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林鸣岗 I 香港旅法艺术家 、香港油画研究会会长
重建自己的家园,树立文化艺术的自信,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建立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指日可待,但是也任重道远!

文化的主权和话语权
中国圣人说过:「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要谨慎,做事情要隐恶扬善。中国人也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拿现代人的解释,硬实力、软实力要相互配合应用。 「文」属于软实力,国家需要。 「武」自然属于硬实力,国家也需要。 「文」排在第一位,「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可见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个国家经济不富裕、政治不清明,文化的软实力就不可能发达,就无法使人民精神生活愉悦和和谐。实际上文化的话语权也是属于国家主权的范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上的管理和规范能力,而是任性自由发挥,也一定会产生许许多多忧患,甚至宝座旁落,江山变色。
「话语权」本身是个外来词,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1970年就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时的演说《话语的秩序》中最初使用了「话语权」一词。这里的「权」即权力(pouvoir)。法语是「pouvoir du discours」。英文是「discourse power」或者「power of discourse」,都有权力的含义。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境界,剔除现实生活一些丑陋东西,追求一种高雅、优美的品质环境是一种审美。审美的意识会洗涤人类灵魂的脏垢,给生命带来许多慰藉和阳光、光明和希望。所以在世界各大美术馆都是展现一些优美、悦目的艺术品。审美成了第一要素,一概拒绝一切审丑的东西。审美自觉和自信,传统文化里面必须要有足够的魅力,也必须不断学习、传承、再创造才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话语体系,构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自主和话语权。
遗憾的是,以上的三点对于曾经被英国殖民管治的香港人来说,似乎困惑重重。香港已经回归25年了,后殖民文化没有清除。一些香港人极端重视商业利益,见钱眼开。各种思潮、窄路相逢,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却是针锋相对,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如何真正找回自己中国人的母体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找到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归宿,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主权、话语权,这对于香港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精神挑战。
全球化的迷思
在全球化的今日,由于交通、通讯、科技和网络等等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讯息交流的日新月异。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精神世界已经变得十分紧张,我们的神经系统很多时候已经感到疲乏。旅游业的发达使我们可以经常去世界各地游荡,但是很多时候都有不知「东西南北」和不晓得「此身在何处」的感叹。物质世界的丰富,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又令人心驰神往。在这样的一种全球化的生活环境之中,一个个体的微小生命,甚至是一群人、一堆人群之中组成的团体也往往会迷失,也往往会有失忆、痛苦、徬徨的熬煎。精神层面出现迷茫的「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感到极其惊奇,又万般无奈。我们浏览一下报纸、书籍、电视台、电台、电脑、手机提供的层出不穷的讯息,我们会深深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在巨大的讯息量面前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眼前的讯息有的极其荒唐、古怪;有的又是振振有词,言之凿凿;有的各执一词,相互矛盾;有的华丽美妙,有的欲盖弥彰⋯⋯这种铺天盖地、烟雾弥漫的现象真的像打仗的战场。我深深体会到一种「话语权」的力量,这个世界似乎充满一种悖论。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代表一种真理的声音,谁也就是一个胜利者。
「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这是近代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名言」。结果戈培尔通过宣传、舆论洗脑的种种手法,为纳粹政权摇旗呐喊,名正言顺地杀害了六百多万犹太人。居然还有很多犹太人自己跑入自己挖好的土坑,心甘情愿地自取灭亡。这是「话语权」的力量。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就有烩灸人口的「指鹿为马」的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著要篡夺皇位。赵高通过这种「指鹿为马」的欺世盗名、颠倒是非的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这也是「话语权」的权力昭示。
这两个事情提醒我们:「话语权」代表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可以杀人的武器。可以将谎言变成真理,可以指鹿为马。善良的民众一旦丧失了话语权, 我们的话语权如果落入魔鬼的手中,我们将会面临乌云蔽日、暗无天日的日子,而且随时会丢失脑袋!
如今的世界,各国都在极力争取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话语权,话语权成了生命线,话语权的争夺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成了主权的象征。夺取话语权往往就是胜利的集结号。随著中国四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了,这是得来不易的历史性转折。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积弱贫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根本没有话语权,都是任人宰割的局面。但是最近与美国的「贸易之战」,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勇敢和自信,有效化解了美国的进攻。随著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人的话语权会深刻影响世界的格局,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和尊重。弱国没有话语权,话语权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得到的,不会从天而降,也不可能得到旁人的恩赐。话语权已经和国家的主权有了血肉关系。
话语权的创造力和双刃剑
被英国殖民管治150多年,香港人的话语权从何谈起?现在香港回归祖国了,香港人正在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更加繁荣昌盛、魅力四射的香港必将出现。 2021年,中央给香港提出一个艰巨的负有使命感的任务,香港需要建立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一个正确和伟大的工程。目前中国人的硬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是,如何发展中国人的软实力?如何用好自己的话语权?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文化大国?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笔者是个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超过50年,旅居巴黎20多年,埋头苦干、含辛茹苦,如今到了古来稀之年,「常怀千岁忧」。我相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也相信「文以载道」,可以富国强兵、可以强健身心。自己是学美术的,也相信「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但原来很多的汉语词汇居然是日本人翻译的舶来品:美术、美学、抽象、艺术、素材;政治、政策、方针、政党、民主、阶级、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语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的结晶创作,语言创作就是一种软实力啊!再看看法国人在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话语权」⋯⋯德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国人的「软实力」、「文明的冲突」⋯⋯
法国在文化艺术方面是令世人刮目相看和引为骄傲的国度。在绘画创作方面,理论队伍的扩大和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影响力普遍整个世界。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后现代、现当代⋯⋯层出不穷、到了花样百出的地步。这种独创性的语言,变成一种软实力,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理论性的建设,不用枪炮子弹,不用拳头和暴力,就悄悄霸占了语言阵地的制高点。语言的魅力变成一种文化的软实力,不知不觉占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甚至彻底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现实生活?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的「霸权主义」,不能否认其挖空心思、殚精竭虑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创造力,提升了自己民族的形象和精神创造力的高度。美国的话语权极大,也无形之中代表了一种软实力,好莱坞的大片、奥斯卡金像奖、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等等甚至成了一种生活型态。话语权自然为他们增添了影响力。
价值观、审美观的困惑和混乱
香港特区政府在很多方面沿袭原来港英政府的一整套管理和统治方法。回归祖国以来,把「五十年不变」,变成「一成不变」,后殖民化的严重弊端终于露出狰狞面目。在这方面完全是严重的失误和后知后觉。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问题重重,特别在2019年的「黑暴」动乱中充当了先锋作用,香港的大学生表现令人失望和震惊。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甚至法律界一些人更是霸占著话语权的高地,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杂志、网络,以及各种各样媒体进行疯狂的挑衅和表演。一时间,话语权旁落他人之手。乌云翻滚、硝烟弥漫,大有天翻地覆,改朝换代之势。这暴露了香港特区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误和迷失,后果无疑是极其严重的。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即时作出高屋建瓴、定海神针的举动,香港一定会黯然失色,变成一个臭港了。香港的确需要第二次回归,这是文化精神上的回归。
我们需要正能量的博物馆
十几年来,笔者在不少文章和作品里提出批评和建议。我对香港西九文化区的种种现象和失误非常关注。现在的西九视觉文化博物馆仍是被一群外国人把持。不懂中文的外国主管可以有购买千万艺术品的权力,可以任意收藏他们心目中的天价艺术品。西格.乌利还在西九设立批评家艺术大奖,进一步扩大个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西九视觉文化博物馆现在展出的大量作品来看,很多是「伪艺术品」,展览开幕以来恶评如潮。可是特区政府高层却一再声明「相信这批专家会有能力」,但是事实上却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令人瞠目结舌。这源于特区政府不闻不问且束手无策。这个艺术的框架模式,是西方模式的移植,甚至过犹不及。
博物馆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面子招牌,是一扇窗口。它的展品将会影响好几代人,也会影响很多国家的观众。它不但是一个政府的文化宣传重地,也是最权威、最有公信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展现的是价值观、审美观、生命观、精神生活的殿堂。各国首都都有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美术馆,展现的都是人见人爱、令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充满智慧结晶的艺术品。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精神素养,带来了永久的美好回忆。成了这个国家引为自豪和骄傲的第一品牌⋯⋯香港西九视觉文化博物馆大而无当,浪费了纳税人的血汗钱。笔者见过无数博物馆,还没有见过一家公立美术馆会有一个牌子写著「儿童不宜参观」的提示牌子。许多展品是想叫我们成为「窥淫癖」和色情的罪犯吗?特区政府不重视,甚至完全看不见文化艺术的内在和永久的生命力,只重视眼前的可视的经济效益,管理权、话语权的失落触目惊心,无法建立文化的高度和精神的价值观。尤其是公众的话语权、媒体更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把控和垄断,造成为政者集体失语,或者无能为力、一筹莫展。很多真相被掩盖、扭曲,荒谬绝伦的事情经常横行和发生。
香港很多机构和平台,特别是香港西九文化艺术区全部照搬西方的模式,不但达不到平视的水平,继续亦步亦趋,结果是邯郸学步、狗尾续貂,实在是贻笑大方,令人不耻。缺乏民族的主旋律和独创性,迷失自己审美价值观、民族文化观、独特性的品牌。到处充斥著滥竽充数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展示只会遭受更多人的讥笑和鄙视。如果你到过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艺术品,似曾相识、处处可见,没有可亲、可视、可敬可佩之处,没有敬畏之感,人人可以唾手可得、信手拈来,实在感到平庸和反智,更是全方位把西方世界当代流行的各派、各形式主义的文化艺术糟粕一概全单照搬。这是不懂母体文化,缺乏文化自信,自卑心理作崇,却又急功近利的土豪行为。绝大多数的作品品味低俗不堪、艺术语言和技巧低劣,属于负能量的精神产品。他们推崇吸眼球的东西,却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昙花一现的过眼云烟的「伪劣商品」。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非但没有警觉而且还不断鼓掌和喝采⋯⋯
成就中国文化话语权是当务之急
香港非常需要一批文化艺术人才,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我们需要接地气,与广大民众心连心,产生心灵共鸣的艺术作品。掌握好话语权,需要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才能「润物细无声」,直达人们的心田。只有高雅、优美的作品才会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提升民族的审美境界,提升国家的影响力。文化艺术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
文化中心的建立需要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人才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大国不是一朝一日建成的。需要培育本土人才,依靠外来的文化艺术人才只能是补充和借鉴。不能喧宾夺主,丢失母体根脉。科学技术可以移植、甚至照搬。因为,它属于技术层面。但是,文化艺术却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属于精神层面,其中复杂性、精妙处又如何鉴别?在英语系统治世界话语权的语境中,在几百年里没有中国人话语权的时空里,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在哪里?文化的自信找到了吗?世界人民了解了吗?所以,以为紧跟旁人屁股、拾人牙慧就是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就是接轨和融入,实在是荒唐和无知。比如:目前全世界艺术界都在流行一种「概念艺术」,被很多人吹嘘为是一种伟大的发现。其实,古今中外,这种艺术形式人类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无处不在。 《圣经》里面就有无数烩灸人口的故事,完全就是一种概念艺术的形式,而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成语字典里的故事成千上万,都是概念艺术的精彩演绎。
香港是个商业城市,香港缺乏美术学院、缺乏文化局、缺乏评论家、缺乏艺术家、缺乏鉴赏家、缺乏思想家、缺乏政治家。殖民地式的奴役思想根深蒂固,非一日可以消除。香港不缺大老板,甚至比比皆是,唯独缺乏文化。即使富可敌国、万贯家财,没有占领人家的精神高地,没有令人信服的软实力,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软实力,仍然不过是一个土豪,不是贵族,不是绅士。
重建香港文化艺术的阵地,弄清楚文化艺术的自信力和话语权,厘清艺术与商业金钱的关系,真正懂得鉴赏艺术品,重建自己的家园,树立文化艺术的自信,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建立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指日可待,但是也任重道远!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3-4月号第59-63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