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李国兴 I 全国政协委员、美亚娱乐资讯董事会主席 
 
 2021年9月,紫荆文化集团亮相深圳文博会
2021年9月,紫荆文化集团亮相深圳文博会 
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国家的发展策略,也是香港发展机遇,就香港而言,国家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爱国者治港」得以实现,共建共享大湾区成为头等大事。无论是经济民生还是文化繁荣,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新的动力,让香港在拥抱国家发展,连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闯出广阔天地。我长期从事电影设计、发行跟影城管理工作,我想围绕香港电影界融入大湾区内地城市谈谈四点体会:
 
第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共建「人文湾区」的现实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如果经济湾区、产业湾区、科学湾区是硬实力的概念,人文湾区就是软实力的概念,以我的理解,人文湾区是核心的文化、关键的精髓,因应粤港澳三地独特的地理地缘关系,只要紧随国家的政策,共同制造湾区人文精神,定能将湾区文化推至全世界,更可利用文化创作拓展更多合作区域。
 
第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电影业「复兴」的迫切需要。香港电影业曾经有辉煌的过去,鼎盛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产量多达300多部,覆盖东南亚,远销欧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地,第三电影工业生产地,仅次于美国的好莱坞和印度的宝莱坞。在我印象当中,《少林寺》在1982年观影以1毛钱的价值创下了1.6亿的票房记录,加上海外的票房超过4亿。香港回归祖国前就在华语电影圈地位突出,在电影市场大变革的背景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一直处于融合发展之中,更是开启了合拍的黄金时代,中央政府于2019年统一实行了电子证件措施,便利香港市民进入内地,给我们减少负担,大大增强了两地合作的意愿。那一年,香港与内地合拍60多部电影,占内地所有合拍片中的7成,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就有4部是与内地的合拍片。
 
第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青年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见证者,我觉得两地电影历经多年的磨合,已经形成稳定合作的模式。近年,香港电影公司不光在内地开设公司和创立影城院校,导演和人员纷纷北上,有些更选择定居内地发展。2021年《长津湖》票房破60亿,其中两名导演也是香港人,体现了香港人电影艺术造诣和对国家的情怀。我认为促进香港电影业融入大湾区,做强大湾区电影产业主要抓住三个关键词:资金、人才、平台。香港拥有良好的创意产业融资机制,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培养高质量的导演和演员,湾区内其他城市拥有好硬件、好市场,融合起来就是超级梦工厂,其实外国电影公司也看准这一点。但我们的目标,在未来的规划里,我们所渴望的是打造一个全球的系统,将30多年来在全球建立的影视文化渠道和电影发行优势激发起来。
 
融入是香港青年发展的根本途径,香港命运从来都是与祖国联系在一起,香港青年的前途跟祖国同频共振,使香港青年在哪里发展,哪里就有机遇。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和前辈努力打拼,香港青年更加需要传承这种百万神舟,融入湾区,敢创敢变的精神,书写香江故事。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青年筑梦的舞台,香港青年一直以来都与国内有非常多的往来,疫情前,每天往来香港、内地的跨界上班人士达4万多人,疫情发生后,很多青年人主动接受隔离,继续北上扩展生意,在深圳建设乐队演出团队,也有在广州搞网络直播,这样的案例不少。究竟我们是在消极等待中错失机遇还是主动融入发光发热,这道选择题不难,从香港到福田公司就一个小时,很方便。
 
第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促进国际交往的重大课题。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认为这是对香港的要求,充分考虑对大湾区建设的背景,因此,香港与广东在文化领域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并船出海,共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故事,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举例,《中国机长》、《少年的你》等类型的文化创作思路,本土化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华人的一致喜爱,不仅在国内取得很好的票房,在国外市场也受到了很多的讨论关注。
 
最后,提出关于促进电影业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4点建议:第一,在大湾区建立电影版权、音乐版权、网络版权交易平台,促进合拍片和国产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走出去」。
 
第二,举办大湾区电影盛会,打造成为具有独特知名度的新名片,吸引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参加。
 
第三,在香港建设世界一流的短视频创作基地和数据中心,对此,我们已经与香港无线电视合作,培养电影IP打造项目创造交易平台,形成数字生态系统。
 
第四,希望广东省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地方政府对电影产业给予正确的引导,除了设立政府专项影视发展基金外还可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扩展海内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电影版权、广告等方面的税收。
 
(本文为2021年12月27日作者在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与香港紫荆杂志社、联合出版集团共同举办的「大湾区文化融合与港澳融入」论坛上的发言)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1-2月号第68-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