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叶 歌 I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
夏 泉 I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
澳门自1999年回归以来,一直坚持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通过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引导澳门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澳门具有悠久的爱国爱澳传统,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积极实施相关举措,如制定历史文化教育政策、修订历史教科书、培育历史教师、倡导澳门青少年实践交流等,以完善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体系,促使澳门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向著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树立典范。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澳门一直保持著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成为「一国两制」政策实践的样板。探究澳门回归后当地青少年国家认同感高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历史文化教育起到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早在2014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门回归15周年大会上就强调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奋图强的光辉历程,更多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国两制』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在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在行政长官的亲自领导、政府部门切实履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之下,澳门各类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声有色,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在青少年心田中深深扎根」;习近平主席还前往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一国两制」与澳门》历史课,课后称赞道:「这堂历史课的意义非凡,也有的放矢,抓住了历史的要点和教育的要害。」从习主席对澳门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视与关切,可见加强澳门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教育中包含著中小学阶段澳门青少年的历史科、人文科教育内容,同时通过对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为中小学阶段的澳门青少年建立正确历史观、国家观,这不仅影响著澳门青少年文化修养的形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更肩负著澳门青少年国家认同形成的重任。
关于澳门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研究,学界目前尚无专著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已有的相关论文侧重于研究回归后澳门地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与国家民族认同关系,如常乐的《教育政策与青年国家认同:「一国两制」的澳门范例及经验》,胡荣荣的《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发展与经验》,张一鸣的《依法治教与澳门青年国家认同》,赵联飞、陈志峰:《澳门中小学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研究》,上述论文从国情、国史教育入手,探究历史文化教育与国情教育对澳门青少年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回归前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状况进行简要回顾、逐一分析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实施的历史文化教育举措、对澳门特区历史文化教育状况做出评价与总结启示,基此探讨澳门回归以来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与「一国两制」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澳门青少年国家认同的重要引导作用。
一、回归前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状况
回归前澳门的教育大致分为殖民管治时期和过渡时期,这两个时期由于澳门主权归属问题,其官方教育制度有很大区别,历史文化教育因应时局的需求有不同的指向,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在殖民管治时期,澳门教育以葡萄牙殖民者的意志为优先导向。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许外国商船停泊进行贸易活动,并拒绝向清政府缴纳地租银;1887年葡萄牙与清政府签订《中葡里斯本草约》和《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规定「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自此澳门沦为葡萄牙殖民地。澳门早期的行政具有多元主体、多重权力的混合自治状态,澳葡政府殖民管治时期向澳门华籍居民征收地租、人头税和不动产税,在经济方面大肆剥削;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压迫与覆盖政策,企图从内到外对澳门实行殖民。但是殖民者的暴行反而激起澳门华籍居民对澳葡政府强烈的抵触与反抗精神,加强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归属与认同。并且澳葡政府没有建立华人精英政治团体协助治理澳门,这使得澳门华人社会在近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拟政府化」自治形态。
基于澳门近代的政治形态,这一时期澳门教育形成东西交融的景况,澳门早期的教育以葡人教育、教会学校为主,同时传统中式教育在澳门近代教育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一些有钱人家子弟通过读书求取功名,家境较差的渔民、农民子弟也有部分进入社学、学塾学习简单的文化知识或生产技术。中国传统教育的存续发展,使华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并未疏离,也为之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民初,「澳门学生约7,000人,学校79所,如以当年12万人口计算,学生占6%,可见教育处于很低的水平……可以说这是华人教育的萌芽期」,这一时间华人在澳办学热情高涨,澳门教育进入发展时期。爱国教育始终存续于澳门的教育理念之中 ,「1922年,刚成立两年的中华教育会组织3,000人的国耻大游行,振奋人心,轰动香港。校内合唱《松花江上》,高呼『毋忘国耻』」;「尽管澳门文教发展比临近地区缓慢,但具有先进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人士的推动下,祖国任何一项爱国运动,澳门都有呼应,都有群众活动,具有爱国不甘人后的传统精神。」这一阶段澳门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特点是以民间推动为主,并且与澳葡政府官方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定的对抗力量。首先民间的华人团体不仅仅依靠历史文化教育在澳门华人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文化在澳门的延续与发展;其次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构建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了近代澳门华人抵抗澳葡政府的精神内核,凝聚澳门华人的力量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在近代时彰显澳门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9年中葡建交,推动澳门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澳门教育进入过渡时期。中葡政府在1987年3月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等待该文件生效期间,澳葡政府为巩固葡语教学基础性地位,分别于1987年、1988年、1991年颁布《在澳门推行双语制普及化的一项政策》、第2/88/M号法律及《澳门教育制度》,这些政策法规通过「强制的免费教育实行将普及免费教育与普及葡语教学挂钩」,带有强烈殖民时期法律思想,对于澳门的教育发展带有误导性、阻碍性,引起华人教育界不满,亟待回归后对澳门教育政策进行拨乱反正。过渡时期澳门教育状况相对于殖民时期稍有缓和,但是历史文化教育与澳葡政府倡导的葡语教学依旧存在冲突与矛盾,新中国对澳门的教育影响仍然较少,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在这一时期更多依旧仰赖于澳门华人团体的推动。但相较于之前,过渡时期因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澳门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更强,为回归之后的爱国爱澳历史文化教育做好了铺垫与准备。
从殖民时期到回归前,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整体态势是压抑却有延续性。从殖民时期开始,葡文教育与英文教育一直占据著澳门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教育虽没有被澳门统治当局放在较为重要位置,但仍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缓慢深厚地发展,「沙梨头土地庙『更馆学社』、望厦的黄东旸书屋、赵家巷赵瑞春堂的『父子登科』横匾…」,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澳门深厚积淀的证明与见证,澳门同胞爱国爱澳的情感也得益于这种文化沉淀而在回归前后迸发。
二、回归后澳门特区实施的
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举措

回归后澳门特区实施的历史文化教育,是促进澳门同胞文化认同十分重要的引导机制之一。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从政策、教材、师资、拓展交流等多方面入手,以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澳门本土历史为主要切入点,让澳门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归属感更加清晰,切实理解澳门开埠后的真实历史,从而正确看待「一国两制」国策的内涵,理解此项国策为澳门带来的发展机遇。具体而言,回归后澳门特区实施的历史文化教育举措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完善历史文化教育制度。2006年12月21日,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签署并颁布第9/2006号法律《纲要法》,强调青少年爱国爱澳的教育目标,培养其对于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并恰当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纲要法》规定要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在此基础上『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这样的新规定与新要求是对『一国两制』大背景的回应,也是对澳门自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历史课程成为初高中必修课程。小学历史课程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养成其爱自己、爱他人、爱澳门、爱国家及爱大自然的情怀」;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对本土与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A-4-14部分中的学习内容是「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澳门回归的历程,增强爱国爱澳的情怀」,学习内容包括对于图片、影片、文字等资料的阅读分析,强调了解澳门与祖国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初中生的爱国爱澳情怀有著很强的引导作用;高中的历史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构建对于乡土、社会与国家的关怀与归属感」。这些规定从国家层面对于澳门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做出了目标规划,保证澳门青少年可以接受到完整、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为澳门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历史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澳门非高等教育长期以私立学校为主体,学校的管理体制、教材选用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对于推行文化认同的国情教育造成困扰。2008年起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编制非高等教育试行教材,该教材的编订突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是澳门本土发行的第一套覆盖全部非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行教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澳门地区教材使用多元的情况,为各个学校进行系统的国情教育提供切实支持。自2018年起,新修订的澳门特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试行版投入使用,同时自小学阶段就开设的《品德与公民课程》从国民教育的角度加深澳门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国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也被作为专门的教材列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当中,让国家概念成为澳门青少年必须了解熟知的重点内容。
三是积极开展历史教师培训。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学人员的培训与发展。2008年,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开始设立「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选拔优秀的内地教师前往澳门中小学开展教研交流,在2020-2021学年,已开办六场中学历史科专题讲座。同时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国情教育的教师培训,以2020-2021学年为例,开办的相关培训活动有:「青年教师国情考察计划」、「国学经典导读」、「澳门历史和世界文化遗产之现场考察及教学设计工作坊」、「品德与公民教学主题培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讲座」、「中华礼仪文化教育」②等。从这些形式丰富、门类齐全的课程设置来看,澳门特区对历史教师培训很重视,注重历史教师自身「爱国爱澳」情感的建立以及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熟悉与热爱,从教师角度保障澳门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质量。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澳门青少年的爱国爱澳情感。近年来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发展工作一直被视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包括启动「千人计划」、统筹「大湾区青少年合作发展计划」,澳门特区政府始终与青少年保持著多元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让澳门青少年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关怀。澳门政府每年会安排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澳门青少年融入到「一国两制」的文化环境当中。例如组织「京港澳学生交流夏令营」、「澳门国情教育培训课程」等,这些活动每年选拔港澳地区优秀青少年到祖国内地交流学习,促进两地青少年交流;澳门在「五四」青年节还举办「澳门学界『五四』青年节升旗仪式」,增强青少年使命感与责任感;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举办「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大型图片展」;6000名师生及青少年共同观看爱国题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等活动,加深澳门青少年对祖国及澳门的情感,学习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史与奋进精神,感受「一国两制」之下澳门与祖国共同繁荣发展的盛况。
五是澳门特区政府十分重视以「爱国爱澳」为核心理念的澳门史教学。让青少年通过了解澳门的历史发展脉络,懂得澳门作为中国早期的开放城市,它之于中国和世界的特殊意义;了解澳门丰富多彩、多元合璧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澳门这片土地上的绮丽发展。现行的澳门中小学教材中,虽然没有专门的澳门史教材,但是从小学开始的《常识》课程中,就通过介绍澳门地区的居民、经济、文化等现象,引导小学生学习地区行业职责、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内地联系等常识性内容,既可以了解澳门相关的情况,又能学习到切实的知识,是学习澳门史的一种十分巧妙的办法。在初高中的《社会与人文》课程中有很大篇幅介绍澳门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点明葡萄牙占领澳门的过程、影响以及澳门主权回归的过程、意义。正确学习中国以及澳门本土的历史,可以使青少年人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澳门地方史发展,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帮助广大澳门青少年正确理解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归属问题,把握好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尺度。
三、澳门特区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回归以来澳门特区实施的历史文化教育成效显著。历史文化教育对澳门青少年国家文化认同有著积极作用。一个地区对于本国的归属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国家的文化认同与地域认同高度重叠,这就需要公民在自身意识形态上,对于文化有更强的归属感与倾向性。殖民管治时期澳门的华人自治团体除了保障华人应有权益之外,也使澳门华人一直浸润爱国主义的教育之中。回归后澳门的文化认同与国家的政治认同开始逐渐融合,在「一国两制」国策引导下,特区政府积极有效的历史文化教育保证了澳门青少年可以正确看待与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促进国情教育的推进,帮助澳门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加强国家认同。
澳门地区相对于港台地区能够更好完成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融合,在于澳门地区的文化认知历来都是以国家在先的顺序,「国家认同必须高于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也必须高于地域认同」才能更好地巩固国家的统一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华人社会的爱国传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回归后特区政府十分注重落实「一国两制」国策,「不仅继续让爱国爱澳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且让隐形包容反建制的声音也丧失了生存的空间」。正是在这样思想倾向、制度倾向都有利于文化认同的社会环境下,澳门地区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才能在回归后顺利交融、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澳门两地在近代都被长期殖民统治,于20世纪末期相继回归祖国,但是两地间的政治、文化认同情况却存在差异,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国家的认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与两地不同的历史文化教育情况有很大关系。港英政府长期推行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向香港青少年渗透宗主国意识并加强英国制度、文化优越性的教育,淡化香港人政治、国家和民族观念」,回归后香港特区的历史文化教育没有及时贴近国情教育需求,教科书、教学环境、教师等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均出现偏差,深刻影响著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文化认同。在2020年香港国安法实施前,香港初中历史教科书《新理念中国历史》,其中对于现代政治史部分谈及较少,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认知不清晰,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弱化国家认同感;在香港史的教学中也未从国家层面出发,树立「先国后家」的认知顺序,导致一些香港青少年只认同自己「香港人」的身份,而轻视「中国人」身份。根据香港大学民意调查研究关于香港「市民的身份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6月底,香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为10.8%。关于「对『一国两制』有冇信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对「一国两制」无信心的比例达到55.3%,超过样本一半以上比例。2012年香港反国民教育事件、2014年非法「占中」、2019年反「修例风波」,这些由香港青年广泛参与的事件,为香港的国民教育敲响警钟。从部分数据以及事件状态来看,香港地区青少年本土意识较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度较高,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认同感」不高,亟待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借鉴澳门的历史文化教育的成功经验,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正确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加强国民教育,推进香港青少年与内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可以极大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总之,一个地区的国家认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教育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澳门特区积极因应国家与澳门的发展需求,将历史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式的国情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问卷调查可见:「2020年澳门中学生作为「中国人」和「澳门人」的身份认同感迅速上升,再创历年新高」,有近80%的澳门中学生对「我是中国人」的表述持以「同意」或「非常同意」的肯定态度;关于「澳门中学生对中国内地情况最为熟识的方面排序」的调查,「文化/民俗」、「历史背景」分别以49.5%和45.1%的高比例位居前两位。在2021年6月澳门特区出台《澳门青年政策(2021—2030)》,将「传承爱国爱澳,增强家国情怀」列为政策方向与目标首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国际交流中,放眼世界,注意到澳门多元化且融贯中西的文化价值……这种觉悟,必将催促澳门社会认同性的成长壮大」。
在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地区,历史文化教育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在于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在于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的传递:港澳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港澳同胞与中国内地民众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传承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共享新时代中国繁荣发展的甜美果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与辉煌历史、中国近代形成的团结奋进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应是中华儿女共同传承的宝贵财富。回归22年来澳门特区积极推进历史文化教育,为澳门创造了一个爱国爱澳、昂扬向上的良好发展氛围,为澳门「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树立典范。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1-2月号第72-79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