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钟楼是香港最知名的地标之一,是不少港人的集体回忆,不过钟楼的钟声相信不是很多人听过。钟楼里的铜钟于1921年开始为市民报时,但自1950年起,技术难题使得报时铜钟不再运作。2021年正值铜钟运作100周年。在悄然沉默71年后,清越悠扬的钟声于12月9日傍晚6时再次回荡在维港上空,唤起这座城市的百般回忆。
尖沙咀钟楼钟楼尘封的历史:九广「亲情线」
细观尖沙咀钟楼,你会发现它以红砖及花岗岩建造,具有英国爱德华时代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楼高44米,楼顶装有7米高的避雷针。钟楼上部为八角形,有圆顶钟塔,白色的古典装饰如卷形扶壁、柱子及簷饰等,与红砖形成强烈对比,在尖东海傍相当亮眼。
作为昔日九广铁路九龙总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记载了老一辈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那时候表并不普及,基层市民都不知道准确的时间,而钟楼嘹亮的钟声及清晰的时分钟面,正正能鸣钟报时,让他们知道要买几点的票,避免误点错过车。昔日车站客流量多,钟楼下人来人往,不少人力车夫爱在附近徘徊接生意,他们会望准钟楼时间,最重要是知道甚么时间能下班回家吃饭。
九广铁路曾连接了内地与香港,被誉为粤港「亲情线」铁路不仅打通了内地与香港人流和物流互通的网络,更记录了香港老一辈离别与前行的故事,曾满载无数人返回内地家乡探亲的喜悦之情,是两地血脉相连的标记。钟声隔了71年再次响起,有特意到场的长者指钟声令她回想起儿时与家人坐火车到广州的经历,令她非常感动。
从九龙总站开出的蒸汽火车(1917年)「尖沙咀钟楼曾是欧亚火车联系的东方总站标记,见证了香港和内地铁路发展与联系的历史。」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古建)吴国梁介绍,九广铁路将香港与内地的铁路系统相连接,沿著铁路可一直北上达哈尔滨,续与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相连,通往欧洲大陆。
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通车,当时只有九龙、红磡、油麻地、沙田、大埔、大埔墟及粉岭7个车站。图为首班蒸汽火车(一号机车)不过,随著香港城市的发展,旧九龙总站已不能应付需求,尖沙咀火车站便迁往红磡站现址。而九龙总站大楼被拆卸后,原址兴建了香港太空馆和香港文化中心,而钟楼仍得以保存,是总站在1978年拆毁后现存的唯一见证,并于1990年列为法定古迹。
1898年的地图显示九广铁路由广州至九龙的整条路线寻声英国 重录钟声
自1921年3月铜钟首次报时起,钟楼的钟声曾陪伴著香港人拼搏向上的步伐,默默见证著香港的繁荣发展。为纪念铜钟运作100周年,香港文化中心去年起研究铜钟重新报时可行性。不过,钟楼在九龙总站搬离后曾进行加固工程,部分楼层被混凝土所封,因而难以将铜钟挂回原来位置,另外钟楼内部份楼层封闭,即使将铜钟还原,声响也不复当年。为回复当年钟声,香港文化中心遂展开一场远至英国的寻声之旅,成功联络铸造钟楼铜钟的厂商:英国约翰泰勒铸钟厂。原来铸钟厂于1919年铸造了香港铜钟后不久,以同样方式、相同工匠与物料,铸造了另一降E调同款铜钟,不论调音及重量均相同。该铜钟现存放于英国拉夫堡一博物馆内,可供重新录制铜钟声。如今市民听到的钟声就是通过数码钟声系统,将录制的钟声与香港天文台的网络时间联系,实现同步报时,由每日早上八时至午夜期间每小时响起。
原本的铜钟受钟楼结构及铜钟零件限制暂时不能悬挂钟声再响,钟楼重新为市民报时,让原只属于祖父辈的珍贵回忆,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好的记忆。嘹亮的钟声为社会注入活力,亦为钟楼和维港海滨增添色彩。
本文刊载于《知识》杂志2022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