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凌晨4点30分,两架无人机盘旋在正加紧施工的香港竹篙湾社区隔离治疗设施上空。“希望之光照亮了黑夜,佑著我们。加油!”该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勇拍下这一幕,在微信朋友圈如是写道。
当天是竹篙湾5期项目昼夜不停施工的第57天,本月即将交付的部分将为疫情下的香港再添超过2,000个床位。待项目全部建设完成,这个占地45万平方米的社区隔离治疗设施将提供14,000个床位。
为了早些实现这个目标,与时间赛跑,是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每天必须做的事。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香江以来,中央高度关注,提供全方位支持,香港各界团结一致,以尽快稳控疫情。作为中央援港8个社区隔离及治疗设施项目的总设计师,张毅倍感压力。
“想要尽快完工,设计是前提,生产是保障,物流畅通是动脉。”张毅告诉记者,一方面,设计团队采用了基于面向装配和制造的产品设计(DfMA)模块化设计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方式破局。同时,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建海龙的组装合成建造(MiC)生产保证了现场和工厂并行。另一方面,公司开发了一套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精准控制,确保“大动脉”不受阻塞。
记者在竹篙湾社区治疗设施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发现,所有项目的生产进度、运输情况、码头情况在电子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张毅边展示边说:“比如我们MiC单元在这套系统里可以看得到生产编号、安装编号,它现在哪个区,预计送到哪个项目,然后节点是什么、目前检验的人是谁、执行的时间是几点,会出现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以后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此外,无人机、人工智能(AI)与虚拟现实(VR)技术,渗透在工地的方方面面,科技手段已成为当下抗疫工作与时间赛跑的重要一环。
正是科技与人力的相互配合下,29天内,6所方舱医院平地而起,供隔离人士使用的房间整体入住率最高达九成,为抗击香港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位于竹篙湾和启德的两所永久性社区隔离治疗设施也将从本月末起陆续交付,为广大市民战胜这场疫情再添底气。
“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眼看著竹篙湾这里从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现在有5,000人同时昼夜开工的壮观场面,非常自豪。”但提起工友们的辛劳,王勇也为之动容,为工友们脸上晒出的一个个口罩印、耳后勒出的一个个血痕而心疼,也被不少人反复主动投入方舱建设的队伍中而感动。
负责工地材料运输的香港建筑工唐金龙就是其中一位,竹篙湾是他两个月内自告奋勇参与的第二个防疫设施项目。 “我经常由早上8点开工做到晚上12点,甚至有时会到凌晨三四点。”唐金龙的安全帽上贴著注有日期的各色贴纸,那是每日上工前做快速抗原测试的标志。在他看来,这与日日都要戴口罩一样,是必须要履行的手续。尽管拉下口罩脸庞的肤色已“黑白分明”,可唐金龙对记者说,已经习惯了。
“希望为社会、为国家出一份力,可以尽快完成任务。”唐金龙站在即将竣工的社区隔离治疗设施前,墙体淡淡的绿、黄、蓝、粉,取自大自然的元素,希望给未来入住的人士一点好心情,一份轻松自然,以及夜夜好眠。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