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沛良
特区政府早前表示将会从4月21日起分三阶段在三个月内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前提是本港疫情没有反弹,并续呈下降趋势。现时疫情态势虽呈下降,但每日确诊人数仍未回到第五波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且伴随着消费劵计划开始实施,各区人流畅旺,笔者担心市面人流增加,会否令疫情持续扩散,特区政府必须要对此做好防疫准备,防疫为先与经济发展两方面亦必须要做出动态平衡。
第五波疫情令香港付出沉重代价,无论是院舍暴疫,超过六成的死者来自安老院舍;还是公院医疗系统崩溃,前线医护人手及资源严重短缺;亦或是防疫抗疫信息发放混乱,令市民质疑特区政府的公信力等。毫无疑问,上述问题证明了现时本港医疗体系在处理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存在严重弊端,亟待解决。
及时总结防疫路线与工作方针才能有备无患地防止及应对未来疫情发展。鉴于第五波疫情下院舍沦为重灾区,特区政府未能有效向院舍提供适切援助,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近日通过遗憾动议,并敦促劳福局辖下的“院舍抗疫能力跨部门工作小组”必须调查及检讨,以便日后改进于院舍的公共医疗卫生对策。早前,林郑月娥在抗疫记者会上亦表示,劳福局成立的检讨工作小组并非全面检视特区政府新冠疫情工作,而相关疫情检讨工作需留下届进行,其本人乐意提供意见。笔者相信即使这波疫情平复后,随着社交措施及入境限制有所放宽,但病毒仍有变种及扩散的可能。所以相关总结检讨工作是宜早不宜迟,才能防微杜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沙士过后香港共出过三份调查报告,包括由英国专家领导的委员会报告,立法会调查报告及医管局报告,三份报告的共同点均提及特区政府应增拨资源以应付未来疫症。翻查三份报告内容,不难发现即使是20年前提及的建议措施,经过特区历届政府后,其中大部分建议仍未得到有效落实。
医管局报告中指出建议长远要在3间医院增设传染病大楼,至今却只建好一幢玛嘉烈医院的传染病中心,当年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的资料显示,另外两幢选址分别位于大埔那打素医院和屯门医院,且公务小组亦批出款项予以支持兴建,但直到2004年7月特区政府宣布因资源有限,暂不决定兴建其他传染病大楼,当年特区政府及医管局是否走数亦无从查询。至于特区政府专家撰写的另一份调查报告提及要贯彻以人口为本的卫生防护工作,同时应考虑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集资,成立一个长期应急基金向市民提供济急援助。然而,在新冠疫情下,特区政府现时每次申请拨款注资防疫抗疫基金均是在本地暴发新一波疫情后,而从基金的动态来看,在第四轮申请拨款到第五波疫情暴发之间,有超过一年的空白期,在这一阶段特区政府又做了哪些防疫准备工作值得反思。
防疫抗疫需要社会各界上下齐心,无分彼此,而尽快检视及总结特区政府新冠疫情工作亦是全民所需,只有做足充分准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才能打好这场长期的防疫抗疫狙击战。未来,笔者会继续在立法会跟进防疫抗疫工作相关事宜,同时也希望特区新一届政府能够对此高度重视,在新的管治团队带领下能够为香港带来管治新气象、新哲学,肩负好防疫工作主体责任。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