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续严峻,不过,在各界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部分泛政治化的口水之争仍持续。有人刻意将「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并存」对立,制造政治分化;有人不愿承认疫情现状与挑战,却天天口诛笔伐,制造伪命题式的争议。
疫情原是公共医疗卫生危机,但连带引发的,是连串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治理问题。香港早已错过防疫的最佳时机,但此刻要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抗疫不应泛政治化,尤其在今天的形势下,香港当务之急是齐心合力,让疫情尽快受控。
事到如今,还有人就「清零」还是「共存」争论不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主观的喜好之选,也非完全对立的政治立场之争,而应观乎客观现实情况而进行的科学探讨。在今天的世界,必须承认,要疫情绝对「清零」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但要推崇与病毒「共存」,也要先衡量这个城市是否有能力、有本钱。如果理性预判讨论沦为口号立场之争,未免过于儿戏。
公共政策学强调「实证为本」。专家各有己见,但即使是权威专家,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也会有相应的建议调整。而就算专家给出了科学建议,实际决策权仍掌握在政府手中。关键是,专家的建议是否可行?政府的决策是否有助于控疫?如何可以在最大程度遏制病毒传播的情况下,做好防范与配套措施,既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又尽可能减少对市民的不便?如果一成不变地拿着某位官员或某位专家在某个场合说的某句话进行批评而没有建设性的可行建议,不仅仅无助于抗疫,只会增加撕裂、政治争抝。

笔者曾撰文指,在「后真相时代」,很多人政治立场先行,似乎不重视消息的真伪与逻辑性,只在乎它是否能成为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甚至当阴谋论泛滥时,受众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权威消息来源」。
例如,中央全力援港抗疫,派出多批专家组及援港抗疫工作队,并援建多个社区隔离治疗设施;但有人却偏颇地制造杂音,甚至作出煽动性攻击。又例如,特区政府收紧防疫措施,却被一些人形容为刻意「关闭」香港「揽炒」。另一方面,香港医护全力救治患者至几乎崩溃之时,有人却因极少数医护曾发表的政治化言论而痛斥香港医护全都是「黑心医护」;大量公务员全力投入抗疫,支援包括围封强检、疫苗接种、增设社区隔离设施及后续管理、统筹物资运送和发放等前线及后勤支援工作,却被以偏概全地批评香港「打工」公务员只会「居家」不「办公」,「躺平」不作为。
「同温层」有时只是建基于简单的「二分法」,非黑即白。而建基于「同温层效应」,接收讯息的人换上了新的滤镜,不同立场的人,各自选择性接收与自己政见相近的消息,认知偏误愈发严重。
无可否认,这波疫情,令香港抗疫与治理机制的很多缺点与短版浮面;但城市里还有很多疫下「逆行者」,他们或是医护,或是纪律部队人员,或是司机,或是地盘工人,或是义工、退休人士、家庭主妇。这些无名英雄,为着自己爱的这片土地,不计回报地在努力在付出,而坐等受惠的人,即便没有赞赏,也应停止煽动分化撕裂,让抗疫回归抗疫本身,齐心以生命之上、科学为本的态度迎击疫情。
作者为港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