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公报》发表50年以来,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成为塑造21世纪世界格局的核心因素。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先后以电话和视频通话形式进行了四次会晤,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等进行了战略性沟通和深入交流,体现了双方对中美关系该如何发展并造福于世界这一世纪之“问”的高度重视和对世纪之“答”的深刻思考。笔者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基本判断是,中美两国不会走向“新冷战”。在有效管控双方分歧的前提下,中美两国可以通过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为实现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
文|天津 李强

5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以非凡气魄与远见卓识发表了《上海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也开启了当代国际关系新的篇章。50年来,《上海公报》确定的原则及精神不仅为中美关系及各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全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后,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成为塑造21世纪世界格局的核心因素。与50年前相比,中美关系面临的国际背景更加复杂,也更加严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气候变化严峻、俄乌冲突持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而且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对处于这样严峻的历史关口的中美两国而言,中美关系该如何发展并造福于世界,不应该只是世纪之“问”,还必须有世纪之“答”。
2021年2月11日和9月10日,2021年11月16日和2022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分别以电话和视频通话形式,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等进行了战略性沟通和深入交流,体现了双方对世纪之“问”的高度重视和对世纪之“答”的深刻思考。从安克雷奇,到天津、苏黎世,再到罗马,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落实两国元首通话和会晤精神,尽管有激烈交锋,但避免中美走向严重冲突、努力寻求推动中美关系回归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依然是双方达成的高度共识。近期以来,中美双方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的活动,表明以《上海公报》精神引领中美关系正常发展既符合两国利益,也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作出基本判断:中美两国不会走向“新冷战”。在有效管控双方分歧的前提下,中美两国可以通过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为实现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
中美两国元首都明确表示反对“新冷战”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不仅应该引领双边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而且应该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任何全球性问题的议程设置与妥善解决都离不开中美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也离不开中美合作。在两次“云会晤”中,中美两国元首都明确表示反对“新冷战”,要把舵定向,在风浪中引领中美两艘巨轮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碰撞。
“新冷战”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50年历史表明,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深入合作都为各自发展带来了巨大实惠,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中美两国的政治共识。遗憾的是,面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增强的客观事实,美国上届政府重燃冷战思维,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固守“零和博弈”,炮制“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逻辑陷阱,单方面发起“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等,企图阻遏中国发展。更有甚者,美国政府的少数人在涉台、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罔顾事实,在国际上黑化中国形象,导致中美两国此前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而累积的战略互信恶化成严重的战略互疑。面对中美关系当前的巨大困难,拜登总统在两次“云会晤”中均明确表示,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新冷战”会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沉重灾难。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已成为全人类的梦魇。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治理进程不断深化,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不断取得进展,和平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人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新冷战”,就意味着以意识形态划线,以政治敌视、军事对峙、经济割裂为核心特征的全面对抗将重新降临,现有国际体系将面临巨大冲击。这样的结果不仅违背世界各国的政治意愿,更可能会葬送之前全球化来之不易的成果。对于“新冷战”的严重后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警告,“世界将会滑向一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严重的灾难,因为现在的技术比当时的技术更难以控制。”

中美须积极管控分歧避免战略互疑和误判
在今年3月18日“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过去和现在都有分歧,将来还会有分歧。关键是管控好分歧。一个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拜登总统则表示,美方愿同中方坦诚对话,加强合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有效管控好竞争和分歧,推动美中关系稳定发展。
中美之间存在分歧是无需回避的客观事实。由于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存在明显差异,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这并不影响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基本共识。正如1972年《上海公报》所展示的,中美既明确保留了双方的不同意见,更突出了秉持“求同存异”精神所达成的重要共识,从而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尽管中美在多方面存在分歧,但依然可以实现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体制与发展道路,这是国家主权内涵的根本体现。世界不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只要适合本国国情,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应该被看作是合理选择。世界恰恰因为多样化而精彩纷呈,所以才需要文明交流互鉴,才需要“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主义全球治理观。任何国家都无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更不能对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指手画脚和横加干涉。中美关系的历史表明,正是因为两国能正视彼此差异并积极寻求对话合作,才能不断推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太平洋足够大,地球也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各自的发展,这才应该是中美两国的共处之道。
中美两国必须有效管控彼此之间的分歧。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美国政府开始担心中国挑战其主导的所谓“西方自由秩序”,于是在中国内政包括涉台、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制造麻烦,甚至有一些人公开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在国际上拉拢一些国家抵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甚至将其与“马歇尔计划”和“门罗主义”相提并论。对此,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相互关系,无权对他国内政问题进行阻挠干涉。同时,中国政府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美两国应该有足够宽广的胸襟和足够沉著的战略定力,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管控好分歧,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避免产生战略互疑甚至是战略误判。以当前的俄乌冲突为例,中国坚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作出判断,坚持通过对话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而美国一边制裁俄罗斯,一边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这种“拉偏架”的做法不仅火上浇油,无益于解决问题,而且最终只能让老百姓受罪,甚至会导致全球经贸、金融、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陷入严重危机。因此,中美应该在有分歧争议的重大问题上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积极管控分歧并寻求合作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加重战略互疑和产生战略误判。

中美之间能找到更多的利益交汇点
存在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得以产生的必要前提。中美关系50年历程表明,正是共同利益的驱动才使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断向前发展。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不仅能弱化中美之间分歧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强化中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从而使中美关系走上正确轨道。
中美之间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同为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基于这一共识,中美两国在现有国际秩序的大框架下,就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利益交汇点,以共同利益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应对任何对其构成威胁的全球热点问题都构成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这一点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没有中美两国的携手推动,人类就无法达成历史上第一份全球减排协议——《巴黎协定》。在2021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当气候谈判陷入僵局时,《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的发布,既彰显了中美两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正因为广泛的共同利益存在,中美之间摒弃“零和博弈”思维而努力实现双赢才得以成为可能。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的共同利益从最初的安全领域逐渐拓展到多个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高度交融的程度。
中美应在国际合作中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和团结合作。从抗击新冠肺炎到应对气候变化,再到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单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凝聚全人类共识,汇聚国际社会合力,才是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根本路径。当前全球治理深陷“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困境,只有大国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才能推动全球治理进程继续前行。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中美两国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以合作共赢的双边关系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50年前《上海公报》承诺,“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50年后,中美两国应该拥有更多智慧和更强信心引领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而作出努力。
结语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美关系风风雨雨50年,既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分。基辛格曾感叹,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去了。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所以中美关系完全没有必要回到过去。现在中美两国需要做的,就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现实中扩大共识,在未来里强化合作,以《上海公报》精神重塑中美关系并引领其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2年4月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