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赖小平、侯少贞
中医药抗疫有数千年历史
在中医学上,「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是中医最早的传染病学说,与西方医学的传染病学说认知是吻合的。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战,已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
建国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国北方流行和肆虐,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以蒲辅周先生为代表的名老中医采用中医经方进行及时治疗,很快控制住疾病的传播和危害。上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时,中国启动对抗疟疾中药的研制,屠呦呦教授等团队临危受命开展科技协作攻关,从中国《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并发现中药青蒿中治疗疟疾有效单体成分青蒿素。青蒿素成功开发,不仅保障了中国人民健康,而且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SARS),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SARS感染者,以邓铁涛为首的中医专家用中医药治疗,获得「零感染、零死亡、零转院和零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引起医药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全球,我国也有零星的爆发,中医药在防治甲流方面的优势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2020年初,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中医药全面进入防控的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有效促进恢复期人群身体康复。

流感是外因、内因及助因共同造成的
中医认为,流感多由气候突变、寒温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从口鼻皮毛入侵人体,初起邪遏卫气,正邪相争,使肺气不能宣通,卫外功能减退,而产生一系列鼻道、肺系及卫表的症状,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等外感表证。一般病程较短,对于体质较强者,初起肺卫阶段即可痊愈,不再传变。
时邪疫毒是外因
时邪与疫毒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和疫疠毒邪,二者密切相关。《内经》把外感病的病因归结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皆生于六气」,六气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外感病发生。
正气不足是内因
人体正气的虚实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吴有性说:「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因此,体质壮实,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正气充盛者,抗病力强,邪气难于入侵。即使受邪,病邪易被祛除,也难于发展。
社会因素是助因
古代疫病的流行往往和朝代变迁、战争频繁、兵戈殄戳、人烟繁胜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流感的传播速度,受环境污染、人畜混居、人口密集高、卫生行政部门的疫情应急能力等的影响较大。

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主要配方特点
卫气双解,表里兼顾:不可拘泥于先表后里,否则易贻误病机。在解表的基础上兼清气凉营,可明显提高退热效果,又可防病邪内传,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治疗时应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
辛凉和辛温并用:在解表法的应用中,有报道认为辛凉和辛温并用效果胜过单用辛凉解表。治疗时应把握不论邪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贯穿透邪外达的原则。不可一见火热之证动辄下苦寒降滞之品,否则药过病所,冰伏气机,反致邪不外透而内炽,变证蜂起,拖延病程。
扶正固本的应用:中医对流感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近年来逐渐使用党参、黄芪等以扶助正气,尤其是针对年老体虚、儿童以及素体气虚者,可帮助增强其抗病邪能力。

中医疫病理论对新冠的认识与防治
新冠肺炎爆发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流行性、传染性,符合中医「疫病」的特点。新冠肺炎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和乾咳为主要表现,少数伴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
中医认为新冠的基本病因病机为: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失宣肃,故而发热、咳嗽;客于膜原,滞于胃肠,困阻脾阳,则运化失司,气机郁滞,故见腹胀、纳差、呕吐、大便溏烂,甚者腹泻;疫毒留滞体内,化热壅肺犯胃,阻滞气机,易导致肺气郁闭,见喘促不能平息,纳呆、恶心、呕吐;甚则逆传心包,见神识昏蒙或神昏谵语;若疫毒稽留不去,邪胜正衰,暴伤正气,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阴阳离决之危象;若及时治疗得当,湿、热、毒、瘀得除,然肺脾已虚或气阴已伤,可见低热、少气懒言、疲乏、口乾、纳差、大便溏烂等。因此,年老、正虚体弱或素体肺胃伏热者,易疫毒内陷,传变迅速,出现危候。
除了常规的对症治疗,中医在帮助新冠患者减轻疾病痛苦、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方面发挥著独到的作用。国内治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剂「清肺排毒汤」,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共21味药裁化而成。该方不以药而以方为单位,方与方协同配合,使其在同等药量的情况下产生几倍量的效果,寒湿热毒排出速度更快,是中医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代表性通用方之一。

中医防治疫病注重调护正气和治「未病」
中医疫病的辨证要点可归纳为:寒疫按六经辨证,温热类疫按卫气营血辨证,湿热类疫按三焦辨证,杂疫按脏腑辨证。
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性传感染病的方法常滞后于病毒变异的速度。中医更注重调护正气和治「未病」策略对疫病具有防治优势,强调必须把「治未病」放在首位。采取各样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其核心思想和策略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方面。
未病先防
疫病发展迅速、症状重、流行快,对病人要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密切观察,以防病情传变。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如果疫病已经发生则要做到既病防变。《汉书》所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说明在西汉时期就采取隔离制度以防治疫病。隔离检疫医事制度的实施对预防疫病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与疫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也有隔离与防护措施的记载,如《晋书》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又如医生以及不得不与病人接触者,也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宜远座不宜近对,即诊病看喉,亦不宜与病者正对,宜存气少言,夜勿宿于病者之家。」加强环境、饮食和个人卫生对于预防疫病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预防经验至今都十分重要。
保养正气方面,中医多强调怡七情、调饮食、适劳逸、导引与针灸强身扶正,使机体正气强盛,气血调畅,以抵御疫病的传染。
既病防变
中医根据风寒、风热、湿热、暑湿、秋燥等不同病因,以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等不同部位和邪气在表证期、半表半里期、里证期等不同阶段,明确辨证,依法处方,标本兼治,在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古代医家所倡导的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学说,仍然被奉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规范。如流感为时疫病毒犯卫犯气,肺胃并犯,故在病理上既有表阳被郁,又有毒热内炽,火热自内出,经气先虚,虽汗多不解,所以治法上既不能单纯解表,也不能单纯清里,初应以表里通解为法。邪气内陷者,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营卫得清,邪不传中,是为善法。
由于疫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首先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次应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防止兼夹证,以免加重病情;其三,在治疗上,应积极运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防传变,如《温疫论》治疗上强调「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善用下法。
病后防复
首先应防「自复」,如《温疫论》所云:「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其次应当注意生活饮食起居的调理,预防「食复」、「劳复」等,如《温疫论》认为:「若因饮食所伤者,或吞酸作嗳,或心腹满闷而加热,此名食复。」又如《温疫萃言》所说:「病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为房事,犯房事,劳复必死。」
作者简介:
赖小平: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办第五届及第六届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