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虽然官方公布的单日确诊人数回落至高峰期的六分之一,但死亡率却持续攀升。且因为统计问题,确诊人数和死亡率分别存在低估和高估现象,与客观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明确申报主体责任、增强申报便利性、拓展补充申报渠道等措施,提高民众如实申报的自觉性,并结合分区强制检测和适时推进全民检测,摸清香港疫情底数,增强稳控疫情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以贯彻落实总书记“两个确保”指示精神,尽快打赢香港疫情防控保卫战。
一、香港疫情死亡率在确诊数下降的同时未降反升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单日确诊人数在达到顶峰后平稳回落,由3月上旬单日确诊超5万宗降至3月28日的7685宗,并已连续3日控制在1万宗以内[1]。但与此同时,疫情死亡相关数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一是香港疫情单日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香港自3月19日单日确诊降至两万宗以下至今,单日死亡个案始终保持在100宗以上,并未与确诊人数保持同比例下降。二是近期香港疫情死亡率快速攀升。自3月上旬以来,香港疫情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始终保持上扬姿态,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数据,疫情死亡率已从3月1日的0.30%持续攀升至目前的0.64%,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增长超过1倍。三是香港疫情死亡率跃居亚太发达经济体首位。根据英国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数据,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3地的疫情死亡率分别为0.44%、0.13%及0.12%,香港0.64%的疫情死亡率已赶超日本并远超韩国和新加坡[2]。
二、香港疫情确诊人数的低估导致死亡率存在高估现象
香港本轮疫情死亡率居高不下,与香港老人群体疫苗接种率不高、隔离资源和能力不足、公立医院救治资源被挤兑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直未推行全民检测,目前确诊公布数据较大程度依赖市民自检上报,与实际可能存在较大落差,造成死亡率计算的分母偏小,公布的死亡率存在高估的问题。
3月22日,据香港大学医学院数据模型预测,香港已有约440万人感染。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表示,以公务员及医管局员工约五分之一感染的实际情况,推算香港至少有约150万人感染,实际感染人数应在此数字和港大所估数字之间。3月28日,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政府高层记者会时承认实际感染人数多于公布个案数量,预计约为180万人。而截至目前,香港官方公布的累计确诊人数仅为113万人,与港大所估440万人差距达到3倍,与特首预计的180万人也相差超50%。按以上确诊预计数据,香港疫情死亡率应该在0.17%到0.4%之间,大大小于目前0.64%的公布数据。
三、快速检测平台数据与实际存在落差的原因分析
香港于3月7日推出疫情快检申报平台,为快速提高病毒检测能力,扩大病毒检测覆盖面,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向,避免集中检测的聚集性风险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快检平台高度依赖市民配合的意愿和自觉性,申报数据与实际必定存在一定偏差。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香港防疫工作压倒一切的形势下,这种数据偏差目前没有看到缩小的迹象,香港市民存在不敢、不愿、不便、怠于上报病例的情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部分民众因恐惧隔离不敢上报。香港民众长期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过度追求个人自由,对强制隔离政策的接受度不高。同时,个别香港媒体持续报道隔离场所设施简陋、服务缺位、条件艰苦,进一步加剧民众恐慌情绪。香港民意研究所于3月11日至3月16日经访问6324名香港市民发现,46%受访者反对对所有确诊者进行强制隔离[3]。调查结果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香港民众不愿接受隔离,因此可能在快速检测呈阳性后不敢报告或直接选择不进行检测。
二是部分民众因抗疫情绪低落不愿上报。香港抗击新冠疫情两年多来,特区政府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社交限制措施,导致部分民众一定程度上产生抗疫疲劳、焦虑甚至抵触情绪[4]。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布的最新香港精神健康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香港民众焦虑症状比率高达13%至14%[5]。同时,受西方“与病毒共存论”蛊惑,部分民众对“动态清零”抗疫方针产生动摇,甚至有“躺平”想法,使得其配合政府抗疫政策指引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不愿自检上报的现象。
三是部分民众因平台系统复杂严苛不便上报。3月14日起,快检确诊者通过政府网上电子平台申报后会收到SMS短信确认,并需要24小时内上传所有数据方可被认定为有效呈报个案,如未按时完成申报则既无法取得“隔离令”证明和“确诊记录”,也不能获批公司病假[6]。部分感染者因平台操作复杂、规定严格、时间紧张等原因无法如期准确上报,导致平台数据无法体现这部分遗漏的确诊人数。
四是部分民众因错误意识认为不必上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表示,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传播力强、症状轻微、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庞大,所以政府目前掌握的数字一定不是反映实际患者数目,可能1个已知病例背后有3、4个未知个案[7]。其中,部分感染者因未意识到染疫,或在检测阳性后认为危险性低下而没有上报。
四、相关对策建议
摸清香港疫情实际感染人群底数,事关香港防疫形势的准确判断和防疫政策的精准调整,对打赢香港疫情防控保卫战有重要意义。鉴此,需要吸收香港各界专家意见并结合香港实际,进一步优化香港自检申报平台,完善如实申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自检申报数据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发挥自检平台的功能作用。
一是明确快检申报主体责任。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建议,特区政府应明确感染者不如实申报检测结果将承担的处罚责任。这条建议值得考虑,但需要研究瞒报、漏报、乱报问题的发现机制、主观过错的分辨机制、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将其纳入香港现有的法治轨道,真正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二是放宽快检申报条件限制。民建联港岛东立法会议员梁熙建议,特区政府应尽快取消24小时的申报时间限制,为申报者提供便利[8]。这条建议值得重视,但在考虑取消时间限制的同时,需要同步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自测病例24小时内及时申报,避免大量病例迟报,贻误病人救治和疫情防控的先机。
三是开拓快检补充申报渠道。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指出,错过24小时申报期的市民不要再通过平台呈报,而是以电子邮件方式联络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在解释未实时呈报原因并获得认可后再由传染病处协助进行补充上报[9]。该补充上报方式依然较为复杂,建议直接优化平台设计,为补充申报者开通一个结果可检验的补充申报通道。
四是完善快检申报相关保障细节。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阎镜予建议特区政府采取适当措施,优化自检阳性病例的后续处置,比如鼓励自主选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及时开具病假证明并发放医疗包和生活物资。这条建议对打消民众顾虑、提升申报积极性有积极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应针对症状轻重、居家隔离条件、是否有家属陪伴等进行核实和明确指引,并留有变更隔离方式的后续救济路径,避免防疫疏漏。
五是适时推行全民核酸检测。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认为香港还存在大量隐形传播者,建议通过做3次以上全民检测找出所有感染者[10]。根据内地经验,全民检测仍是疫情早发现、早处置的重要手段,但需要结合香港资源条件、疫情发展等实际,在提升检测、隔离、追踪和后勤保障等能力基础上,提前策划、广泛动员,瞄准时机、果断推进。在推行全面检测前,可以适当扩大现有围封强检范围,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分区强制检测,既可为全民检测提供练兵演练机会,也可从更广泛的强检病例数据样本中推测更接近实际的整体感染人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022年3月26日文汇网新闻《香港新增8841宗确诊 日增降至万宗以下》
[2]Our World in Data 数据
[3]2022年3月18日香港01网《民研:逾半受访者买齐必要物资 46%反对必须入隔离营》
[4]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香港抗疫续强调动态清零 但已见松动》
[5]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港大估全港440万人染疫 政府需抉择清零或走向风土病》
[6]2022年3月20日雅虎新闻《梁熙倡优化快测阳性申报平台 勿设24小时“死线”》
[7]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Omicron传播力高多“无症状患者” 医学院数学模型估过半港人染疫》
[8]2022年3月20日雅虎新闻《梁熙倡优化快测阳性申报平台 勿设24小时“死线”》
[9]2022年3月25日雅虎新闻《170宗覆检阴性 欧家荣:有人逾时呈报填错误日期》
[10]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港大估全港440万人染疫 政府需抉择清零或走向风土病》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均为香港社会观察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当前,香港第五波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虽然官方公布的单日确诊人数回落至高峰期的六分之一,但死亡率却持续攀升。且因为统计问题,确诊人数和死亡率分别存在低估和高估现象,与客观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明确申报主体责任、增强申报便利性、拓展补充申报渠道等措施,提高民众如实申报的自觉性,并结合分区强制检测和适时推进全民检测,摸清香港疫情底数,增强稳控疫情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以贯彻落实总书记“两个确保”指示精神,尽快打赢香港疫情防控保卫战。
一、香港疫情死亡率在确诊数下降的同时未降反升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单日确诊人数在达到顶峰后平稳回落,由3月上旬单日确诊超5万宗降至3月28日的7685宗,并已连续3日控制在1万宗以内[1]。但与此同时,疫情死亡相关数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一是香港疫情单日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香港自3月19日单日确诊降至两万宗以下至今,单日死亡个案始终保持在100宗以上,并未与确诊人数保持同比例下降。二是近期香港疫情死亡率快速攀升。自3月上旬以来,香港疫情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始终保持上扬姿态,根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数据,疫情死亡率已从3月1日的0.30%持续攀升至目前的0.64%,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增长超过1倍。三是香港疫情死亡率跃居亚太发达经济体首位。根据英国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数据,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3地的疫情死亡率分别为0.44%、0.13%及0.12%,香港0.64%的疫情死亡率已赶超日本并远超韩国和新加坡[2]。
二、香港疫情确诊人数的低估导致死亡率存在高估现象
香港本轮疫情死亡率居高不下,与香港老人群体疫苗接种率不高、隔离资源和能力不足、公立医院救治资源被挤兑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直未推行全民检测,目前确诊公布数据较大程度依赖市民自检上报,与实际可能存在较大落差,造成死亡率计算的分母偏小,公布的死亡率存在高估的问题。
3月22日,据香港大学医学院数据模型预测,香港已有约440万人感染。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表示,以公务员及医管局员工约五分之一感染的实际情况,推算香港至少有约150万人感染,实际感染人数应在此数字和港大所估数字之间。3月28日,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政府高层记者会时承认实际感染人数多于公布个案数量,预计约为180万人。而截至目前,香港官方公布的累计确诊人数仅为113万人,与港大所估440万人差距达到3倍,与特首预计的180万人也相差超50%。按以上确诊预计数据,香港疫情死亡率应该在0.17%到0.4%之间,大大小于目前0.64%的公布数据。
三、快速检测平台数据与实际存在落差的原因分析
香港于3月7日推出疫情快检申报平台,为快速提高病毒检测能力,扩大病毒检测覆盖面,及时掌握疫情发展动向,避免集中检测的聚集性风险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快检平台高度依赖市民配合的意愿和自觉性,申报数据与实际必定存在一定偏差。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香港防疫工作压倒一切的形势下,这种数据偏差目前没有看到缩小的迹象,香港市民存在不敢、不愿、不便、怠于上报病例的情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部分民众因恐惧隔离不敢上报。香港民众长期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过度追求个人自由,对强制隔离政策的接受度不高。同时,个别香港媒体持续报道隔离场所设施简陋、服务缺位、条件艰苦,进一步加剧民众恐慌情绪。香港民意研究所于3月11日至3月16日经访问6324名香港市民发现,46%受访者反对对所有确诊者进行强制隔离[3]。调查结果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香港民众不愿接受隔离,因此可能在快速检测呈阳性后不敢报告或直接选择不进行检测。
二是部分民众因抗疫情绪低落不愿上报。香港抗击新冠疫情两年多来,特区政府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社交限制措施,导致部分民众一定程度上产生抗疫疲劳、焦虑甚至抵触情绪[4]。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布的最新香港精神健康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香港民众焦虑症状比率高达13%至14%[5]。同时,受西方“与病毒共存论”蛊惑,部分民众对“动态清零”抗疫方针产生动摇,甚至有“躺平”想法,使得其配合政府抗疫政策指引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不愿自检上报的现象。
三是部分民众因平台系统复杂严苛不便上报。3月14日起,快检确诊者通过政府网上电子平台申报后会收到SMS短信确认,并需要24小时内上传所有数据方可被认定为有效呈报个案,如未按时完成申报则既无法取得“隔离令”证明和“确诊记录”,也不能获批公司病假[6]。部分感染者因平台操作复杂、规定严格、时间紧张等原因无法如期准确上报,导致平台数据无法体现这部分遗漏的确诊人数。
四是部分民众因错误意识认为不必上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表示,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传播力强、症状轻微、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庞大,所以政府目前掌握的数字一定不是反映实际患者数目,可能1个已知病例背后有3、4个未知个案[7]。其中,部分感染者因未意识到染疫,或在检测阳性后认为危险性低下而没有上报。
四、相关对策建议
摸清香港疫情实际感染人群底数,事关香港防疫形势的准确判断和防疫政策的精准调整,对打赢香港疫情防控保卫战有重要意义。鉴此,需要吸收香港各界专家意见并结合香港实际,进一步优化香港自检申报平台,完善如实申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自检申报数据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发挥自检平台的功能作用。
一是明确快检申报主体责任。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建议,特区政府应明确感染者不如实申报检测结果将承担的处罚责任。这条建议值得考虑,但需要研究瞒报、漏报、乱报问题的发现机制、主观过错的分辨机制、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将其纳入香港现有的法治轨道,真正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二是放宽快检申报条件限制。民建联港岛东立法会议员梁熙建议,特区政府应尽快取消24小时的申报时间限制,为申报者提供便利[8]。这条建议值得重视,但在考虑取消时间限制的同时,需要同步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自测病例24小时内及时申报,避免大量病例迟报,贻误病人救治和疫情防控的先机。
三是开拓快检补充申报渠道。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指出,错过24小时申报期的市民不要再通过平台呈报,而是以电子邮件方式联络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在解释未实时呈报原因并获得认可后再由传染病处协助进行补充上报[9]。该补充上报方式依然较为复杂,建议直接优化平台设计,为补充申报者开通一个结果可检验的补充申报通道。
四是完善快检申报相关保障细节。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阎镜予建议特区政府采取适当措施,优化自检阳性病例的后续处置,比如鼓励自主选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及时开具病假证明并发放医疗包和生活物资。这条建议对打消民众顾虑、提升申报积极性有积极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应针对症状轻重、居家隔离条件、是否有家属陪伴等进行核实和明确指引,并留有变更隔离方式的后续救济路径,避免防疫疏漏。
五是适时推行全民核酸检测。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认为香港还存在大量隐形传播者,建议通过做3次以上全民检测找出所有感染者[10]。根据内地经验,全民检测仍是疫情早发现、早处置的重要手段,但需要结合香港资源条件、疫情发展等实际,在提升检测、隔离、追踪和后勤保障等能力基础上,提前策划、广泛动员,瞄准时机、果断推进。在推行全面检测前,可以适当扩大现有围封强检范围,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分区强制检测,既可为全民检测提供练兵演练机会,也可从更广泛的强检病例数据样本中推测更接近实际的整体感染人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022年3月26日文汇网新闻《香港新增8841宗确诊 日增降至万宗以下》
[2]Our World in Data 数据
[3]2022年3月18日香港01网《民研:逾半受访者买齐必要物资 46%反对必须入隔离营》
[4]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香港抗疫续强调动态清零 但已见松动》
[5]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港大估全港440万人染疫 政府需抉择清零或走向风土病》
[6]2022年3月20日雅虎新闻《梁熙倡优化快测阳性申报平台 勿设24小时“死线”》
[7]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Omicron传播力高多“无症状患者” 医学院数学模型估过半港人染疫》
[8]2022年3月20日雅虎新闻《梁熙倡优化快测阳性申报平台 勿设24小时“死线”》
[9]2022年3月25日雅虎新闻《170宗覆检阴性 欧家荣:有人逾时呈报填错误日期》
[10]2022年3月22日雅虎新闻《港大估全港440万人染疫 政府需抉择清零或走向风土病》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均为香港社会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