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一列复兴号动车组从中国云南昆明站发出,与此同时,一列“澜沧号”动车组从老挝首都万象站驶出。两组列车开启了一段双向奔赴的旅程,标志著“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组“钢铁巨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美丽剪影,满载著希望与光明向2022年疾驰而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正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就新的精彩。
文|北京 黄其方
中老铁路助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

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情意相依,两国一直是志同道合、真诚相交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秉持亲诚惠容理念,中老两国不断拓展务实合作,携手共建“一带一路”。2015年,习近平主席同老挝领导人一道,作出了共建中老铁路的重大决策。2017年11月,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老挝期间,两国代表在领导人见证下签署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中老铁路不仅成为双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而且成为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性项目。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老双方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一幅合作的画卷徐徐铺开,跨越山川江河的中老友谊步步升华。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其北起中国西南地区的昆明市,向南经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继续向南经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万象省,最终抵达老挝首都万象市。
在中老铁路建成之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连接泰国,是名副其实的“陆锁国”。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老挝不仅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拥有了现代化铁路,而且与外界的通联时间也大幅缩短。昆明至磨憨最快5小时20分可达,磨丁至万象最快3时20分可达,加上口岸通关时间,昆明与万象可实现朝发夕至,明显少于现在48小时左右的公路行车时间。中老铁路是老挝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时间与空间上多层次加深了老挝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
2021年12月3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出席了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他指出,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双方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视频另一端,老挝国家主席通伦激动地说,这是老挝各族人民迎接建国46周年的宝贵礼物和庆祝老中建交60周年的盛大喜事。他祝愿中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祝老中友好合作关系万古长青!
一次不惧山水之遥远、沿途之险阻的牵手,背后是中老两国建设者历时5年之久的艰守奋斗。中老铁路纵贯中国云南西部与老挝北部山区,沿途山高谷深、水系众多、地质结构复杂、地域风情独特,因此修建难度极大。既飞在天上,又行在水中,这是中老两国合作完成的一项世界级超级工程。
中老铁路线上有一处“一隧连两国”的友谊隧道,因其属于罕见的高侵蚀性盐岩地质,这一“铜墙铁壁”最终经过1,200多名建设者历时4年多的艰苦鏖战才得以安全胜利打通。不仅如此,整个中老铁路工程共贯通了167座隧道,建成301座桥梁,其中新建隧道、桥梁总长达712公里,占新建线路全长的76.5%;新建38座车站和32座牵引变(配)电所,架设1,677公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中老铁路既自带钢铁气质,又充满婀娜风情。初期全线投入运营的25座车站,呈现著“一站一景”的鲜明特色。比如,普洱站被誉为“一座透著茶香的车站”;西双版纳站的屋顶造型犹如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琅勃拉邦站以老挝香通寺“人”字型屋顶为设计意象,建筑结构最为复杂精美。
中老铁路更是两国之间的友谊路、发展路、希望路。自2016年全线开工至今,中老两国建设者合力攻坚克难,厚植中老友谊,多次参与抢险救援、医疗救助、捐资助学等公益行动,工程带动老挝当地5,000余人参与建设、带动当地就业11万人次,帮助老挝修建公路水渠近2,000公里,购买老挝当地材料和物资超51亿元人民币。
更为重要的是,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将促进沿线地区深度融合发展,为两国和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老挝随之迎来现代铁路交通的新纪元,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这条铁路,将大力促进老挝的贸易、投资,吸引更多游客,并带动通信、教育和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助力老挝经济与中国西南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互利融合。与此同时,作为泛亚铁路的重要骨干,中老铁路也将巩固提升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带动区域内各领域多方合作。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老铁路有望使万象与昆明之间的运输成本下降40%至50%;泰国兰乍邦港至昆明的运输成本有望下降至少32%;预计到2030年,经中老铁路老挝段的年过境贸易货物量将达390万吨。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
互联互通网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越山海,惟架桥铺路、建站设港。加强互联互通,既是“一带一路”的鲜明主旨,亦是“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仅是“一带一路”建设“大写意”之下的一笔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持续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架构基本形成。一条条铁路、公路、航运线如一道道彩虹,照亮远方、点燃希望。
铁路方面,伴随中老铁路顺利通车,雅万高铁全线土建工程完成量超过90%,正式进入竣工倒计时。中尼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顺利推进,巴基斯坦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项目已完成技术磋商并启动融资磋商,匈塞铁路部分路线已顺利通车,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投入运行。而驰骋在非洲大陆上的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已安全稳定运营多年。
另有一铁路明星项目——中欧班列,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这支“钢铁驼队”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支撑起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大动脉”,贯通疫情防控的“生命线”,开行数量和货物运量不断刷新纪录。2021年中欧班列实现逆势大幅增长,全年开行达到1.5万列,同比增长22%。目前,中欧班列已铺画运行线78条,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全境。
公路方面,2021年7月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成功合龙,预计将于今年竣工通车。中巴经济走廊两大旗舰项目——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和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顺利完工并移交通车,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全线贯通,中俄黑龙江大桥建设正酣。中蒙俄、中吉乌、中塔乌、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中越实现国际道路直达运输试运行,“一带一路”国际道路运输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
航运方面,中国积极打造丝路海运品牌,海运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得益于“一带一路”的东风,曾经风光不再的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迎来新生,由中国企业参与运营后,该港全球排名在2021年跃升至第25位。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吉布提港等港口也同样因“一带一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围绕“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完善基层建设布局,加强航空枢纽建造,积极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量占中国航班总量的65.9%。
在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施“硬联通”的同时,中国也非常注重加强政策规则的“软联通”。截至2021年10月,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中国与19个国家签署了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与6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128个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卢森堡、俄罗斯、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以色列、蒙古、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举行双边航空会谈并扩大了航权安排。

此外,中国联合相关国家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工作组、中缅经济走廊交通合作工作组等“一带一路”交通合作机制,共同编制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战略2030》《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交通战略2030》《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铁路发展战略2030》《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交通规划(2014—2030)》等文件,共同谋划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促“一带一路”的桥梁纽带不断延伸。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
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由此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倡议提出至今,中国同合作伙伴一道不断开拓进取亦砥砺前行。在国际社会的多方支持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顺利铺就、不断延伸,“一带一路”业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释放合作共赢的正能量。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纷纷加入让一些针对“一带一路”的无端指责与非议不攻自破。2021年,又有7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同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面对全球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逆势抬头,“一带一路”大家庭海纳百川,众多伙伴的团结携手有力佐证了合作发展方为人间正道、互利共赢才是时代强音。

“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稳中有进,为全球复苏提供新支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组织峰会、博鳌亚洲论坛搭建高层对话,陆、海、天、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贯通筑牢,亚投行、丝路基金为项目实施注入金融活水,进博会、中阿博览会、丝绸之路博览会打造广阔交易平台。多方协作下,一大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使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持续改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一带一路”建设并未停滞,反而呈现出强大韧性与澎湃活力,提振了全球经贸信心,为国际经济合作开辟新渠道和新空间,为各国复苏发展创造新机遇。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一带一路”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塑造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投资蓬勃发展。2013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提升至29.7%。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市场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作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打开了中国开放合作新格局,也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惠民生、增福祉,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初心。多年来,中国把向沿线国家提供农业、教育、卫生、环保、减贫等领域的民生援助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范畴,开展了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等项目,受到国际社会和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疫情发生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中国全力驰援各国抗疫,源源不断对外输送疫苗、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其中近九成流向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2021年,中国还同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倡导加强疫苗出口、援助、联合生产、技术转让等合作,合力共筑抗疫“长城”。
“一带一路”内涵不断深化,合作新领域稳步拓展。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之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增长点,更加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中国大力支持“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项目建设,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已同22个国家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为“丝路电商”合作开拓广阔前景。
2021年11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同时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新时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共建“一带一路”迎来九周年,正沿著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将持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世界共同进步作贡献。
(作者系国家部委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