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从2月24日爆发以来,俄乌两军逐渐陷入胶著状态,导致双方难以在谈判桌前达成停战协议。在笔者看来,俄乌冲突打破了冷战格局和雅尔塔体系,代表著既非冷战亦非热战的“温战”阶段。这是一次奇怪的混合战争,五分军事,五分政治。对于超出常理的战争过程、战争走向,总结起来就是:宏观判断看国际政治,微观分析看军事动向。乌克兰危机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乌克兰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和平而尽力,今后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文|北京 洪源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俄乌冲突中
扮演“后台老板”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需要这场战争。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几乎失去了发钞限制,进入了金融霸权帝国主义时代。国际资本的疯狂扩张,代表了金融寡头的利益。金融寡头又与军工寡头相勾结,利用互联网散播谣言、操纵舆论,在全球范围收割“韭菜”。在美联储加息以后,美国需要一场战争,将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资金赶向美国,借此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滥发货币引发的一系列负作用。欧洲则紧紧追随美国,参与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俄乌冲突、对俄制裁等全过程,可到头来发觉自己伤痕累累。
笔者看来,金融霸权帝国主义引发和主导的俄乌冲突,体现了北约东扩就是垄断金融资本的扩张。乌克兰危机的“后台老板”是美国,俄罗斯实际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作战,在和整个西方世界对抗。美国主导了长达31年的北约五次东扩,以波兰为“样板”向东欧各国描绘了未来图景,并成功将其纳入麾下,北约成员国由最初12个扩张到现在30个,将自身防线抵近俄罗斯边境。在第三轮北约东扩中,乌克兰被列为“北约候选国”。虽然因为2008年爆发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内乱,致使该计划搁浅,但可以看到俄罗斯对安全红线不断被压制后退的担心,导致俄罗斯强势对抗北约东扩,2014年克里米亚火速公投并入俄罗斯以及支持两个乌东地区独立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次危机让大家认清了美国对世界力量和资源的调动能力。比如,美国操纵美式核心价值观获得话语权优势。美国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北约等区域性组织,对俄罗斯在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制裁、军事上围堵。比如,美国藉助自身的互联网优势,使其成为美国行使霸权的重要武器,以达到按照美国的逻辑来塑造世界秩序,并通过不同手段加强对这种秩序控制的目的。美国最高领导人曾向全球宣布2022年2月16日凌晨3点俄罗斯将对乌克兰开展入侵行动,虽然此事最终让人觉得是一幕闹剧,但可以看作是美国打“舆论战”的经典尝试——在全球信息平台上提供各类碎片化信息,然后利用“距离差”“时间差”“信息差”,成功构建了乌东局势极速升级的主观认知。这种主观认知在全球资本市场,尤其是西欧和乌克兰的资本市场,确实产生了恐慌情绪,影响了资本流动,乃至达到影响欧洲领导人决策意志的效果。这些让人们看到,全球网络空间已经真实地成为霸权国家实施进攻的数字化战场。
俄乌冲突的爆发是俄罗斯对北约的
绝地反击
空间和距离产生安全感。俄罗斯近乎疯狂地追求战略缓冲带,是由其平原地理情况所决定的。在历史上,沙俄帝国历经了400年的领土扩张。彼得一世时代,在东方占有了堪察加半岛;在南方一度控制亚速港,基本上打开了通往黑海之路;在北方长期与瑞典交战,最终胜利夺取了出海口,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彼得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正是有前人打下的江山,叶卡特琳娜才可能再次大展拳脚:两次发动对土耳其战争,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打通了黑海出口;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又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沙俄在370年间发动的战争半数为了争夺出海口,前苏联则继承了沙俄的扩张传统。
对于俄乌爆发冲突,凡事都有因果。经过五次东扩,北约就在俄罗斯家门口,第六次又要把乌克兰这样的传统缓冲地带划走,意味著在乌克兰部署的导弹只需要3-5分钟就能对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实施毁灭性打击,这无疑极大威胁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大国,俄罗斯要求得到相应的尊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波助澜,加剧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美国从停止与俄罗斯对话机制,再到予以经济制裁,一步步要让俄罗斯彻底深陷在濒临分裂的泥沼中。美国把一个张力十足的民族和国家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势必引起它的反弹,俄乌冲突就是俄罗斯的绝地反击。 2008年俄坦克越过高加索山、2022年俄坦克越过俄乌边境,都是俄罗斯对冷战后美国为主导的体制框架的突破。
1969年毛泽东指出:“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原因就是美国由于霸权主义拖累导致在欧洲的包袱太重,在冷战后格局中,美国依然没有把冷战遗产——北约清零,反而北约五次大举东扩,说明美国不能放弃欧洲,这也就证明了美国重返亚太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实力和战斗能力也在衰落当中,不说打两个半战争、两个战争,即便半个陆上战争,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没有打赢。曾几何时的军事帝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僵息阶段,它又如何丢下在欧洲的利益回到印太战略轨道上来?
俄乌冲突短期内难以结束
行动上美欲将其长期化
俄乌冲突属于地理通道战争。从东欧到中亚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乌克兰等通道国家又称走廊国家,获得这样的战略地理位置是控制欧洲的开始。实际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国已经参战,因为无论是太空、空中、地面侦察信息系统,还是指挥、数据链、物资、训练,美国早已深深卷入其中。
站在西方角度讲,这一场战争对美国金融、军工巨头是有好处的。笔者认为,他们虽然在道义上呼吁马上结束战争,但是在行动上打算将其长期化。目前来看,北约不会答应乌克兰总统设立禁飞区的请求,武器支援也会控制在适度规模,美国目前也不会公开大规模出兵。但美国不会让乌克兰冲突这么快就结束,会让作战飞机、防空导弹、C4ISR数字化指挥侦察系统不断到位。他们要利用这次危机尽可能长期消耗俄罗斯、套牢俄罗斯,他们设想就像在阿富汗战场一样,而目前仅仅是较量的开始,占有绝对力量优势的他们随时会根据局势变化加码或减码。
那么,谁才是俄乌冲突后真正的赢家?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与北约在东扩问题上较量了31年。从俄罗斯来看,俄是陆权大国,打的是平原陆战,又在边境作战,后勤线短而经济,拥有胜算;对乌不是征服异族,二者没有你死我活的根本冲突。从欧洲历史上看,自西向东的攻击行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例如1812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1918年14个协约国联军干涉苏维埃政权、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自1991年开始的多轮北约东扩,实质上是欧洲向莫斯科进军的历史重现。现在面对西方集团,俄罗斯还没有使出最后两招:全民动员反击和核武器——这无疑是北约所忌惮的。从战争与和平观点看,交战双方要在战争中调整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地位,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经过战争胜利亦或失败谈判再进入到和平政治的博弈中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不断变换。
中国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
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
目前,俄乌冲突依然处于胶著状态。中国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有关事态再次表明,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这一步,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时表示,我们向来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大的原则是中方处理乌克兰危机的立足点。
那么,最终如何找到解决办法?习近平主席引用了中国两句老话,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是当事方要展现政治意愿,著眼当下,面向未来,找到妥善解决办法,其他方面可以也应当为此创造条件。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乌克兰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和平而尽力,今后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军控中心研究员、秘书长)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乌克兰危机从2月24日爆发以来,俄乌两军逐渐陷入胶著状态,导致双方难以在谈判桌前达成停战协议。在笔者看来,俄乌冲突打破了冷战格局和雅尔塔体系,代表著既非冷战亦非热战的“温战”阶段。这是一次奇怪的混合战争,五分军事,五分政治。对于超出常理的战争过程、战争走向,总结起来就是:宏观判断看国际政治,微观分析看军事动向。乌克兰危机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乌克兰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和平而尽力,今后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文|北京 洪源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俄乌冲突中
扮演“后台老板”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需要这场战争。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几乎失去了发钞限制,进入了金融霸权帝国主义时代。国际资本的疯狂扩张,代表了金融寡头的利益。金融寡头又与军工寡头相勾结,利用互联网散播谣言、操纵舆论,在全球范围收割“韭菜”。在美联储加息以后,美国需要一场战争,将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资金赶向美国,借此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滥发货币引发的一系列负作用。欧洲则紧紧追随美国,参与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俄乌冲突、对俄制裁等全过程,可到头来发觉自己伤痕累累。
笔者看来,金融霸权帝国主义引发和主导的俄乌冲突,体现了北约东扩就是垄断金融资本的扩张。乌克兰危机的“后台老板”是美国,俄罗斯实际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作战,在和整个西方世界对抗。美国主导了长达31年的北约五次东扩,以波兰为“样板”向东欧各国描绘了未来图景,并成功将其纳入麾下,北约成员国由最初12个扩张到现在30个,将自身防线抵近俄罗斯边境。在第三轮北约东扩中,乌克兰被列为“北约候选国”。虽然因为2008年爆发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内乱,致使该计划搁浅,但可以看到俄罗斯对安全红线不断被压制后退的担心,导致俄罗斯强势对抗北约东扩,2014年克里米亚火速公投并入俄罗斯以及支持两个乌东地区独立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次危机让大家认清了美国对世界力量和资源的调动能力。比如,美国操纵美式核心价值观获得话语权优势。美国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北约等区域性组织,对俄罗斯在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制裁、军事上围堵。比如,美国藉助自身的互联网优势,使其成为美国行使霸权的重要武器,以达到按照美国的逻辑来塑造世界秩序,并通过不同手段加强对这种秩序控制的目的。美国最高领导人曾向全球宣布2022年2月16日凌晨3点俄罗斯将对乌克兰开展入侵行动,虽然此事最终让人觉得是一幕闹剧,但可以看作是美国打“舆论战”的经典尝试——在全球信息平台上提供各类碎片化信息,然后利用“距离差”“时间差”“信息差”,成功构建了乌东局势极速升级的主观认知。这种主观认知在全球资本市场,尤其是西欧和乌克兰的资本市场,确实产生了恐慌情绪,影响了资本流动,乃至达到影响欧洲领导人决策意志的效果。这些让人们看到,全球网络空间已经真实地成为霸权国家实施进攻的数字化战场。
俄乌冲突的爆发是俄罗斯对北约的
绝地反击
空间和距离产生安全感。俄罗斯近乎疯狂地追求战略缓冲带,是由其平原地理情况所决定的。在历史上,沙俄帝国历经了400年的领土扩张。彼得一世时代,在东方占有了堪察加半岛;在南方一度控制亚速港,基本上打开了通往黑海之路;在北方长期与瑞典交战,最终胜利夺取了出海口,获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彼得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正是有前人打下的江山,叶卡特琳娜才可能再次大展拳脚:两次发动对土耳其战争,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打通了黑海出口;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又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沙俄在370年间发动的战争半数为了争夺出海口,前苏联则继承了沙俄的扩张传统。
对于俄乌爆发冲突,凡事都有因果。经过五次东扩,北约就在俄罗斯家门口,第六次又要把乌克兰这样的传统缓冲地带划走,意味著在乌克兰部署的导弹只需要3-5分钟就能对俄罗斯的心脏地带实施毁灭性打击,这无疑极大威胁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大国,俄罗斯要求得到相应的尊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波助澜,加剧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美国从停止与俄罗斯对话机制,再到予以经济制裁,一步步要让俄罗斯彻底深陷在濒临分裂的泥沼中。美国把一个张力十足的民族和国家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势必引起它的反弹,俄乌冲突就是俄罗斯的绝地反击。 2008年俄坦克越过高加索山、2022年俄坦克越过俄乌边境,都是俄罗斯对冷战后美国为主导的体制框架的突破。
1969年毛泽东指出:“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原因就是美国由于霸权主义拖累导致在欧洲的包袱太重,在冷战后格局中,美国依然没有把冷战遗产——北约清零,反而北约五次大举东扩,说明美国不能放弃欧洲,这也就证明了美国重返亚太势必成为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实力和战斗能力也在衰落当中,不说打两个半战争、两个战争,即便半个陆上战争,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也没有打赢。曾几何时的军事帝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僵息阶段,它又如何丢下在欧洲的利益回到印太战略轨道上来?
俄乌冲突短期内难以结束
行动上美欲将其长期化
俄乌冲突属于地理通道战争。从东欧到中亚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乌克兰等通道国家又称走廊国家,获得这样的战略地理位置是控制欧洲的开始。实际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国已经参战,因为无论是太空、空中、地面侦察信息系统,还是指挥、数据链、物资、训练,美国早已深深卷入其中。
站在西方角度讲,这一场战争对美国金融、军工巨头是有好处的。笔者认为,他们虽然在道义上呼吁马上结束战争,但是在行动上打算将其长期化。目前来看,北约不会答应乌克兰总统设立禁飞区的请求,武器支援也会控制在适度规模,美国目前也不会公开大规模出兵。但美国不会让乌克兰冲突这么快就结束,会让作战飞机、防空导弹、C4ISR数字化指挥侦察系统不断到位。他们要利用这次危机尽可能长期消耗俄罗斯、套牢俄罗斯,他们设想就像在阿富汗战场一样,而目前仅仅是较量的开始,占有绝对力量优势的他们随时会根据局势变化加码或减码。
那么,谁才是俄乌冲突后真正的赢家?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与北约在东扩问题上较量了31年。从俄罗斯来看,俄是陆权大国,打的是平原陆战,又在边境作战,后勤线短而经济,拥有胜算;对乌不是征服异族,二者没有你死我活的根本冲突。从欧洲历史上看,自西向东的攻击行动大多以失败告终,例如1812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1918年14个协约国联军干涉苏维埃政权、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自1991年开始的多轮北约东扩,实质上是欧洲向莫斯科进军的历史重现。现在面对西方集团,俄罗斯还没有使出最后两招:全民动员反击和核武器——这无疑是北约所忌惮的。从战争与和平观点看,交战双方要在战争中调整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地位,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经过战争胜利亦或失败谈判再进入到和平政治的博弈中去,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不断变换。
中国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
对乌克兰问题的立场
目前,俄乌冲突依然处于胶著状态。中国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有关事态再次表明,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这一步,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时表示,我们向来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大的原则是中方处理乌克兰危机的立足点。
那么,最终如何找到解决办法?习近平主席引用了中国两句老话,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是当事方要展现政治意愿,著眼当下,面向未来,找到妥善解决办法,其他方面可以也应当为此创造条件。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为乌克兰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和平而尽力,今后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军控中心研究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