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博物馆,自规划到落成再到开幕,一路走来,集华彩与关注于一身。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M+亦因此被寄予厚望。 M+有哪些独特展品?身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香港,M+将如何借势?对于艺术和评判的主观性,以及藏品的争议,M+如何看待?就此,本刊记者书面采访了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
文|本刊记者 周马丽

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
记者:首先,请您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M+博物馆?
华安雅:在我看来,M+是亚洲从未出现过的全球视觉文化博物馆。 M+拥有超过8,000件馆藏,按照媒介划分,涵盖绘画、雕塑、数字媒体;按地域划分,来自香港特区、中国、亚洲以及更广范围;从年代划分,覆盖了20到21世纪的视觉文化藏品。其中,约1,500件藏品,正在通过M+正在进行的六个公开展览向公众展出。作为馆长,我必须推荐大家去观看每一件藏品。
我也想强调,M+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加是一个文化机构,我们希望通过M+将香港打造成为文化之都。目前,通过开展学习项目、数字互动、学术座谈会等项目,已有150万人从中获益。
记者:为什么选择“20及21世纪”这段时期?以及,为什么是“视觉文化”藏品,和常规的艺术藏品有什么区别?
华安雅:M+的诞生,要由15年前说起。 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和辖下三个小组,邀请文化和艺术界的精英集思广益,探讨西九文化区的未来发展路向。其中一个小组是“博物馆小组”,负责研究如何打造一座可配合西九文化区发展的博物馆。当时的小组成员提出了“M+”(即Museum Plus)的大胆理念,希望创建一所超越传统的博物馆。
在当代艺术和文化领域,举世闻名的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M+是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目标是发展成一所媲美其他国际顶级博物馆的文化机构。
视觉文化是我们看见的一切,甚至超越所见。它跨越界别,从古代器物到当代艺术品、从城市景观到我们的生活空间、周遭的日常物件,包含绘画、雕塑、水墨、装置、流动影像及数码媒体等不同媒介,展示的作品包括建筑绘图和模型、平面设计标识、工业制成品、唱片封套、海报、电子游戏等。
香港视觉文化在地理和主题上很独特,包括流行文化、通俗物质文化、印刷文化和传媒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墨艺术,这是香港视觉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视觉艺术领域的基石之一,其范围十分国际性和跨地域,契合博物馆的全球视野。
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数码空间、科技的急速进步以至建筑与设计的发展都对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变化反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建构成丰富的视觉文化。因此,作为一所崭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我们希望以香港中西荟萃的特色为基础,抓紧当代视觉文化的脉搏,将这股活力融入我们的展览当中。M+展示的视觉文化,回顾20世纪50年代至今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不同角度的诠释,当中许多珍贵的系列甚少在其他地区的文化机构展示。
世界级博物馆,如纽约MoMA和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等,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搜罗积累馆藏。 M+所希望做到的,不仅是搜罗能反映其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藏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积累一批能从香港的角度观照世界的藏品,让人透过它观看视觉文化在全球的发展。由去年11月开幕至年底,我们已接待了超过37万名访客。我们十分希望M+最终可成为一所高瞻远瞩、灵活多变、具社会触觉的文化机构,集意念、陈设、对话、教育和娱乐于一身。
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 “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M+博物馆被寄予厚望。对此,M+有何思路或计划?
华安雅:我们对此感到十分鼓舞。随著M+去年开幕,加上预计今年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九文化区将具备独特优势,成为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成为推动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西九文化区将全力以赴,积极为此使命作出贡献。
我们深信,M+将是推动中国内地、亚洲及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机构,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奠下稳固基础。 M+将开拓香港文化艺术界或其他文化机构过去较少涉猎的领域。例如我们与香港艺术发展局合作,自2013年起多次支持本地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树立香港的国际文化艺术之都形象,为香港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国际级展示机会。
M+不论在馆藏方面,抑或博物馆团队,都是中西合璧。 M+藏品系列约有8,000件作品,23%来自香港艺术家。我们非常重视中华元素的视觉文化和艺术,例如在地下大堂最当眼的混凝土柱上,就展出了M+委约著名书法家董阳孜创作的水墨作品。M+非常重视与国家文化机构的交流,例如我们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非常紧密合作。 M+团队来自多元化背景,除了有不少香港本地和海外的同事,更有不少来自内地,如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皮力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常务副主任。这些都反映M+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将香港文化景观带入国际
记者:2020年,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仅次于纽约。同时,香港拥有久负盛名的巴塞尔艺术展。您认为,这是否说明香港在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华安雅:香港现时为全球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之一,与纽约及伦敦齐名,这是建立在强大的文化和商业基础上的。香港作为一个中西交荟的文化枢纽,既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又是高度国际化的都市,对文化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都很高,拥有发展为世界最顶尖艺术品交流和拍卖中心的潜力。
香港历来是中国艺术品和古董的贸易中心,其独特历史和地缘位置吸引著西方艺术品和中国买家。如今,拍卖的作品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山水画和玉器以至西方油画和珠宝都有,国际拍卖行、艺博会,如世界顶级的巴塞尔艺术展和国际一线画廊纷纷进驻,巩固了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坚实地位,不仅提升香港的全球地位,也对本地的文化艺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多年来一直与巴塞尔艺术展,以及与香港其他艺术机构紧密合作。 M+在过往多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在公共空间设置展区,向访客介绍关于M+藏品、大楼和各项活动的资讯。在2022年度的香港展会,我们正与巴塞尔艺术展商讨,共同委约在M+幕墙上的流动影像作品。 M+使命的重要一环是将香港视觉文化与全球视觉文化联系起来,将香港的文化景观带入国际。 M+将改变香港的文化景观,展出卓越独特的视觉文化藏品,同时确保我们的未来发展及视角是国际化的。
21世纪的博物馆
不再是传统展示作品的普通美术馆
记者:您在澳大利亚多地的博物馆有丰富的策展经验。您认为香港发展一个如此大型的博物馆,除了刚刚提到的优势之外,同时还面临哪些挑战?
华安雅:我在斯里兰卡出生,14岁和家人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大学修读艺术史,之后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发展我的事业。20世纪90年代,我回到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昆士兰艺术博物馆,负责开拓当代亚太馆藏。从那时起,我便经常到亚洲不同地方,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东南亚、印度,当然还有香港特区,物色艺术作品。因此我对亚洲的历史、文化、艺术都有很深的认识,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2002年至2012年,我牵头布里斯本的“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该展览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将亚洲艺术带到澳大利亚。2016年加入香港M+前,我已与当代中国艺术家如张晓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合作,展示他们的作品。
要在香港建立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以香港和亚洲的视角讲故事,从内容上看并不困难。亚洲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电影、艺术、设计、建筑等都有其深厚而独特的历史。然而,在地球的这一端,亚洲的博物馆文化不及西方成熟。
我们经常说,21世纪的博物馆不再是传统展示作品的普通美术馆,而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文化机构,旨在启发、取悦、教育和引导巿民探索多元和培育创意。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M+的“+”的意义——希望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透过文化基础建设陶冶公共生活,滋养思想,鼓励创新。
因此,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建构博物馆文化,这是更高层次、更伟大的目标。要达致这个目标,把M+建设成世界级博物馆,需要国际视野及坚定不渝的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期望M+不只是一座概念一新的建筑物,而且是推动中国内地、亚洲及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机构。我亦希望这座博物馆对香港的文化发展有所建树,培养社会大众欣赏艺术,在未来数十年厚植本地创意领域的软实力,确立这所世界级博物馆的独特模式,将之经营为公众引以为傲的文化地标,不负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支持。
记者:M+备受关注,因而在各方面都难免受到很多讨论、甚至争议。有评论说,希克的藏品是“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之一”;也有评论认为,M+的希克藏品全部采用同一个人的藏品有失偏颇,不符合权威博物馆形象;甚至有更犀利的评论对藏品的艺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华安雅:M+是一间世界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与其他国际博物馆一样,M+的收藏策略及策展方针均以研究为基础及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原则。与香港其他机构一样,M+定会遵守香港法律,并会秉持最高的专业及艺术操守。
现时M+藏品系列有接近8,000件作品,包括M+希克藏品的1,510件作品。乌利·希克博士1979年开始在中国工作和从商,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瑞士驻华大使,一直热衷于收藏中国的当代艺术品。 M+希克藏品收藏了320位艺术家的作品,作者不乏当今中国艺坛当红的艺术家,例如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蔡国强、曹斐等。M+希克藏品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同时亦是M+藏品系列的重要基石,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艺术自1972至2012年这40年的发展。
然而,M+的中国当代艺术绝不限于M+希克藏品,M+会继续按既定的“收藏政策”,搜罗具出色创意、美学素质、丰富历史与纪录方面的重要性的作品,丰富馆藏。
我们明白,不同人看艺术作品,有不同观点、演绎和看法,甚至批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作为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我们一定会以谦逊和开放的态度,聆听所有对M+的意见或批评。公众以艺术为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欣赏艺术作品,亦有助保持良好的文化创作氛围,对香港在国家支持下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更为有利。
记者:您印象最深刻的馆藏作品是哪一件?
华安雅:我认为M+的太多藏品都非常出色。我必须一视同仁地向大家推荐每一件作品。如果必须选出一件的话,我会选择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亚洲土地》。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由非常大量由中国广东村民制作的泥人构成,反映中国地广人多。这个作品共有20万个泥人,是艺术家于2003年邀请300多位广州市象山村村民制作的,现在M+展出的是其中8万个。这是葛姆雷从1989年开始创作的《土地》系列作品其中之一,也是目前该系列中规模最大和最具野心之作。《亚洲土地》曾在广州、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展览,M+很荣幸成为这一作品的最终归属。这也显示了M+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