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飞鹏(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虎年开春之气概述
今年的立春在农历正月初四,新历为2022-02-04。
根据中医的五运六气,壬寅年的初之气运行时间为2022/01/20至2022/03/20,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少阴君火。这段时间所经历的节气有大寒-立春-雨水。
二之气时段是2022/03/20至2022/05/21,所经历的节气有春分-清明-谷雨,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阴湿土。
因此,今年的虎年春季,人体会受到风木之气、君火之气、湿土之气这「三气」的影响。

「三气」怎样影响人体
1. 风木之气与君火之气
所谓厥阴风木,《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即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为厥阴,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中,阴气变化的势头和位置。
阴气到了尽头,就是厥阴。厥阴之后,阳气就要生发。所以春天的开始,就是以阳气的生发为始。自然界中,什么样的情景能够代表生发之气呢?那就是草木,是生机勃勃、蹭势上涨的草木,肉眼可见。
那么在草木勃发之前,大自然中又有什么东西最能代表阳气的生发呢? 那便是气的流动——气一动,就成为风。
风可以让水分和花粉传播,使植物获得养分,从而获得生长之力。
少阴可以姑且理解为阴气较少。阴气为什么少,因为有阳气制约。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古人用少阴比喻心肾,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既济——这状态就是少阴。所以少阴本义亦可为水火。
正常的水火是相互制约的,在大自然中,「水」相当于可被肉眼看到的物质,这些可循环的物质是生命赖以生存的营养供给,比如雨水、溪流、雪水、地下水等,这些流动物质里面藏著「精」,供动植物汲取。
而「火」就相当于地气、阳光、微生物浮化物质的能力,以及气候变化的力量。

这种变化背后的力量,就是类似火。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君火,就是可被控制的火。这个火用来干什么呢?用来温煦水,化生精微物质,以供生命活动或正常的气候变化之需。
阴阳在交汇的过程中有太阴。太阴,古代指「月亮」。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月亮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在夜晚的时候才能看见(阴气当令的时候才看得见)。
幽暗之中,能发光的物体,就是月亮。月亮的光是怎么来的?是通过太阳光照射而来,是阴阳交汇之中衍生出来的东西。在大自然中,这种东西则表现为水火相交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湿气是能被人看得见摸得著的。为什么叫「东西」?东方是青木,西方是金,青木和金也是摸得著、抓得住的,而南北水火却抓不住。所以成形的物质,或者说狭义上的物质,中国人称之为「东西」。
风木气胜,适逢初春,又有了少阴君火加持,因此整个初春木火之气就特别旺盛,木又生火,所以壬寅年的春天,阳气升发之力就特别强。火气炎上,肝气上升,人体上焦就容易得病。
今年春季,若养生不当,人们会出现眼睑发红、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牙龈出血或偏头痛等症状。因为眼部和头面五官最易受风邪、火毒干扰。
2.湿土之气
而到了二之当中气太阴湿土起运的时候,少阴君火的力量会削弱,因湿为阴,火为阳,土亦可制约火气,这时平人(正常人)上火的情况会减少。
但是南方湿气重。湿气受火热蒸腾,氤氲于人体中的上焦和皮肤,就会引起胸膈不畅,呕吐,头晕,四肢倦怠,口中黏腻,皮肤疮疡。
所以整个壬寅年春季,木火之气偏盛,在南方,尤其是香港、珠三角沿海一带,受湿气的困扰最明显。木火之气偏盛,春天就会比以往来得早,气温也会比以往上升得快。
去年我们说过:2020庚子年是金气过旺的一年。金克木,整个流年给人的感觉会偏肃杀、凋零,甚至是压抑的。而今年壬寅年,木火之气旺了,人就容易动肝火、发脾气,所以要注意舒畅情志,少动肝火。春季应养肝,这个是老生常谈了,今年不再赘述。
今年重点提示: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因为木胜则克土,土弱则泻。所有人须避免摄入生冷的食物,比如海鲜、刺身、瓜果、高蛋白之物。同时还要注意卫生,餐饮器具要消毒彻底,尤其是木头做的筷子,要及时消毒,必要时最好置换新品。

食疗敛肝气、柔肝脏
《素问·藏器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以酸泻之。风木气胜,肝气在升发的过程中容易「急」。我们可以食用一些酸甜、甘味之物,来收敛肝气,使肝气调达、柔和。
这里推荐一个简便食疗方——
【做法】用北五味子5g,灯芯草1g,甘草2g或者罗汉果肉5g,用保温杯加热水闷泡。代茶饮。
【功效】五味子性温,味酸,甘甜,主入心、肾、肺经,对五藏(脏)皆有补益作用,可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土而益脾。配合灯芯草,可以清心除烦,利尿祛湿。
【特别提示】首先,感冒初期,咽喉肿痛,咳嗽新作的时候不要用这个方。
其次,这里用甘甜的东西来调节身体,是指要用天然的甘甜食物,最好是根茎、果实类,但须注意果实的水分不能过多。另外,不能用白砂糖,食物本身的甘甜已足够,甜食不宜多吃。

后记:
新冠疫情持续了两年,根据初春的运气,我们推测疫情在初春的时候可能会加重,所以提请公众切莫麻痹大意,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地方。
疫情虽然影响了所有人,但是请大家用平常心去对待,总有一天人类会学会与病毒、细菌和平共处。
(本文刊登于《紫荆养生》2022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