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邢云超 I 香港社会学者、智库专家
2021年12月19日,香港顺利举行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这是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生动实践。本文从香港实际出发,对比美国没落的民主,分析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民主新气象,并展望香港新型民主发展新阶段。
一、美式民主自虐没落
干预别国力不从心
被媒体戏称「疯会」的「民主峰会」终于兑现了拜登总统「推进民主」竞选承诺。但是,名实相悖、形神不符的民主大戏却遭遇包括西方国家甚至其盟友质疑。美国以「阿拉伯之春」、「新门罗主义」在欧亚及拉美的强势介入致使多国政权更迭,无数难民流离失所。美国一边棒杀自定义的威权民主,一边在自身民主发展中空转及务虚。疫情失控、党派对决、大选骚乱、民怨沸腾及至国会被冲击,百姓在暴力中生灵涂炭,美当局应该躬身自省。
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是二战后的美国,世界也不是二战后的世界,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指出,美国已没能力定义「民主」了。长期以来美式民主在全球各地不断嫁接和变异,在不同民族土壤、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孕育不同形式的民主胚胎,萌芽不同样式的民主新株。在亚洲、东欧、中东、南美,不管是独树一帜还是野蛮生长,民主皆有自己的演绎过程及成长逻辑,如若再以所谓民主托词溯源历史,强势植入美式价值观并欲盖弥彰,无异于水中捞月,贻笑大方。
美式民主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已转化为相互否决机制,党派对立基因为政策可持续带来挑战亦为暴力铺就温床。拜登在峰会开幕式上说,「民主趋势正在倒退」,承诺掷17亿美元振兴全球民主。多家外媒却称,美国民主岌岌可危,民主峰会是「国际传销骗局」。根据瑞典调查机构V-Dem收集的数据以及《纽约时报》的分析,美国及其盟友的「民主」倒退速度是非盟友的两倍。从内战后的林肯再到20世纪肯尼迪刺杀事件皆与「民主强制」和社会撕裂不无关系。
美国历史虽不甚久长却视其民主为典范执意全球推广。拜登追逐民主政治并执著捍卫西方价值观。他曾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指,中国正通过扩大全球影响力推广其政治模式以及投资未来技术规划。美国务院出笼「中国挑战要素」暗示中国政治模式欲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惟强化民主政治和竞争新优势,在尖端科技、清洁网络乃至军事力量上固化同盟才能全面因应中国。因此,多米尼加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佩维达在主流媒体「今日报」撰文指,「民主峰会」意图建立一个「统治平台」欲将决定强加他国,展示其狂热「民主」形象。
如今的美式民主进入了民粹民主阶段。美国和欧盟的高级代表日前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欧「中国事务对话」第二次会议,重申会「认真负责地应对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美国高举民主招牌实践冷战新思维,反华制华的「系统性」对抗进入深水区。重建大西洋传统联盟的国际战略部署,围堵中国对外通道、切断中国发展进程。美国的民主叙事,强调以价值观抗衡中国,借政治操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老路成就更具影响力的地缘政治玩家。
台湾大学前副校长、政治学系教授包宗和告知香港中评社,拜登以民主价值制高点居高临下,邀各国政要参与高敏感和针对性极易恶化中美关系的民主峰会料将中美带入新冷战。民主峰会不仅是价值观外交的重要产品,也最重要的动员号召同盟和伙伴国家建立反华抗中联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沃尔特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撰文称,不认同「民主峰会」是美国选民关注的焦点议题,反而视之「弱化西方民主价值」。
2021年12月4日中国抢先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展现政策决心及正在自信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话语权争夺。外交部12月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明,美国打著民主旗号煽动分裂,将民主公器私用,是彻头彻尾的反民主行径;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推进地缘战略的工具。美国及其帮凶对中国不依不饶的战术围攻及战略纵深对应的是中国不可逆转的抗争。这一趋势和特征为全球未来命运投下阴影。
二、社会发展复杂多变
香港民主应运而生
作为社会、文化和伦理上的生活实践而非纯粹政治概念的民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及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态各异,并不断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得以演绎和匡正,在完善民主实践丰富民主理论的同时,以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节奏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和人民需求,从而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及普世价值之追求。历史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政治制度,亦没有一种模式一劳永逸亘古不变地适应所有制度。顺应时代、符合国情、稳定社会及改善民生才是民主试金石。
12月19日,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90席议员从153名候选人中顺利产生。新选制下的不同界别和党派的新面孔,通过脸书、电邮、微信及网站等新兴媒体展开良性竞争,凸显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选委会界别以98.48%高投票率展现了香港澎湃动力。首次学界精英参选及全面消除自动当选,表明新选制进步性及优越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香港新型民主魅力不仅在于令纷扰社会走出泛政治化泥淖,肇始香港的良政善治,而且在东西方选举文化和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开启先河,独树一帜。
今次立法会选举,文明配合及人性服务成为另一最大特点。在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上周到详细、尽善尽美,不管是老者还是残障人士,是内地港人还是公共交通,政府在全面设计和各项预案上有条不紊,避免了以往的混乱和杂音,防范了骚扰与暴力,更抑制了操控选票的恐吓恶行。政务司长李家超说,立会选举的整体设计专门剔除了背叛香港的「外国代理人」。特殊背景下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选举充满理性,社会认同与民主价值得以实现,既达到了民主制度实质跨越的社会预期,亦丰富了香港新型民主的真实内涵。
12月10日,特区政府对美国发声,批评「民主峰会」借民主之名破坏民主之实,粗暴罔顾事实,干涉香港事务,把反中乱港里通外国的犯罪分子推到台前,破坏和亵渎民主法制,反对西方国家以价值观干涉属于中央事权的香港政体,确保香港法治与司法独立及香港营商环境的长治久安。12月14日英国的香港半年报告对香港进行不实指控,特区政府予以反驳,强调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敦促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停止干涉香港事务。
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从六个章节全面系统阐释了香港民主的昨日今生,从其孕育、发展、退化及转变过程,详尽论述了香港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只有切合香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特点,才能找到具有制度韧性的民主机制。本届立法会选举在多元性、创新性、专业化等方面开启了香港民主新纪元,不仅回击了以英美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抹黑新选制的言行,而且对西方价值观和颓废民主模式形成强烈讽刺。
学界认同,香港新选举制度下的立会选举对未来不同体制,特别是与香港有著类似历史背景、多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在选举制度及选举文化上颇有借鉴作用,在特区未来多个选举中更不乏昭示之功能。有学者指出,由于选委会选举产生的议员之选民基础与日后行政长官选举的选民基础的一致性,该分配比例比较有利于立法会中形成稳定支持行政长官的主体力量,促进行政与立法的对接和统筹以维护落实行政主导。
三、新立法会起航正当时
良政善治任重而道远
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随著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快速提升,不论是物质品质还是精神价值均富含空前追求动能和足够的实践欲望。在通往该目标过程中,不同的审美情趣、方法途径及评估水准却因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而异彩纷呈。中国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前提下,以人民为中心开启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将先进政党、人民至上和聚焦发展视为三大关键应用。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也是巨大的实践挑战。中国走出的民主自由人权道路,为世界贡献了有益的实践智慧。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文明与文化既有充分的中国基因张力又有深厚的中华文明孕育。香港民主是中国民主与中华文化的载体与组成,虽然经历西方殖民并打上了被殖民的时代烙印,但香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均呼唤并要求港人必须认清形势、识别大局、著眼未来从而形成正确定位。完善选举法及「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新一届立法会承载著民族重托和时代重任,以历史观和发展观良政善治、以香港利益为依归,坚定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扬帆起航,使命已就。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在航运、贸易、金融及服务业享有美誉。如何利用香港平台及其集聚功能,引进人才、输入资本、做大香港、助推内陆,实现产业结构全面系统升级成为新课题。新一届立法议员,如何在专业领域和治理能力上有所作为,将是未来极大挑战和成长机遇。国际视野的拓宽,世界格局的认知是一方面,了解国情,与内地政府和行业对话、交流、学习和提升又是另一方面。选举结束了,使命与挑战亦同步而至。
民主的核心是民生。西方民主的突出表现是动听的演说、资本的操纵及选票的驱使。浅表性、临时性及目的性又是其最大特征。然而,香港民主则是具有突出的香港色彩和时代痕迹。追求香港的民主价值需要潜心谛听历史脚步、把握时代脉动、摆脱政治纷扰,近距离体察民生民情与民意,实事求是贴地践行「一国两制」新实践,既科学高效构建新政,又躬身基层参与治理,成就动力型、创新型和温暖型的人民至上聚焦发展之民主架构。
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颐指气使,日前对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处心积虑丑化抹黑,诬称「香港民主受侵蚀」并依据「香港自治法」将中央驻港机构负责人再次列入制裁名单,然而,这并不能掩饰香港在英国150多年统治下并无民主可言的事实。刚当选的90名立法会议员均经过了爱国爱港的资格审查,作为「超级国家队」,他们将本著对选民信任和建设香港的历史责任,设想香港未来,履行治港使命,打破政治壁垒,监察政府施政,推进香港新型民主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1-2月号第23-26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邢云超 I 香港社会学者、智库专家
2021年12月19日,香港顺利举行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这是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生动实践。本文从香港实际出发,对比美国没落的民主,分析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民主新气象,并展望香港新型民主发展新阶段。
一、美式民主自虐没落
干预别国力不从心
被媒体戏称「疯会」的「民主峰会」终于兑现了拜登总统「推进民主」竞选承诺。但是,名实相悖、形神不符的民主大戏却遭遇包括西方国家甚至其盟友质疑。美国以「阿拉伯之春」、「新门罗主义」在欧亚及拉美的强势介入致使多国政权更迭,无数难民流离失所。美国一边棒杀自定义的威权民主,一边在自身民主发展中空转及务虚。疫情失控、党派对决、大选骚乱、民怨沸腾及至国会被冲击,百姓在暴力中生灵涂炭,美当局应该躬身自省。
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是二战后的美国,世界也不是二战后的世界,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指出,美国已没能力定义「民主」了。长期以来美式民主在全球各地不断嫁接和变异,在不同民族土壤、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孕育不同形式的民主胚胎,萌芽不同样式的民主新株。在亚洲、东欧、中东、南美,不管是独树一帜还是野蛮生长,民主皆有自己的演绎过程及成长逻辑,如若再以所谓民主托词溯源历史,强势植入美式价值观并欲盖弥彰,无异于水中捞月,贻笑大方。
美式民主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已转化为相互否决机制,党派对立基因为政策可持续带来挑战亦为暴力铺就温床。拜登在峰会开幕式上说,「民主趋势正在倒退」,承诺掷17亿美元振兴全球民主。多家外媒却称,美国民主岌岌可危,民主峰会是「国际传销骗局」。根据瑞典调查机构V-Dem收集的数据以及《纽约时报》的分析,美国及其盟友的「民主」倒退速度是非盟友的两倍。从内战后的林肯再到20世纪肯尼迪刺杀事件皆与「民主强制」和社会撕裂不无关系。
美国历史虽不甚久长却视其民主为典范执意全球推广。拜登追逐民主政治并执著捍卫西方价值观。他曾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指,中国正通过扩大全球影响力推广其政治模式以及投资未来技术规划。美国务院出笼「中国挑战要素」暗示中国政治模式欲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惟强化民主政治和竞争新优势,在尖端科技、清洁网络乃至军事力量上固化同盟才能全面因应中国。因此,多米尼加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佩维达在主流媒体「今日报」撰文指,「民主峰会」意图建立一个「统治平台」欲将决定强加他国,展示其狂热「民主」形象。
如今的美式民主进入了民粹民主阶段。美国和欧盟的高级代表日前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欧「中国事务对话」第二次会议,重申会「认真负责地应对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美国高举民主招牌实践冷战新思维,反华制华的「系统性」对抗进入深水区。重建大西洋传统联盟的国际战略部署,围堵中国对外通道、切断中国发展进程。美国的民主叙事,强调以价值观抗衡中国,借政治操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老路成就更具影响力的地缘政治玩家。
台湾大学前副校长、政治学系教授包宗和告知香港中评社,拜登以民主价值制高点居高临下,邀各国政要参与高敏感和针对性极易恶化中美关系的民主峰会料将中美带入新冷战。民主峰会不仅是价值观外交的重要产品,也最重要的动员号召同盟和伙伴国家建立反华抗中联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沃尔特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撰文称,不认同「民主峰会」是美国选民关注的焦点议题,反而视之「弱化西方民主价值」。
2021年12月4日中国抢先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展现政策决心及正在自信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话语权争夺。外交部12月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明,美国打著民主旗号煽动分裂,将民主公器私用,是彻头彻尾的反民主行径;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推进地缘战略的工具。美国及其帮凶对中国不依不饶的战术围攻及战略纵深对应的是中国不可逆转的抗争。这一趋势和特征为全球未来命运投下阴影。
二、社会发展复杂多变
香港民主应运而生
作为社会、文化和伦理上的生活实践而非纯粹政治概念的民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及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态各异,并不断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得以演绎和匡正,在完善民主实践丰富民主理论的同时,以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节奏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生态、社会环境和人民需求,从而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及普世价值之追求。历史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政治制度,亦没有一种模式一劳永逸亘古不变地适应所有制度。顺应时代、符合国情、稳定社会及改善民生才是民主试金石。
12月19日,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90席议员从153名候选人中顺利产生。新选制下的不同界别和党派的新面孔,通过脸书、电邮、微信及网站等新兴媒体展开良性竞争,凸显广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参与性和公平竞争性。选委会界别以98.48%高投票率展现了香港澎湃动力。首次学界精英参选及全面消除自动当选,表明新选制进步性及优越性。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的首次立法会选举,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香港新型民主魅力不仅在于令纷扰社会走出泛政治化泥淖,肇始香港的良政善治,而且在东西方选举文化和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开启先河,独树一帜。
今次立法会选举,文明配合及人性服务成为另一最大特点。在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上周到详细、尽善尽美,不管是老者还是残障人士,是内地港人还是公共交通,政府在全面设计和各项预案上有条不紊,避免了以往的混乱和杂音,防范了骚扰与暴力,更抑制了操控选票的恐吓恶行。政务司长李家超说,立会选举的整体设计专门剔除了背叛香港的「外国代理人」。特殊背景下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选举充满理性,社会认同与民主价值得以实现,既达到了民主制度实质跨越的社会预期,亦丰富了香港新型民主的真实内涵。
12月10日,特区政府对美国发声,批评「民主峰会」借民主之名破坏民主之实,粗暴罔顾事实,干涉香港事务,把反中乱港里通外国的犯罪分子推到台前,破坏和亵渎民主法制,反对西方国家以价值观干涉属于中央事权的香港政体,确保香港法治与司法独立及香港营商环境的长治久安。12月14日英国的香港半年报告对香港进行不实指控,特区政府予以反驳,强调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敦促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停止干涉香港事务。
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从六个章节全面系统阐释了香港民主的昨日今生,从其孕育、发展、退化及转变过程,详尽论述了香港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只有切合香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特点,才能找到具有制度韧性的民主机制。本届立法会选举在多元性、创新性、专业化等方面开启了香港民主新纪元,不仅回击了以英美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抹黑新选制的言行,而且对西方价值观和颓废民主模式形成强烈讽刺。
学界认同,香港新选举制度下的立会选举对未来不同体制,特别是与香港有著类似历史背景、多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在选举制度及选举文化上颇有借鉴作用,在特区未来多个选举中更不乏昭示之功能。有学者指出,由于选委会选举产生的议员之选民基础与日后行政长官选举的选民基础的一致性,该分配比例比较有利于立法会中形成稳定支持行政长官的主体力量,促进行政与立法的对接和统筹以维护落实行政主导。
三、新立法会起航正当时
良政善治任重而道远
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随著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快速提升,不论是物质品质还是精神价值均富含空前追求动能和足够的实践欲望。在通往该目标过程中,不同的审美情趣、方法途径及评估水准却因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而异彩纷呈。中国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前提下,以人民为中心开启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将先进政党、人民至上和聚焦发展视为三大关键应用。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也是巨大的实践挑战。中国走出的民主自由人权道路,为世界贡献了有益的实践智慧。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文明与文化既有充分的中国基因张力又有深厚的中华文明孕育。香港民主是中国民主与中华文化的载体与组成,虽然经历西方殖民并打上了被殖民的时代烙印,但香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均呼唤并要求港人必须认清形势、识别大局、著眼未来从而形成正确定位。完善选举法及「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新一届立法会承载著民族重托和时代重任,以历史观和发展观良政善治、以香港利益为依归,坚定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扬帆起航,使命已就。
香港是世界的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在航运、贸易、金融及服务业享有美誉。如何利用香港平台及其集聚功能,引进人才、输入资本、做大香港、助推内陆,实现产业结构全面系统升级成为新课题。新一届立法议员,如何在专业领域和治理能力上有所作为,将是未来极大挑战和成长机遇。国际视野的拓宽,世界格局的认知是一方面,了解国情,与内地政府和行业对话、交流、学习和提升又是另一方面。选举结束了,使命与挑战亦同步而至。
民主的核心是民生。西方民主的突出表现是动听的演说、资本的操纵及选票的驱使。浅表性、临时性及目的性又是其最大特征。然而,香港民主则是具有突出的香港色彩和时代痕迹。追求香港的民主价值需要潜心谛听历史脚步、把握时代脉动、摆脱政治纷扰,近距离体察民生民情与民意,实事求是贴地践行「一国两制」新实践,既科学高效构建新政,又躬身基层参与治理,成就动力型、创新型和温暖型的人民至上聚焦发展之民主架构。
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颐指气使,日前对香港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处心积虑丑化抹黑,诬称「香港民主受侵蚀」并依据「香港自治法」将中央驻港机构负责人再次列入制裁名单,然而,这并不能掩饰香港在英国150多年统治下并无民主可言的事实。刚当选的90名立法会议员均经过了爱国爱港的资格审查,作为「超级国家队」,他们将本著对选民信任和建设香港的历史责任,设想香港未来,履行治港使命,打破政治壁垒,监察政府施政,推进香港新型民主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2年1-2月号第23-26页