览网站查阅

除了实体展览,中大文物馆自去年9月也推出了虚拟展览「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商代甲骨卜辞出土于中国河南殷墟,这些甲骨契刻之目的与功能,烛照中华文明之源起,彰露远古时代的重大事件。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系统汉字,也是了解汉字和殷商历史非常重要的史料。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所藏甲骨数量为全港之最,包括由邓尔雅先生家属捐赠联合书院的四十四版,以及李棪先生惠赠文物馆的二十七版。适逢联合书院甲子院庆及文物馆所属之中国文化研究所金禧庆典,联合书院、中大图书馆与文物馆特意筹划「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展览,展出甲骨、文物馆藏甲骨文与金文书法,以及中大图书馆珍藏相关学者的甲骨著作,包括罗振玉、邓尔雅、董作宾、容庚、商承祚、冯康侯、李棪及饶宗颐等名家的书法及研究著述,并出版《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研究图录,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宗焜博士主编,中大文物馆何碧琪博士撰写专文。透过展品及图录,向大众展现香港中文大学与甲骨的学术与艺术渊源及成就。
「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将以虚拟展览的方式与观众见面,按此可进入虚拟展览页面,跟专家学者一起回溯中华文明的悠长故事。

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 (虚拟展览)
展期:2021年9月15日至2022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