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素
快乐是别人给予,还是由自己掌握的呢?这可以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的问题。但它属于哪一类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觉察快乐,感受快乐,并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下。

快乐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上
在辅导小组上,我最常听到的说话是:「因为(某一件事),我感到很伤心/不开心。」于是,我让学员们想一想,说出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试一下改变表达的句式,下面就是一些改变前后的句子。
原句:「他离开我,令我很伤心。」
改成:「我因为他离开我,感到很伤心。」
原句:「要减薪水,我很不开心。」
改成:「我因为要减薪水,所以很不开心。」
原句:「当时他没有理会我,我真的很生气。」
改成:「当时他没有理会我,我让自己很生气。」
通过这几组句子的比较,大家会发现,原句把伤心、不开心、生气这些负面情绪归因于外在的因素,改变后的句子则把情绪的决定权放在自己手上。虽然发生了不如意的事,但不表示我要因此变得不快乐。事情发生了,怎样反应?用什么态度面对?决定权是在自己手上的。常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难道要天天不快乐?
寻找快乐的强迫症
快乐是一种感觉,感觉人人不同,同一个人也会因身心状态不同而感觉有异。
感觉难以科学测量,虽然科学家一直努力找出快乐的来源。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杜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希斯医生(Dr。 Robert G。 Heath) 把电极植入患上癫痫、抑郁、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大脑中,想通过对不同脑区的刺激,找出「感受快乐」的位置。
这些精神病患者当受到电极刺激,会变得活泼和喜欢说话,也会展现笑容,可是,刺激效力消失后,症状仍旧维持。
另有一些实验是由病人自己启动人工刺激的,这是让他们在病发的时候,自行按动电极按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促进了强迫症的产生!大部分病人最后都变得失去理性似的不断按钮,一位抑郁症病人在3小时内竟然按钮1500次,他被终止实验后提出强烈的抗议,说:「你们不能阻止我去感受快乐、机敏和温暖!」
相同的实验结果表现在老鼠的行为上。
美国耶鲁大学以老鼠作为实验,同样把电极植入老鼠的大脑,当找到了某个脑区可使老鼠受到电击比得到食物还要欢喜,实验人员就制造出可让老鼠按下的控制杆,把按钮的任务交由老鼠自行操作。
结果,老鼠比人要敏捷和疯狂!老鼠的纪录是在1小时内把控制杆按下1000次,更甚的是,即使实验人员已把电源切断,老鼠还是不停地按来按去,直到筋疲力尽去睡觉为止。
从人和老鼠这种反应看来,追寻快乐比得到快乐有更大更强的吸引力。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有许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仍然到处兜圈子,不断地去寻寻觅觅。

最后的一口巧克力牛奶
还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
因为甜食可以引起人的愉悦感,实验人员便给受试者喝美味的巧克力牛奶,然后通过磁力共振(MRI) 监测受试者大脑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中的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眶额皮质的位置在人体眼睛的正上方,它的活跃程度可以反映人的快乐感受。
第一口巧克力牛奶给喝下去的时候,受试者眶额皮质的活跃度急速上升,渐渐地,当喝下相当份量,甚至过量的巧克力牛奶后,眶额皮质的活动便缓和下来以至停止,受试者面容表露的愉悦感同样明显下降。
如果我们吃过自助餐,对上述的转变一定不难理解。无论多么美味的食物,我们吃第一口跟最后一口比较,感觉总有变化,这种改变并不是来自食物本身。
感觉之所以难用科学测量,因为感觉时刻生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ptus) 有一句名言:「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
对于看似昙花一现的「快乐」,我们要觉察它,感受它,并在它即将耗尽的时候,学会放下。
别贪恋最后的一口巧克力牛奶。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