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工程是通过建设大数据、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算力枢纽网络体系,将东部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大数据处理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便利的地区,从而优化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人们习惯性地将“东数西算”工程与“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国家战略性大型工程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文|北京 李广乾

优化国家数据中心建设
总体布局的具体举措
今年1月和2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先后联合印发通知,分别覆函相关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第一批)和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第二批)等8地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并规划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韶关集群、贵安集群、重庆集群、天府集群、庆阳集群、中卫集群和林格尔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与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规划建设,标志著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代大数据,与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代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广度;“算”指的是算力,即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代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 “东数西算”工程是通过建设大数据、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算力枢纽网络体系,将东部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大数据处理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便利的地区,从而优化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早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就提出了“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的要求。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这也是在中央和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概念。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于2020年12月制定了《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由“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等五大体系构成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方案。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因此,为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四部门又于2021年5月制定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同时,该方案首次提出“东数西算”工程,即:国家枢纽节点之间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
因此,“东数西算”工程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不断推进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产物,是优化国家数据中心建设总体布局的具体举措,也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凝练与总结。

将加快中国数字经济绿色高效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构成“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底座,也将加快中国数字经济实现绿色高效发展。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将“东数西算”工程与“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国家战略性大型工程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东数西算”工程将筑牢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底座。中国已经成为数据资源大国。长期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信息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其结果就是,数据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4月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将数据作为五大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之一并参与收入分配。根据IDC的统计,近年来,中国数据资源数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比全球快3%;2018年,中国数据资源占全球的23.4%,即7.6ZB;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8.6ZB,占全球数据资源的27.8%,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资源国。
作为新兴的重要经济部门,数据经济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其发展条件和支撑工具。网络、数据中心特别是承载云计算服务的新型数据中心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就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之一的信息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未能满足发展需要,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或地方政府都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这些建设项目大多位于信息化和数据经济相对发达、但资源和能源条件相对不足的东部、南部地区;由于一个数据中心从建成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能耗成本要占到1/3至1/2,因此在东部、南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不仅能耗高,而且成本也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我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快速发展。
“东数西算”工程特别强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将给全社会投资和宏观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由国际数据公司IDC、浪潮信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国家数字经济和GDP就将分别提高3.5%和1.8%。因此,“东数西算”工程也能与“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传统基建工程一样,不仅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也开始成为国民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方向。所以,“东数西算”工程一经推出便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东数西算”工程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中国经济发展面貌。简单来看,“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存—算”一体的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前期,主要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包括大数据中心园区建设及其厂房、机柜、空调等硬件设施建设;后期则包括存储系统、服务器、部署其中的云技术服务、人工智能服务以及建成之后的运维服务及配套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从产业发展和经济作用影响来看,这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 “东数西算”工程将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通道。对于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来说,前期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将首先给其带来直接的经济发展成果,而后期的大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与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发展,将给这些地区带来持续的人才、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力。这些都为推进西部地区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在这方面,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就具有典型参考意义。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贵州实现了多个第一:2014年率先启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探索地方大数据立法……在这些举措的激励、引导下,国内像华为、腾讯等大型IT和互联网企业、以及全球众多跨国企业如微软、IBM等,也都在贵州建立数据中心建设运营项目。
大数据产业发展给贵州这个比较偏僻的西部省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0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5%,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这也使得贵州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明星省份,2019年其GDP增速为8.3%,排名全国第一。
贵州的典型实践给“东数西算”工程的其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示范作用。实际上,其中的内蒙古、甘肃、宁夏三个地区,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比贵州的初始发展条件还要优越,因为这三个地区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和电力资源。因此,这些地区将因“东数西算”工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东数西算”工程能够很好地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其次是推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优化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环境。 “东数西算”工程将产生巨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市场空间。根据有关智库的统计,“东数西算”工程每年将产生千亿级的投资规模。这首先将直接推进我国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的自主创新发展,在面对美国技术遏制的环境下,这种激励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我国芯片设计、制造与封装测试全产业链走向成熟,并促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数据流通模型等软硬件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从而不断优化我国信创产业发展环境。其次是促进我国智能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基于5G环境的新业态发展。借助“东数西算”工程+边缘计算,智能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有望成为5G环境的爆款应用,从而克服一段时期以来5G发展不温不火的局面。
“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促进国家“双碳”战略。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历来是耗能大户。 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1,608亿度,超过三峡工程加葛洲坝的总发电量,也超过整个上海市全年用电量;2020年则已超过2,000亿度,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7%以上;预计2030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3.7%。高能耗不仅带来了高成本,还带来了高碳排。2018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已与航空业相当;当前我国数据中心总碳排放量则已接近一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100万辆汽车的排放。为此,《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数据中心绿色化提出要求,“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以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当前,控制能耗水平、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东数西算”工程要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据中心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在四部门给8个地方的函覆中,也专门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第一批而言,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值)控制在1.25以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就第二批而言,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值)控制在1.2以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据中心(IDC)基础设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2019年我国企业数据中心能源使用率(PUE值)在1.5以下的企业数据中心只有12.9%,在1.5-2.0的企业占85.1%。因此,“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大幅提升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将大大减少国家碳排放水平。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4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